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实习护生死亡认知态度研究现状

2021-03-24 18:45柳笛刘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护生量表

柳笛 刘芳

摘要:临床实习过程是护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护理专业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利用扎实的基础理论进行临床工作。而他们的死亡态度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了解护生对死亡认知态度的现状,并且试图分析形成这类情况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日后加强护理专业学生死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正确的死亡认知态度,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护理实习生(护生)在进入临床工作环境进行护理操作前不可或缺的特质。拥有专业冷静、科学积极的死亡态度,才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正确地帮助临终患者面对死亡,承认死亡。

1 死亡态度概念

1.1死亡态度定义

死亡态度(death attitude)[1]指人们面对死亡现象产生的不同评价、行为倾向和情绪反应,包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逃避、威胁、否认、好奇、关切、接受等各种态度,具有主观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

1.2死亡态度对实习生工作的影响

中国人一直将谈论死亡作为一个禁忌,研究表明[2],疾病谱不断发生改变,大量的慢性病及濒死病人开始增多,作为近距离接触各种生命现象尤其是生老病死的护理行业,作为未来临床工作的主力军,护生不熟悉医院环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亦或是护理操作不规范,这些都足以影响到他们在今后的工作态度。临床实习过程是护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护理专业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利用扎实的基础理论进行临床工作。而他们的死亡态度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目前我国现代护理事业正处于缺乏人才与护理专业学生不足的现状,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前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阻碍。

2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30年代Middleton进行了一次针对大学生死亡态度的调查,这也是国外最早关于死亡态度的研究[3]。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Lester于1967年编制了“死亡恐惧量表”。紧接着,Templer于1970年编制了“死亡焦虑量表”,它们的出现真正引起了西方学者对于死亡态度的大量研究,这其中量表测量法是研究最广、进展最快、最广泛、使用率最高的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梳理,研究者们对死亡态度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更完整的理解,Gesser、Wong和Reker[5]提出了死亡态度量表(DAP),从四个维度来衡量死亡态度:逃避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自然死亡接受、死亡恐惧和濒死。上个世纪90年代,青少年更趋向于死亡逃避这一内涵,于是修订后的量表共有五个测量维度,也是这次研究所用到的量表,分别为:自然接受、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导向的接受以及逃离导向的接受。

随着死亡态度量表的问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从事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成熟,研究者对死亡态度内涵的认识也得到不断的完善与进步。这其中,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他们通过护理相关人员死亡态度的反馈,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这些国家的生死教育发展也相对成熟一些。国外的研究者们将教育方式分为教导式与经验式两种,他们更倾向于与临终患者接触这种实践性的死亡教育,并且大部分高校也采取了这类方式。

2.2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表明,中国人受到儒家思想“未知生,焉知死”的耳濡目染,对于死亡,大多数人骨子里还是选择回避、逃避、不谈论的态度。上个世纪末,中国台湾和香港才逐渐产生了关于死亡态度研究的兴趣。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普遍表明,护生作为其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护理工作中的高风险人群,由于接受过护理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加之从小受到的唯物主义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思想较为先进,并且临床实习中接触过各类生老病死,危重濒死的情形,因此,对死亡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并不会较多的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对待死亡也更倾向于平淡接受的态度。此外,有学者研究称,护士在进行临床工作之前是否接受过培训或死亡教育、护士工作的护龄是面对死亡时情绪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即护理临床工作的经验越丰富,护士的死亡态度便呈现更加科学积极的形势;接触的临终患者越多,便更倾向于自然接受生命的结束,对于死亡的心理恐惧越少,也更加认识到生命的最终归宿便是死亡。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到生死教育并且不断重视起来,相比较最早的研究,注重的是死亡态度的消极评价和负面情绪这类片面的认识,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深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人们对于死亡态度的多样性,不同被调查者的各类特征,于是生 死教育的教育方式得以扩展,死亡态度的内涵也得到更深化、更全面的诠释。

3本科实习护生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护生比无宗教信仰的护生趋向死亡这一维度得分更高,这也许与宗教的教义中所含有的死亡教育,例如强调神佛或上帝会给生命已经结束的人带来重生的机会,可以将死亡视为通往来生的通道有关,所以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坚定不移的认同这一点。有研究表明十分虔诚的人往往可以从宗教信仰中找到依托,认为来世一定充满美好,这是一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对于死亡的恐慌与惧怕会相对来说减少一些,也更能接受死亡事实。

3.2 离世人员接触史

护生并没有較长的护龄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经历过亲人离世或亲眼见证患者离世的过程时,当下会因为深刻的情感牵扯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与濒死患者的接触,这种感觉会被逐渐冲淡,进而呈现出冷静接受,思考透彻的态度。有研究显示,经历并非亲近人的死亡,会使其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促进对死亡的科学认识并坦然接受,死亡恐惧相关的心理会因为与濒死患者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这之中没有深刻情感的牵涉,使得他们更加理性去面对死亡事实,深入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和生命的意义。这说明当护生拥有较长的护龄及丰富的经验后,她们对死亡的认知会更加科学,对待生命也更加热爱与尊重,学会冷静接受生命的消逝。

3.3 家庭讨论接触史

家庭对待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护生的死亡态度,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和孩子沟通死亡话题,这对孩子日后形成正向科学的死亡态度会有积极的作用。一个家庭关于死亡的态度越坦然、越开放,就会使孩子越早接触死亡话题,那么这一类家庭的护生便越能理性面对死亡,于无形中形成科学积极的死亡态度。李彩妮研究显示,家中公开讨论死亡话题在死亡态度自然接受维度上为正向作用,其余为负向作用。

4.小结

死亡的最大恐惧,不是死后的无法感觉,而是不能选择,所以活着的人才会选择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奋力一搏,努力让此行不留遗憾。目前,我国的死亡教育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与努力去完善它,学会科学的引导一批又一批护生自然接受生命的消逝,客观面对每一个生命的离去,任重道远,但吾心往已。

参考文献

[1]张恩,黄丽群.某高校护理专业大学生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31):3884-3886.

[2]陈蓄,梁燕仪.临床护理人员死亡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6):985-989.

[3]陈四光,王美娟,郭斯萍.国外死亡态度量表发展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3):71-73.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护生量表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信仰的力量”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