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原点

2021-03-22 02:39庞铁坚
南方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靖江原点桂林

庞铁坚

这些年来,当我徜徉在桂林市的大街小巷时,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桂林这座城市的原点在哪里呢?

“原点”,其本意是“出发的地方”,一条道路的起始点就是它的原点,公路部门将其标注为“零公里处”。

数学上的“原点”是数轴上的0点,也是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与纵轴的交汇处,其坐标点为(0,0),或者是三维直角座标系的坐标点(0,0,0)。我们也可以把数学定义中的原点看作是一个原出发点。

从“原点”这个概念派生出来的“城市原点”,即“一个城市的原点在哪里”?这本应该是文化人感兴趣的话题。可惜的是,很少人关注这个问题。

一个城市的原点,应该是这座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坐标。比如,天安门应该是北京的城市原点吧。

那么,桂林的城市原点在哪里?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思考了很多年。

桂林的城市原点,应该从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脉络中去寻找坐标。

从考古成果来看,桂林市区的宝积岩古人类遗址距今已有3万多年的历史,这应该是桂林市目前可考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但是,这只是人类活动的遗址,距离“城市”这个概念还差得很远。同理,距今1.2万年—7000年前的桂林市区甑皮岩古遗址,也只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尚不具有“文明”特征。

位于兴安县城的古灵渠,初建于秦代,是非常完整、清晰的人类文明遗存,但它只是交通设施,不是“城市”本身,且远在郊县,全州的洮阳古城、兴安的古秦城,也因为远离市区,不能作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桂林市”的发展原点。

城市的原点,只能从城市的空间去寻找。

桂林人都知道,桂林的建城史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迄今已经2100多年了。不过,这个时间定位,是由官方“根据多数专家意见”宣布的,因为在这一年,西汉政权彻底击败南越国,收复岭南,设始安县,今桂林市区属于始安县,故认定这一年为“建城之始”并无错,起码,在行政建制上是符合史实的。只是,在具体的史料和考古成果中,还未发现这始安县建于何处的硬核支撑。所以,以“始安县”的设立来寻找桂林的城市原点,我们找不到具体的空间位置。

如果以史实来推测,到了三国吴甘露元年(265),朝廷在今桂林一带设立了始安郡。这个始安郡,其下辖的诸县中,就包括始安县。这个始安县的空间位置,包括今天的桂林6个城区以及兴安、灵川、阳朔、荔浦和永福等县域。这时的始安郡治显然是设在始安县,即今天的桂林市区,只是我们仍然不知道它的具体原点在哪里。

自始安郡设立,又过去了差不多160年,改朝换代都经过几轮了,历史的时间轴转到了南朝宋,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到桂林来任职,我们才有机会依照他的路径来寻找城市原点。

这位文学家叫颜延之。南朝宋元嘉元年(424),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这时,距离“设始安县”已经过去了535年、距始安郡的设置也过去了159年。

颜延之在桂林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只有一年,晃眼就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其政绩无论如何是有限的,但他是个文化人,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在桂林为官期间,喜读书,常作诗。而且,他喜歡到今市中心独秀峰下那个岩洞去读书,他为桂林留下来的唯一一句诗,也是写独秀峰的:“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公余时间,喜欢去独秀峰下读书,说明他的公衙距离独秀峰并不远,“峨峨郛邑间”之句,本不算高的独秀峰呈“峨峨”貌,说明是近观印象。“郛邑间”则说明当时的始安城非常小,独秀峰就在城郊结合部。我们如果展开一点文学的想象翅膀,大致可以推断那郡衙就在独秀峰与漓江之间的某一点上。毕竟,后来有籍可查的桂林唐城,就在独秀峰东南方那一小块区域。古人建城,建设能力有限,交通问题要重点考虑,军事攻防也要关注,前人择址的经验,后人多半会传承。

所以,我个人在内心里把桂林的城市原点设在独秀峰。

颜延之性格偏激,爱贪杯,为人孤傲,在政争中被贬到始安当太守。文人被贬,加上性格上的愤世嫉俗,喜欢在公余时找个僻静地方读书放松,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他在始安,就选择了今独秀峰下读书岩这么一个去处,这里很有一些“出世”的环境,却又离他履行职守之处不远,随时可以“入世”。

颜延之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很有诗名,与谢灵运被同称为“颜谢”,但鲍照说他的诗“铺锦列绣,雕绘满眼”,即喜欢堆砌华丽辞藻,所以他的诗歌成就其实不能与谢灵运相提并论,流传下来的诗歌也不多。他在始安为官一年,只有一句吟咏桂林山水的诗歌因为被后人引用而流传下来,这就是他笔下所描绘的独秀峰:“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颜延之离开始安355年以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一位叫郑叔齐的监察御史里行,来到桂林履职。郑叔齐在桂林独秀峰下、颜延之喜欢在那里读书的岩洞上方刻留了一篇名叫《独秀山新开石室记》的文章。文章开篇就说:“城之西北维有山,曰独秀,宋颜延年尝守兹郡,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嘉名之得,盖肇于此。”这段文字,不但清晰地表明了当时的桂州城所在地,正是今天的东巷一带,而且清楚地介绍了颜延之当年任始安太守时的文化贡献。更重要的是,郑叔齐认为,独秀峰之名,来自颜延之这句诗,这也是迄今为止可考的最早有名字的桂林山峰。

1500多年来,这独秀峰就如桂林城的定盘星一样,准确无误地标示着这座城市的经纬!

据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年(590),僧人昙迁在今七星岩处留有石刻“栖霞洞”三个字,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有佚名者也在七星岩处留有“玄玄栖霞之洞”数字。这两则文字在时间上比郑叔齐的文章都要早。

在郑叔齐留下这篇石刻之前,位于桂林城南象山西麓的善兴寺,亦有一则唐高宗显庆四年的石刻,记录的是建造善兴寺舍利塔的情形。隐山、西山等处,也有数处早于郑叔齐此文的题名、造像等石刻作品传世,为什么我偏要把独秀峰作为桂林的城市原点?

因为,郑叔齐的石刻作品虽然晚于前面所述的几则石刻作品,但它记述的内容要比前面那些石刻的内容更早、更丰富,是桂林文化的起点和传世过程,视野开阔,价值深远。

郑叔齐的文章之价值之处,不仅在于它如前所述记录了南朝时期桂林的文化人活动,记录了初唐时期桂林文化肇兴的情况:“乃考宣尼庙于山下。设东西庠,以居胄子”,还记述了将独秀峰开辟成风景胜地的过程:“壤之可跳者,布以增径;石之可转者,积而就阶。”文字虽然简短,却将自颜延之在此读书以来的风景文化贯穿起来,使独秀峰有了历史纵深感。

桂州的官学建于独秀峰以后,随着岁月变化,逐渐有了文化积累。郑叔齐在独秀峰留下他的这篇文章以后,发端于独秀峰的桂州文化成就逐渐显现出来,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桂州人曹邺中进士;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桂州人赵观文摘得状元桂冠;唐昭宗天祐三年(906),桂州人裴说裴谐兄弟分别夺得状元和榜眼的名分。此外,还有一位据说也中了进士的桂州人叫曹唐。这些人,都在独秀峰下接受过系统教育,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天分赢得功名,其中,二曹二裴的诗作都选入了《全唐詩》,赵观文的文章则选入了《全唐文》。

到了宋代,桂州城逐渐扩建,这座城市的人世间的烟火味更足了,比如城东的曾布岩,“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无日而不来”。城北的八桂堂,堂主“乘休暇,则驱貔貅,抗幢旆,引贤士大夫而来游”,都是享受生活的生动场面。诺大的桂州城(南宋改为“静江府”),皆以独秀峰为中心。原位于“郛邑间”的独秀峰,成了市中心的擎天柱。

位于市中心的独秀峰,依然是孔庙、官学所在地。进入宋代以后,桂州中功名的人数比前朝有了明显的增加。仅阳朔的莫氏一支,就有7人跻身进士之列。灵川则有两对秦氏兄弟同榜登科。永福的王世则,再为桂州赢回状元之誉。

为了纪念颜延之,郡守孙览在独秀峰下建了五咏堂,堂里供奉书法名家黄庭坚所书的颜延之名诗《五君咏》,可见独秀峰及读书岩仍是游客向往的风景名胜,文人雅士仍然喜欢在这里或徜徉或交流。南宋嘉泰元年(1201),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的王正功,在这里宴请通过乡试的11名举子,酒酣之时,快到古稀之年的王正功提笔作诗二首,勉励学子们上进,诗中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从此传遍华夏而不衰。这一名句,是桂林山水的传神写照,更是桂林文化的最坚实内核,是桂林山水文化的最诗意体现。从此,独秀峰不仅成为桂林这座城市的空间原点,更是成为桂林城市的文化原点。

历史进入明朝,独秀峰被靖江王圈进了自家院子,成为历代靖江王及其近亲属的私域。即使是靖江王这一支的宗人,也不能随便走近这座被我称之为桂林原点的小石山。一句话,在靖江王存世的274年时间里,它变得神秘莫测了。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桂林,遍访他想去的桂林各山,独剩这独秀峰无法靠近,让这位旅行达人留下桂林之行的遗憾。

不过,第七任靖江王朱邦苧在位期间,有一位叫伯来拉的葡萄牙人却有机会成为靖江王的客人,被邀请到王府里做客,因而有机会走近被王府圈住的独秀峰。不过,这位葡萄牙人显然还不懂得欣赏桂林山水,在他对桂林的全部记录里,包括对靖江王生活的详细描述,都没有提到这座城市的山水秀色。独秀峰给他的印象如何?他的书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或者评价。

饱食终日的历代靖江王们,总是要营造修建他们家院子里的这座风景名山,比如建造楼台亭阁,种植花卉草木,打理山下岩洞,偶尔在山壁上刻些诗文。明朝的时光褪色以后,他们所做的这些对风景的经营,比如对山下月牙池的开凿整理,多多少少还是留了一些下来,为后人所继承享用。

独秀峰在历史上最显赫的时期,应该是清代。清朝廷稳固了对广西的统治之后,将原来的靖江王府改为贡院。

整个清朝,科举开考共112科,广西因为战事频仍,一共只开考了100科。在这100科中,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一共拿到4个状元名额,状元数量在清朝各省的科举排名中,排到第五位!而且,这4个状元中,还有一个三元及第获得者,这可是清代两个三元及第者之一啊!

为祝贺三元及第者陈继昌的成就,两广总督阮元特意题写了“三元及第”几个榜书大字,让人刻在正阳门上,以光耀后人。在榜样的激励下,桂林人又连获状元名头,还有人拿到了榜眼名头。桂林士绅学着阮元的做法,分别题写了“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榜书,镌刻在东华门和西华门上。三门相呼应,构成了桂林教育史上最耀眼的光芒。这些题刻,位于独秀峰与闹市之间,正好处在人间烟火气和学堂书生气的联接处,实在是大有意味。

清代,有位叫袁枚的才子,晚年重游桂林,登独秀峰,仍然意气风发,触景吟诗,直抒胸臆。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历代写独秀峰的诗文不少,袁枚这首,不仅写景,而且抒发了诗人的孤傲情怀,颇受读者喜爱,引用者甚多。

民国以后,由于铁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手段,桂林的商业中心从正阳门前王辅坪一带移向十字街一带,以至于很多新桂林人认为那十字街便是桂林自古以来的中心、“原点”,殊不知连指南针都是有磁偏角的,何况城市的中心会随着城市的变化而移动!这种城市中心的移动,或大或小,要看历史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进程。桂林在近代史上的城市变化,受铁路建成的影响极深。一方面,湘桂铁路使得城市的商业中心向西有所偏移,从水路转向陆路;另一方面,南北向穿城而过的湘桂铁路又长期限制了城市向铁路以西的发展,使这座古城在不短的时期内只能在漓江与铁路两线之间呈纵向发展格局。一直到建造大桥的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以后,这座城市才有了向东发展的力量;再等到构造与铁路的立体交通得到广泛应用以后,城市才突破了向西发展的束缚。在这个时期,对桂林的城市平面描述,甚至有“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的调侃,以致不少人因此而误认为十字街就是桂林的“原点”。

如果我们翻开桂林的历史,才会发现,独秀峰才是桂林的原点,它不但是桂林的空间原点,也是桂林的文化原点。

城市原点对于城市的意义,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

这个题目,可以酿出一壶醇美的酒。

猜你喜欢
靖江原点桂林
桂林行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到靖江喝汤包
乐!乘动车,看桂林
这个卧底有点惨:挖来的“墙角”是绑匪
靖江香沙芋——马洲栗芋甲天下 粉糯甘辛香袭人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话题:回到原点
7.1 数形结合思想
问疑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