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

2021-03-23 03:31单鸣凤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婴儿期学龄期比率

程 珊,周 凯,单鸣凤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江苏 南京 210019)

EB病毒(EBV)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途径传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V感染所致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扁桃体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1-2]。IM发病从0~2岁开始,至青少年期可能成为普遍现象[3]。IM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国内报道儿童IM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6岁[4],西班牙对0~15岁IM儿童研究发现,EBV感染中位年龄为7岁[5],Devkota等[6]报道0~4岁为IM发病高峰年龄,且发病率逐年升高。支原体(MP)感染是儿童内科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可出现发热、咳嗽、肺炎,以及皮疹、无菌性脑膜炎等肺外表现,发病高峰年龄为2~9岁[7]。年龄较小的儿童对病原体感染抵抗力较弱,容易出现两种病原体合并感染。既往文献[4,8]报道,不同年龄段IM患儿临床特征不同,但关于不同年龄段IM合并MP感染发病特点的文献较少。对2016—2018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IM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IM合并MP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的IM患儿,按照患儿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单纯IM组(IM组)和IM合并MP感染组(IM+MP组),IM及MP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9]。按感染患儿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3岁)。该项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和体征,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大、肝大、脾大,符合其中任何3项;(2)外周血血浆EBV-DNA阳性(≥5.0×102copies/mL);(3)血清MP-IgM测试均值(COI值)≥1.1。排除标准:(1)血清MP-IgM COI值<1.1;(2)证实为弓形虫、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等急性期感染;(3)合并各型病毒性肝炎、胆道结石等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病例;(4)患先天性心脏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不良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疾病者。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入院当天检测MP-IgM、EB-DNA、血常规+异常淋巴细胞、生化组套及细胞免疫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血浆EBV-DNA≥5×102copies/mL为阳性;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MP-IgM COI值检测(试剂盒由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血清MP-IgM COI值≥1.1作为现症MP感染标准[10];BC-531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行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分析;血生化全套检测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日本和光提供);并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BD FACSCalibur)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结果判定按照试剂说明书规定。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各组患儿的最高体温、热程、眼睑浮肿、咽部分泌物、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及皮疹等情况。(2)实验室指标:观察各组患儿的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计数(LN)、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异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D4+/CD8+及血浆EB-DNA定量。

1.5 并发其他系统症状的定义 呼吸系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仅有咳嗽,胸部X线片及肺部体征未见异常)、支气管炎(明确咳嗽症状,且胸部X线片示支气管炎或肺部可及痰鸣音)、支气管肺炎(明确咳嗽症状,且胸部X线片显示支气管肺炎或肺部可闻及固定细湿啰音);消化系统:ALT>40 U/L;循环系统:CK-MB>24 U/L或心电图提示心肌受损;血液系统:中性粒细胞减少(1岁以下<1.0×109/L,大于1岁<1.5×109/L),血小板下降(<100×109/L),血红蛋白下降(1岁以下<100 g/L,大于1岁<110 g/L,需除外缺铁、地中海贫血等其他原因所致贫血)。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750例IM患儿,男性440例(58.7%),女性310例(41.3%),男女比例1.4∶1;发病年龄6个月~13.1岁,平均(4.29±2.57)岁;婴儿期38例(5.1%),幼儿期336例(44.8%),学龄前期258例(34.4%),学龄期118例(15.7%)。IM+MP组患儿340例(45.3%),其中男性176例(51.8%),女性164例(48.2%),男女比例1.1∶1;发病年龄6个月~13.1岁,平均(4.5±2.5)岁;婴儿期12例(3.5%),幼儿期140例(41.2%),学龄前期136例(40.0%),学龄期52例(15.3%)。IM患儿中,学龄前期IM+MP患儿占比最高(52.7%,136/258),婴儿期占比最低(31.6%.12/38)。

2.2 不同年龄段患儿各季节发病情况 婴儿期IM+MP组患儿在春、夏季所占比率较高(各为41.7%),在秋、冬季所占比率较低(各为8.3%);幼儿期IM+MP组患儿在秋季所占比率较高(34.3%),在春季所占比率较低(11.4%);学龄前期IM+MP组患儿在冬季所占比率最低(19.1%),其他季节差异不大;学龄期IM+MP组患儿在秋季所占比率较高(42.3%),在春季所占比率最低(11.6%)。与单纯IM组相比,IM+MP组幼儿期患儿在秋季所占比率最高(34.3%),在春季所占比率最低(11.4%);学龄期患儿在秋季所占比率最高(42.3%)。见表1。

2.3 不同年龄段患儿合并其他系统并发症情况 婴儿期IM+MP组患儿并发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率(66.7%)高于IM组患儿(15.4%),幼儿期IM+MP组患儿并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57.1%)高于IM组患儿(35.7%),学龄前期IM+MP组患儿并发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率(26.5%)高于IM组患儿(8.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8、5.69、10.37,P值分别为0.031、0.017、0.001)。学龄期IM+MP组、IM组患儿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和1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2.44,P=0.119)。见表2。

表1 不同年龄段两组患儿发病季节分布[例(%)]

表2 不同年龄段两组患儿合并其他系统并发症情况[例(%)]

2.4 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点 婴儿期IM+MP组患儿眼睑浮肿发生率高于IM组(χ2= 4.43,P=0.035);幼儿期IM+MP组患儿咽部分泌物及肝大发生率均高于IM组(χ2值分别为4.78、3.96,P值分别为0.029、0.047);学龄前期IM+MP组患儿高热及眼睑浮肿发生率均高于IM组(χ2值分别为5.46、4.26,P值分别为 0.019、0.039);学龄期IM+MP组患儿高热及脾大发生率均高于IM组(χ2值分别为6.33、4.04,P值分别为 0.012、0.045),且热程明显延长(t=-2.22,P=0.031)。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点[例(%)]

2.5 不同年龄段患儿实验室特点 与单纯IM组相比,不同年龄段IM+MP组患儿血WBC、ALT、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期IM+MP组患儿ALT高于单纯IM组(t=-0.39,P=0.017);幼儿期IM+MP组患儿血WBC高于单纯IM组(t=-1.69,P=0.045);学龄前期IM+MP组患儿血CK-MB高于单纯IM组(t=-1.73,P=0.037);学龄期IM+MP组患儿血WBC、ALT、血浆EB-DNA高于单纯IM组(t值分别为-1.40、-1.41、-2.15,P值分别为0.036、0.023、0.042)。细胞免疫分析结果示两组患儿CD4+/CD8+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且与单纯IM组相比,IM+MP组患儿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降低更明显(χ2值分别为1.55、0.79,P值分别为0.012、0.042)。各年龄段在LN、异淋%、AST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实验室特点

3 讨论

IM是一种单核-巨噬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人类普遍易感,可累及人体多个器官如肝、脾、肾,并可引起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等并发症。儿童IM易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其中MP最常见[11-12]。本研究中IM合并MP感染患儿占总IM的45.3%,主要高发年龄为幼儿期及学龄前期,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4,6,13]一致。在春季IM幼儿不易合并MP感染,学龄期和幼儿期患儿在秋季易合并MP感染,与儿科学(第八版)[14]描述一致,可能与秋季MP相关呼吸道疾病较多有关。

国内外文献[15-18]均报道IM可并发多器官损伤,以肝功能损伤最多见,也可引起气道狭窄、心肌损伤、间质性肾炎、脾破裂、淋巴瘤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器官损伤。MP感染是儿童期常见疾病,主要引起咳嗽、支气管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造成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等肺外并发症[19]。本研究结果显示,IM合并MP的患儿中<1岁的患儿易出现血液系统并发症,1~3岁易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4~6岁则易出现以心肌损伤为主的循环系统并发症。各个年龄段IM合并MP患儿均可出现血液系统的并发症,与单纯IM患儿比较,仅<1岁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20]报道的结果一致,可能与婴儿的骨髓增殖旺盛反而更容易受到抑制有关。合并呼吸系统症状以1~3岁患儿最多见,与李新等[21]研究结果一致。陈天明等[22]对3岁以下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年龄<1岁的患儿更易出现心肌损伤(28.9%),另一研究[23]结果显示心肌损伤在MP感染患儿中的发生率可高达35%。本研究中循环系统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肌损伤,合并MP组中<1岁的患儿心肌损伤发生率最高,达到58.3%,显示出年龄越小损伤越明显,但与单纯IM患儿组相比较,<1岁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岁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岁组患儿中,可能与EB病毒本身对心肌的损伤明显,MP感染造成损伤的叠加作用有限,也可能与婴儿组的样本量太小有关;4~6岁组患儿中,考虑可能EB病毒对心肌的作用不明显,而MP可能更易在这个年龄段的患儿中产生免疫炎性损伤而造成心肌损伤。

研究[24]表明,EBV感染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扁桃体炎及疲劳,各年龄段患儿都易引起发热(80.6%~84.6%),本研究结果与此一致,1~3岁幼儿易引起低热(60.0%),4~6岁及7~13岁患儿易引起高热(57.4%、53.8%),且学龄期患儿热程最长。González等[25]对283名EBV感染患儿的研究表明,55.2%的患儿出现咽部分泌物,而本研究中1~3岁患儿更易出现咽部分泌物(68.6%),1岁以下患儿组比例最低,可能与婴儿扁桃体尚未完全发育有关。梁颖等[26]研究表明,儿童IM眼睑浮肿的发生率为15.8%,但本研究高达33.3%~75.0%,可能与样本量不一致有关。本研究中4~6岁及<1岁患儿眼睑浮肿的发生率与单纯IM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4~6岁年龄组患儿的眼睑浮肿比例显著高于婴幼儿组,可能与婴幼儿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有关。在本研究中婴儿组皮疹的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其他组,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故仍需注意皮疹的发生可能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期待大样本的研究。

本研究中各年龄段IM合并MP患儿的WBC总数均升高,且1~3岁幼儿期升高最显著,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本研究中,各年龄段患儿多数均表现出肝大,与既往研究相符[26-27],其中婴儿期肝大比率最高,达91.7%,但与单纯IM组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LT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P对肝损伤可能主要在肝细胞的破坏而致肝酶的升高,并不能加重肝形态的改变。同时学龄期儿童的ALT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ALT水平高于<1岁的患儿,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不同有关。研究发现,EBV引起免疫损伤的机制是首先攻击B淋巴细胞,进一步引起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过度激活[28],本研究结果与此一致,较大年龄组(4~6岁、7~13岁)患儿的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较小年龄组的患儿,进而导致CD4+/CD8+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可能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有关。MP感染急性期CD8+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恢复期[29],因此EBV合并MP感染后可能对大年龄段的患儿造成更严重的免疫损伤。血浆EBV-DNA是一个反映活动期感染的指标,在临床工作中,检测血浆EBV-DNA不能用于IM严重程度评估[30]。本研究中血浆EB-DNA在学龄期组中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但其水平以学龄前期组最高,结合其临床表现,并不能反映该年龄段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更加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IM患儿易合并MP感染,幼儿春季发病率低,幼儿及学龄期儿童秋季高发;婴儿易出现眼睑浮肿、肝功能及血液系统损伤,幼儿易引起咽部分泌物、肝大、血WBC升高及呼吸系统损伤,学龄前期儿童易引起高热、眼睑浮肿及循环系统损伤,学龄期儿童易引起持续高热、脾大、ALT明显升高且血浆EB-DNA载量更高,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免疫损伤更明显。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猜你喜欢
婴儿期学龄期比率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Second-hand screen time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护理措施
人工智能尚处于“婴儿期”
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IMP-1、IL-10、hs-CRP及TH的变化
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吻合术矫治婴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15例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学龄期和学龄前期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的疗效差异
多期Sharpe比率及在基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