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挑战》工具融入课堂,真正赢得孩子的合作

2021-03-24 01:32温春秀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7期
关键词:鲁道夫课室工具

温春秀

“妈妈,这个我忘了!”2021年10月的某个下午,一个六年级的女孩跑到办公室问问题,条件反射般说出了这句话。接着,她非常羞涩般道歉;“老师,对不起!”。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脑袋,说:“孩子,你没错啊。老师说过,在学校,老师就是你娘亲啊!”,这个女孩腼腆地笑了笑,然后离开了办公室。

在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扮演着看似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其实,他们在教育领域中拥有众多共同点,两者间可相互借鉴和学习,老师可以通过妈妈的视角去爱、理解并走入学生内心世界,妈妈可以通过教师的角度给孩子建立规则和边界感,因为两者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作为老师,如何通过媽妈的角色去理解、引导、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呢?答案是有的,因为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家庭教育作品-《孩子:挑战》(Children The Challenge),赋予了老师们家庭教育理论支撑的同时,还提供了各种实用亲子教育工具。读完此书后,我就尝试把书中的部分亲子教育理念和工具转化成课堂教育理论和工具并真正地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上,逐渐实现了让孩子们喜欢、享受英语课堂。

“老师,以前我很不喜欢英语。自从遇到你,让我对英语有了很大的兴趣,每天都想上你的课,因为我感觉你的课比其他课有趣很多,很喜欢你,如果不是你,我都不觉得我会喜欢英语。”

---六年级杨同学于2021年9月写给笔者的贺卡内容

那么,具体如何把《孩子:挑战》的工具运用到英语课堂呢?

一、做好(老师)自己。

第一个工具“做好自己”。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懂得教学(教授英语学科知识)固然重要,因为这直接体现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而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是语言能力,还包括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品格四个维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全面发展学生这四种素养。而大部分教育专家认为,(师生)关系先于教育。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怎么变成孩子?鲁道夫提供了第二个很重要的工具--“了解孩子”,老师需要先了解孩子,才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而老师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最终实现慢慢改变他们的行为,这跟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如出一辙。作为教师,我们平时能看到的只是学生漂浮在水面冰山的一小部分,即学生的行为或表现,而暗涌在水底的大部分冰山常常被老师忽略,即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或真正的内在世界。老师需要通过观察学生日常表面行为,进一步与学生深入沟通交流,最终探索孩子内在的冰山世界,从而寻找解决之道,揭开冰山的秘密(即孩子行为动机),从而改变学生的生命内在状态,实现自我。可见,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让教师变成小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学,并用其理论武装自己,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采取一切行动的基础,而不是光靠一堆道理去对付他们。

2021年9月,我接手一个新班级,班里的学生几乎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开学第一周, 班里有个男学生的行为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第一天就在校园迷路了,找不到回课室的路;他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流时声音特别微弱,有时根本听不见,且手还不断地发抖;且在平时课堂上,孩子们都不愿意跟他一组,因为他总回答不出问题,让小组丢分;于是他越来越沉默寡言,课下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独来独往。透过孩子这些行为表象,并不是这个孩子不自信,不爱学习,而是孩子到了全新的环境,他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为了让他尽快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班里,通过幽默的方式告知孩子:“在家里,你们有父母,很是幸福!而在学校,你们更幸福,因为老师我就是你娘亲;咱班所有老师都是你爹或你娘,我们课室就是你们的家,你有40多个兄弟姐妹,老大一个家了,幸福吧!”我说的时候,眼神落在着这个孩子身上。话音刚落,孩子们开始喊我“娘亲”,那个孩子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此举希望孩子能从老师中,在同学中,在班集体中获得归属感;二是带孩子们畅游学校,让孩子了解学校,获得安全感;三是开学前几周孩子的英语作业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在他的作业本写上具体的进步评语,如“今天这个单词你拼对了三个字母,看出来你努力了,老师喜欢努力的你。”此外,我还会在全班表扬并鼓励他,让他获得了优越感。写此文时,我已不再教这个孩子的班级了,但是这个孩子遇到英语难题,依旧会发微信问我,我也依旧会及时回答他的问题,因为他和我之间已经产生了高级的信任链接。

二、尊重学生

第三个工具“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学生,就是说教师将学生看作和教师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每个学生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被尊重的权利。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呢?鲁道夫给出了具体的工具,一是做到“一视同仁。”很多老师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喜欢充当“警察”的角色,总要找出谁对谁错。而一视同仁的工具则是把学生们放在同一条船上,把他们当成一个集体对待,赞赏和惩罚时,不能因人而异,也是集体对待,也就是说“冲突和矛盾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所有参与的孩子都有份,是所有人的问题。这样就能规避没必要的竞争以及竞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学会“倾听”。老师需要像对待亲密好友一般,真心倾听学生的说话,因为学生在倾诉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他们对问题的重新思考、情绪发现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当他们倾诉完后,他们的问题几乎都解决了。三是“和”学生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倾听完孩子表述后,教师“和”孩子说话,跟他们一起思考,师生间敞开心扉,接收学生的想法,一起平等友好地讨论并寻找或改善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师依旧“对”学生说话,依旧是老师们再思考,还是在告诉他们,我们要他们怎么样,是在让他们顺从。最后一个尊重工具是“注意说话的语气”。当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语气和朋友说话的语气一样时,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之门自然就敞开了。当教师与学生日常沟通中,用到以上工具,学生就感受到满满的尊重感,非常乐意与教师合作,教师也自然赢得了他们的合作。

一天,上课预备铃声响,当我准备起身去课室时,两个女孩非常紧张冲到办公室,高呼:“老师,B同学和C同学打架了,B同学哭了。”我平静地说了一句:“好的,孩子们,我知道了。谢谢们告诉我。”(老师平静的说话语气,想传递给孩子们:老师收到信息了,感谢你们但不必太紧张。)当我进入课室时,B同学不断抽噎中,C同学非常生气地坐在位置上。我观察了一下两个孩子,发现他们的情绪依旧处于对峙状态,于是我略带微笑和认真劲,对全班说:“孩子们,B同学和C同学,现在情绪都不是很好,我们暂时不要打扰他们,可以吗?我猜他们需要一点时间去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我相信他们可以处理好的。”接着,用肯定的眼神看他们一下,“你们如果需要,可以去洗手间洗把脸或者用纸巾擦擦,处理好了,你们回来上课就好。”接着我们就正常上课。(通过冷处理的形式,给孩子时间去发泄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做任何评价,这是最基本的尊重。)下课后,我邀请两个孩子同时到课室门口。(采取“一视同仁”工具:让两个孩子同时过来。不去办公室,因为学生觉得办公室自带权威感和压抑感。)首先,我用好奇的语气说:“老师有点好奇,你们刚才怎么这么生气啊?你们能告诉我吗?谁先说都可以,兩个说完了,还可以继续补充。”(通过“和”他们说话的好奇语气,而不是“对”他们说话的高压式语气,如“告诉我怎么回事”,尝试去“倾听”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我静静地听着他们描述和补充,不做任何评价,只是点头或者发出赞同他们感受的词,如“嗯,是挺生气的。”(通过共情式倾听模式认同他们的感受,与他们产生感情的共鸣。)当他们描述完后,我抛出共同思考的问题并做一定的引导:“你们觉得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让对方不舒服或者误会的地方吗?”(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是相互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们找错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孩子意识到自己有错时,他们随后就会主动去跟对方道歉,一起承担责任。然后我再跟他们一起商讨以后遇到此类情况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会让让两个孩子互相握手,然后我们仨一起拥抱,开怀一笑。两个孩子最终就开开心心,有说有笑地走进课室。慢慢地,他们发现,每次的冲突,他们都会被集体对待,凡是参与冲突的都需要一起承担责任,是所有人的问题,老师一视同仁,这样自然也就规避没必要的竞争以及竞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班级里的冲突也渐渐减少。

三、英语课堂的实践

1. 快乐的英语课前准备

学生上课迟到是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如果老师不采取行动,每节课总有孩子迟到,影响上课进度和状态。该如何解决迟到这种现象呢?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小学阶段6-8岁的孩子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的道德判断是他律的,绝对地尊敬和顺从权威。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权威绝对崇拜和服从,如果孩子们迟到,老师采用加减分奖励贴纸或小礼物或奖状的游戏是可以暂时制止迟到行为的,因为此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绝对听从老师的安排。而当孩子到了8-12岁,孩子处于自律或合作道德萌发阶段,学生的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他们开始挑战规则,而以“平等的观念”为主特征,他们就不那么在乎加减分的游戏了。那如何处理迟到现象呢?鲁道夫在书中第五章指出:“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收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奖赏不能给孩子归属感,当我们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满足感要通过贡献和合作得到!”针对8-12岁阶段的孩子,鲁道夫的第四个工具“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应运而生。孩子迟到的自然结果是什么?他错过了所学的知识点,老师让他们承担考试不及格、最终不喜欢英语课最终自然结果,这个自然结果教师是不希望接受的,所以老师可以安排让学生体验迟到不良行为的合理逻辑后果。首先,孩子迟到了,需要面对老师的不开心,孩子的迟到的压力完全来自现实情况,老师的不开心。第二,老师花点心思安排孩子喜欢的课前活动。我在每节英语课前5分钟安排了“Guess and Tell”(猜并介绍)的活动。每天,孩子轮流提前一周在家里准备好一份神秘的物品(物品不做任何要求,不是利器及有害物品即可)并通过谜语的形式用英语描述此物品。上课前5分钟,孩子站在课室前介绍自己带来的神秘物品,其他同学则猜是什么,猜到的孩子则可获得此物品(猜对即获得物品的规则是全班举手通过的)。此活动充满神秘感且还能获取礼物,孩子们每天都充满期待,如果他们迟到了,就没法参与此活动,这样的逻辑后果是他们不想看到的。因而每节英语课,孩子们都整整齐齐坐着等待老师来跟他们玩游戏,抢礼物,拍照和录像。

2.  可移动的英语课堂

英语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灌输的事情。当孩子们获得了尊重,有了信任和爱,教师的教学就变得是可移动的,充满意义的,而不是静止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鲁道夫第五个工具也道出同样的意思:师生间有了尊重,就很容易引导孩子们“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当孩子们懂得秩序,一切的自由移动都是有意义,有保障。可移动课堂首先体现在可移动的座位,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但是他们上英语课时,可以随意挪动他们的凳子。如果他们觉得听不清,看不见或者觉得跟某个同学坐更利于解决其课堂出现的任何问题,他就可以轻轻挪动自己的椅子,前提是不影响自己和任何其他人,否则承担自然的后果,马上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但凡出现两个孩子因为挪动椅子导致聊天现象时,我会用坚定而非强硬的眼神看着他们,然后温柔地对他们说:“孩子,抱歉,你们互相影响了,请你们现在回到原来的位置。”再次,移动的课堂发言:自由、化错。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学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教师要做的是把孩子们课堂中的“错”融化了,解开了,“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鲁道夫在第十一章给出第六个工具“消除批评和减少错误”,指出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于是,我允许和鼓励孩子课堂犯错,且常告知孩子:“答错是应该被尊重和敬佩的,而不是被责备和看不起的,因为你们都是来学校学习不懂的知识,如果都懂了就不用来学校了,所以你们答错很正常。如果你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尝试说出自己的答案,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我们班级的骄傲。”记得,班级符同学的妈妈9月30日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孩子对我说,英语老师很好,以前我不懂时,老师会看不起我,这里不会。”当我看到此信息时,心里酸酸的同时也暖暖的。第三,移动的教师。鲁道夫第七个工具如是说:“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如果想改变孩子们的行为,教师需要用行动,而不光是语言。有时候行动的力量比语言更有效果和说服力。“请安静,请安静…….”当班级出现混乱或者很吵的时候,个别老师试图通过制造更高分贝的“噪音”来镇压目前的混乱,结果是班级一直很吵。相反,当班级很混乱时,老师只需要停下来,静静站在课室前面看着孩子们,当孩子看到老师的沉默行为时,他们就意识到老师需要他们安静了,慢慢地,全班就安静下来。有时候,个别学生喜欢上课开小差,手上玩弄各种玩具,老师与其大吼“不要玩了。”不如轻轻走到孩子们面前采取行动——抚摸一下孩子的脑袋,然后给孩子一个“不”的眼神后,把玩具拿走即可。通常,语言可以警示和惩戒学生,但是“教师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不要”、“不能”等这样负面的话想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停止下来,却发现是无效的训练处理方法,因为学生充耳不闻,而老师带着沉默和坚定的身体移动和眼神影响,比起不断大喊“安静下来”更有效。语言是沟通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先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并达到教育学生的长期效果,教师从一开始就专心在这件事情上而非教师个人权威上,并且坚持有始有终。可见,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体会秩序和规则是他们自由移动和发挥的一部分,如果不尊重规则,所有人的自由将受到影响,所有的自由移动和发展都无法开展,学生都需要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从行为中,而非语言中学习。移动的英语课堂,老师可以真正赢得学生的合作,因为他们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他们能更专注、自由、愉悦地学习。

简而言之,结合学生及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我把《孩子:挑战》家庭教育工具运用到英语实际课堂中,从而赢得孩子在英语课堂上的愉快合作,何乐而不为呢?教师需要如同父母一般,通过不断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在遵守规则和秩序中自由、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表示尊重和信任,允许学生犯错,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一视同仁,让其承担自然结果或合理的逻辑结果。最后,教师需要把学生当做种子般对待,静待花开,让课堂教学移动起来,实现无围墙化,并通过移动教师自身行为,并非单纯的语言,去影响和引导学生,给与学生空间,给与学生鼓励,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长期效果,最终培养学生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孩子:挑战(CHILDREN THE CHALLENGE)(M).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

[2]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玛利亚·葛莫利.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3]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The Moral Judgement of the Child)[M].纽约:自由出版社,1965.

[4]华应龙.华应龙与化错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鲁道夫课室工具
新老师 新课室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怎样在课室上好科学实验课
准备工具:步骤: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高校多媒体课室管理模式初探
“巧用”工具
奇怪的人熊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