适应转型时期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2021-03-22 02:44何宇珩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何宇珩

摘 要: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为应对社会需求,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也面临着变革,文章从转型时期的居住区需求特征入手,分析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创新、教学考核等六个方面展开思考,探索适应转型时期社会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规划人才。

关键词:转型时期; 居住区规划设计;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086-00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60%,根据诺瑟姆提出的城镇化曲线,当城镇化率到70%以上时,城镇化发展进程将趋于缓慢。我国即将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城市的发展也由过去伴随着以增量规划和外延式开发为主的飞速城镇化时期,转变为以提高空间品质和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存量规划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新的楼盘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设计需求逐渐减小,而以社区规划、改造为主的存量规划设计则面临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居住区规划设计类课程应如何提供与存量发展时期的居住区规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及时提供急需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型时期的居住区需求特征

1.1注重空间品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民众对住区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过去的满足基本的安全卫生需求即可,发展到对住区的景观环境、配套设施和生活氛围均有较高要求。对于居住区内部的景观环境设计,要求更具体验性和丰富的层次性、趣味性,而非单调乏味的大面积草地或绿植;在配套设施上,需要有更多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多样化需求的设施与场所,如健身设施、步道、社区食堂、儿童娱乐场地、老年社区医疗等。

另外,人们对住区空间品质要求已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物质层面,对社区的交往和良好的生活氛围需求日益提高。

1.2注重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高品質发展时期,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认同感日益加深,其中居住区是最能反映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过去居住区规划设计出现较多的西式风格,如地中海风格,或罗马风格小区等,虽然这类设计能以异域风格短期吸引到部分人群,但从长远来看易造成千城一面,使城市失去文化内涵与吸引力。因而转型时期,为了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居住区更应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彰显城市魅力。

1.3注重人的差异化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成员具有同质性,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仅是提供符合规范指标的物质空间和配套设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深,阶层的日益分化,带来的将是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的差别化需求。如大城市中,年轻人和流动人口较多,因而城市中也出现了与其对应的多元化居住区:城中村居住区与Loft公寓等。而小城镇也会出现由于年轻人流失而形成空巢老龄化社区的现象。

另外,不同年龄、收入与职业的人群也将对居住空间提出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满足不同类型居住社区与不同人群在户型选择、配套设施、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

1.4老旧社区改造需求量大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在已经到来的存量发展阶段,老旧社区的改造是我国居住区开发建设的重点领域。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7599万人,占总人口的12.57%,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居住区规划亦应考虑如何在居住社区中布置适宜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医疗设施,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的需求。

2.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适用性较低

书中案例较少,且介绍笼统,大部分案例是90年代的居住小区,对学生来说知识较陈旧,反映不出如今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变革(如书中案例均把幼儿园放置在小区中心结合公共绿地布置,而现在大多数居住小区均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把幼儿园放置在小区外围靠生活性道路的一面)。另外,教材较老,不能迅速反映新的知识点,如教材引用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仍为2002年版,而现已更新至2018版;缺乏针对目前研究前沿,难以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趋势的理论知识,如生活圈规划、社区营造、社区更新、开放式社区等。

2.2课程内容较单一

课程设计题目可选性较少,选题中居住区新区规划居多,社区改造较少。在这样的设计任务下,学生虽能训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规划设计方法,但与社会结合度不高,导致学生较少从社会关怀的角度去考虑住区设计,特别是缺乏规划设计步骤中重要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人的行为特征、行为方式的分析,导致策划不足,对于满足未来居住区差异化、多元化需求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

2.3基础课程的支撑力度不足

建筑与景观设计课程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础性课程,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课程设置较少,导致学生建筑和景观设计基础薄弱,无法应对老旧居住区改造类的设计,如学生不明白如何进行建筑改造,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改造,造成在做设计方案时易走向两个极端,建筑要么全部拆除,要么原封不动。在景观设计上,则缺少景观设计的层次性与设计深度,方案中较多出现大面积单一绿化,或是单调且缺乏与周边联系的景观轴线。这些使学生远无法适应将来的居住区要求高品质、精细化设计的需要。

2.4缺乏沟通协调的锻炼

由于课程设计任务多是新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学生多以觀察记录的方式进行调研,缺少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锻炼环境,缺少与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协调与互动,因而设计方案多带有主观性,而未来的居住社区面对的是大量的老旧小区改造,在设计的过程中需与原住居民不断沟通、反馈并修改,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学生目前只能锻炼到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沟通和协调能力则有所欠缺。

3.解决思路

3.1完善教学体系建设

为满足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高品质、多元化、差异性的需求。应加强基础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在美术课中加强对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训练;在建筑设计课程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设计类型,补充关于建筑改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如对建筑的评价和分类、改造和利用方式等;补充关于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为应对转型时期不同类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3.2完善教学资源

完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工具,从教学案例、教学资源、相关文献与教参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四库”建设:

(1)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包括课件、优秀规划案例、学生常见问题知识点、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等。案例库的建设不等同于大量案例的简单收集与罗列,在建设过程中应有针对性,根据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和目的收编案例。根据课程设计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建设知识点库,如园林景观的表达方式、手绘技巧等,并根据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扩充完善知识点建设。

(2)建设“瓶颈”专题资料库。主要针对学生设计阶段的常见瓶颈问题设置,如:居住区规划设计步骤?如何做居住区调研?居住区房地产策划,方案草图如何绘制?居住区更新模式有哪些?文献如何检索?等等。

(3)丰富文献库。对于具有创造性、知识综合性特点的设计课程来说,仅有教材教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反映学科前沿的经典文献也是一大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接触到学科前沿的研究领域。文献库中的文献应精益求精,应收纳引起学术强烈反响的,或是权威核心期刊上的文献。

(4)精选教参库,为学生推荐经典的参考书。参考书的选择应有针对性,应紧密联系课程设计的内容。

3.3补充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即课程设计的选题内容,应在内容上新增与社会需求结合度高的居住生活圈设计题目,如新增社区营造、城市更新、开放式街区等题目。在课程设计理念和主题上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在设计概念构思中体现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的关注,如鼓励学生设计“二孩”友好型社区、适老型社区等,并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进行老龄社区、儿童社区等专题研究。鼓励学生运用生态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方案设计中采用海绵城市、雨水循环等生态技术。

3.4重塑教学方法与手段

重新组织教学形态,开展探究式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可围绕探究式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协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来完成教学形态重塑。

要进行探究式教学改革:

3.4.1创设情境。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只是设定某项课程设计任务,而应为学生设定一定的研究讨论主题,即背景条件。

3.4.2启发思考。在前期调研与课程设计概念生成环节,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导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老龄化社区的需求是什么?与之匹配的功能和空间是什么?

3.4.3自主(协作)探究。学生根据导入问题开展(小组为单位)资料查询与学习协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查阅,组织交流式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作用。

3.4.4总结提高。在设计评图环节,改革以往由老师单一评图的模式,采用学生互评、并通过汇报的形式,促使学生总结梳理相关知识点。在课程中间应穿插2-3次中期评图,一方面可及时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借鉴与交流,及时发现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起到督促学生设计进度的作用。

3.5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应不止于课堂,规划师是需与社会结合相当紧密的。应争取建立与当地社区的合作,让学生以社区规划师的身份,真实地走进社区,义务地加入到老旧社区改造的任务中,既可服务社会,又可通过与居民、业主的交流,锻炼实践与设计能力,以及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前让学生介入到真实的规划设计场景中,以更好地适应将来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需求。

3.6加强过程监督与考核

课程的结课成绩以过程考核为主,加强互评并严格过程考评。建立学生学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过程考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可由30%提高至50%,并在过程考评中增加多元的考评方式,除了阶段性成果评分外,还应加入线上、线下交流讨论次数、作业完成时间的量化考评机制,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避免拖图现象和后期赶图导致的作业质量不高。

居住社区是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空间载体,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居住社区在我国也承担着未来社区养老、社会治理等基本功能,是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居住区规划设计能否满足并适应这一转变,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及时转换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居住社区规划设计人才。

教学综合改革课程项目:2019年度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建设立项项目:JXZH201944

参考文献:

[1]赵民.“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J]规划师,2013:09-001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基于OBE的Java程序设计个性化教学研究
“找茬”教研,助力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第三届“经纬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成果大赛
基于自主实验探究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