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21-03-24 18:45夏风云姜冬王立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路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夏风云 姜冬 王立慧

摘 要:重大突发疫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研究后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应对疫情、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复学复课、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重大疫情中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均会受到一些影响和冲击,必须抓住时机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必要地疏通和引导。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从理念与机制、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路径创新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大限度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与实效,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创新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就思想和精神的重要性提出论述,认为“思想和精神对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运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后疫情时期,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路径。

一、推进育人理念创新,激发教育以人为本的内生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育人为本”。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2]。纲要的实施推进了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充分理解、尊重学生,努力提升和发展学生价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一)创新树立全环境育人理念

作为“三全育人”的补充,全环境育人理念更重视网络科学技术的教育作用,强调网络教育与线下教育协同发展,突出青年的主体性,同时关注自育-他育[3]。疫情发生后,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开辟课外、校外社会资源,通过与企业、社会团体等主体的对接合作,创新思政育人内容、形式;另一方面,需要有选择地整合社会力量,寻求线上、线下多元育人的平台,增强各教育环境的融合互补,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

(二)发挥课程思政育人隐性优势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征和特质,紧贴学生实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的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高校要着力深化改革,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疫情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和形态,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路径,融合了“互联网+”“智能+”科学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了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从显性需求入手解决思想问题

疫情之下,学生的显性需求遭遇巨大的冲击,其就业、升学、日常学习、家庭的经济来源都有可能受到波及和影响。因此,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探讨研究当前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把满足教育者的合理需要和思政教育作为一个结合体,将思政教育纳入学生各项需求满足的目标之中,准确剖析表象需求背后实际存在的思想需求,有效把握学生在解决显性需求过程中的内心思想和意识方向,实现解决显性需求和思想需求贯通协同、双管齐下。

(四)着眼学生成长与价值塑造并进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4]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感叹90后、00后不再是“娇滴滴的一代”,而是不怕苦、不怕牺牲的主力军。[5]一场突发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给予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内生动力”。后疫情时期,高校需要紧紧抓住抗疫故事、抗疫英雄事迹和抗疫中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和民族精神,尤其是涌现出的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等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真正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民族的發展进程中,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重构应急思政教育队伍,统筹一体化应急应对机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高校安全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的考验,思政教育同样需要应对紧急情况,有必要加紧建立思政教育应急队伍,进一步优化高校应急应对机制,保证广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停歇”。

(一)配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

疫情发生以来,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在顶层设计方面,高校需要尽快建立科学化、法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将应急思政工作纳入其中;在团队配备方面,要及时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经验的思政团队,由思政工作负责人牵头,思政教师、青年教师、辅导员及其他管理服务岗位多级联动合力,保证团队构成合理;在课程开发方面,以线上形式为主,力求丰富网络课程内容,做到情容并茂;在舆情应对方面,则要及时畅通信息渠道,做好信息公开,做好舆情引导。

(二)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建立高校应急思政队伍,理念是“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应贯穿应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在教育对象上,精准摸排、精准施教,做到学生全覆盖;在教育流程上,依托专业应急思政教育团队,尝试规范应急思政教育过程,全力保证思政教育各个环节有序推进;在教育角度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将日常各项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三)建立畅通的家校对接渠道

更好发挥高校应急思政教育管理团队功效,重点要家校对接联通。高校辅导员要主动联系对接学生家庭,打通家校联通的通道,积极鼓励学生与家长及时反馈学生情况,进一步明晰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保证应急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实效、发挥功效。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提供心理问题干预服务,保障在特殊情况下,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始终不缺位。

(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急培训

构建高校应急思政教育队伍,基础是应急培训。培训主要面向应急思政教育团队成员,也可以将范围扩大至协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学生干部、家长和其他教育相关主体,培训内容主要关于突发事件下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引导、引导采用的工具和主要方式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思政教育队伍能够及时、科学的履行职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减震器”的作用。

三、发挥介体协同作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联动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是学生,但想要切实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或者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大水漫灌”的方式,一定是收效甚微的。高校必须积极调动多元主体作用,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朋友圈”,协同发力,巩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一)朋辈教育互励作用

在疫情期间采取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方式,开展朋辈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强朋辈导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朋辈导师通过树立标杆和典型人物,强化榜样表率和示范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朋辈导师来自学生群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受教育经历、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情况相似,相互间的联系点和共鸣点较多,思想无代沟、对抗性低、接受度高、互动性强。[6]

(二)校园舆论引导作用

重大疫情期间,学生每天接收到的相关信息数量庞大,并且因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很容易在学生中间形成某种舆论的热潮,而由于学生还未能够完全成熟,加之对部分信息的判断有限,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使错误的舆论快速发酵,形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等网络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校园舆情、定期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等方式强化对校园舆论的正向引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件本身、发表有价值的正向言论。

(三)校园文化濡养作用

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首先需要注重优质校园氛围环境的营造,通过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水平,全方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广大教师应在日常注意自身言行的约束,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与示范作用;学生返校后,也要注意在校园各处、宿舍、食堂等地,采取各类方式,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无意识教育中,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实效。

(四)社会实践反哺作用

后疫情时期的思政教育实践环节,主要依托学校、网络、社会、家庭等平台,高校要统筹利用好各类平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疫情期间的实践感悟和收获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高校要与社会资源积极对接,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投身到所在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之中,也可以居家做好科研学术,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与学术相融合,发挥学生天然智力优势,做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五)网络教育协同作用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网络平台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搭建全员交流网络平台,促进网络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协同发展。通过视频会议、直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介,开展相关思政教育活动,以自媒体的形式传递正能量。此外,还要创新理念,充分重视和利用社交网络的政治传播和意识形态建构功能,树立社交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7],抢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创新思政教育发声机制,创造性地丰富其内容结构,增强其感召力。

四、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力

面对重大疫情,高校各部门都应当充分行动起来,将思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主线贯穿学生培养工作的始终,保障各类要求落到实处,并构建出分工明确、内容详实、手段新颖、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格局,保障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协同联动的机制合力。

(一)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思政工作始终都是自上而下的,所以高校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尤为紧要,学校党委要把高校思政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指导,力争形成学校党委有力领导,相关部门和学院贯通协同、一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夯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做好后疫情时期应急工作的同时,增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

(二)健全的应急保障机制

要提高高校面对突发危机的应对能力,健全应急保障机制是基础。一是要做好应急人力保障,组建应急思政教育团队,制定科学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思政教育业务培训,提升团队专业素养;二是要做好应急物资保障,从保护师生安全的医疗卫生用品到开展网络思政课程的各类硬件设备,高校都应做到用储结合,有备无患;三是做好应急信息保障,公共危机期间的信息变化较为迅速,高校应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应对校园内学生思想动态的各种变化。

(三)有效的全环境育人协同机制

全环境育人就是要把思政教育的阵地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各个角落。重大疫情突发时期,需要高校和輔导员仔细甄别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中灌输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其中优质的部分继续深化内化,对于其中需要修正的部分,采用合理的方式予以矫正,最终形成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社会、家庭思政教育配合补充的全环境育人系统。

(四)务实管用的监督检查机制

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需要有效的监督检查。高校党委应牵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落实,组建专人负责的监督队伍,定期对相关单位、二级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的主要形式为现场查看、资料查阅、学生座谈、问卷访谈等;主要内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定性、定量情况描述,工作开展的合理性、时效性、常态化水平等;主要目的是强化公共危机时期,各教育主体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与引领工作,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发展进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個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8]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正是引导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重大疫情的发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引导途径和教育模式,更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优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R/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5.

[3]蒋广学,王志杰,张勇.论全环境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87-8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2018:158

[5] 人民网.1个月3次亲临一线!战“疫”中总书记和人民在一起[ER/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311/c164113-31626648.html,2020-3-11

[6]周强.基于朋辈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5),108-112.

[7]苏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社交网络新阵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4):127-12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2018:323-324

作者简介:

夏风云(1981-),男,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姜冬(1992-),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立慧(1968-),女,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重点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19ASZ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期路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后疫情时期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疫情时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策略探究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行动路径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