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1-03-22 02:40李河山安启
旅游纵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饮食文化

李河山 安启

摘 要: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度挖掘、整理以及保护好这些珍贵具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现状、传承保护模式和发展对策,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以顺应现代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传承保护;广西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编号:CC18G07)。

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全区,属于典型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如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仡佬等。广西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按区域划分为桂北风味、桂东南风味、桂西风味、滨海风味等四大风味文化。其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各民族间独有的饮食习俗,民族文化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此民族的饮食文化特性,因此民族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是产生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研究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保护与发展,以期为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饮食文化的特性

(一)历史性

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物质民俗之一,在特定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外在特征,这也是时代的特征。由于此特征的形成时期属于民俗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因此,饮食民俗其历史发展方面表现出稳定的状态。然而,人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朝代变迁,民族交流或生产发展等,每个时期所表现出的历史特征也各不相同[1]。饮食文化将顺应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随着各个时代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无论是石器时代还是铁器时代,甚至是现代,食品、炊具、餐具的制造都将使用当时的最新技术。由此可见,这一特征也将直接促使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传承性

传承性特征对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饮食及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稳定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以往的食物材料、厨房用具、餐具、食物烹饪技巧以及饮食习惯会代代相传。甚至一些在“文明人”眼里看着像原始野蛮的习惯,也通常被其保守的习惯传给后人,这种传承的特点和传承活动恰恰是文化传承的象征[2]。然而,在人类文化发展期间,这种传承表现出不均衡性,且不均衡程度较大。在文化发展条件比较充足的民族与地区,此种传承往往处于活跃状态,表现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在受其他文化强烈干扰的地区,会有传承中断的现象产生。

(三)地域性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就存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而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起到制约作用的元素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和技术体系深深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就是地理环境。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地理環境、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着该地区饮食文化类型的形成,其中地理环境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饮食文化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关键特征是地域性。地域性特征是在特殊地理环境中表现出来和形成的。

二、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一)对饮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文化价值

广西南部临海,以北为南岭山脉,森林覆盖率较高,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交错。其位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导致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食材来源、器皿、礼节以及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和风格的饮食文化类型。因为饮食文化的内容广泛,这里仅简要介绍广西几个主要民族的典型性风味和特色食品[3]。广西大多数民族以大米为主要食物,辅以各种杂粮,例如玉米、地瓜、小麦、豆类等。副食品种类多样,蔬菜包括大白菜、油菜、生菜、萝卜、豆叶、地瓜叶、南瓜花和豌豆芽等。除了某些因宗教信仰而对肉类有禁忌的民族外,普通家禽和牲畜肉均实用,猪油和花生油为主要食用油。虽然各民族主食和副食的食材差异不大,但各自的风味差异却很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其是最具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下面以仡佬族、瑶族、苗族、侗族饮食为例进行说明。

1.仡佬族

仡佬族大多数生活在广西隆林、西林、罗城、融水、忻城、环江等地区,那里地形特殊,气候湿润,特喜吃酸辣香食物。由于其居住地气候潮湿,为祛湿保暖,仡佬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顿饭都要吃辣椒汤。对于辣椒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流行的是用骨粉和辣椒做成的辣椒骨,仡佬族也吃蚂蚱肉、炸蝗虫、炒蝶蛹,等等。每年的农历七、八月份,在夏季收获前后的“吃新节”,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天庆祝节日并品尝新引入的谷物,夏季收获较早的村庄通常在农历七月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而夏末收获的村庄通常在八月间“已”(蛇)日举行[4]。所以,仡佬族有“七吃龙”“八吃蛇”的习俗。仡佬族人嗜酒,饮用的酒水大多是自己酿造的米酒。仡佬族人一般喝清茶和油茶,清茶多与藤茶、苦丁茶等一起煮饮。仡佬族人大多有吃油茶的习惯,认为油茶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2.苗族

苗族主要生活在融水、隆林、三江和龙胜4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西林、都安、田林、那坡等县。苗族美食注重“酸、辣、香”。青菜酸、泡辣椒、五香鱼、臭豆渣等是能够经常见到的菜肴。糯米竹筒饭(图1)和糯米血肠(图2)是苗族人普遍喜爱的食物,也是苗族一道独特的美食,竹筒饭和血肠只有在过年杀猪或苗家人办酒席时才能吃到。

图1 苗寨糯米竹筒饭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饮食文化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