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纪录系列片的“破圈”传播

2021-03-24 21:20刘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破圈互联网思维

刘莉

摘要:微纪录系列片独具网感的破圈传播,顺应了当代年轻群体的审美鉴赏需求,成为引领当下纪录片创作创新的潮流。在网络用户逐渐年轻化、个性化的背景下,如何维持纪录片健康发展,促进纪录片的持续性传播,是当下纪录片正在面临的问题。通过探析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微纪录系列片创作方面突破与创新,对之后的纪录片发展方向以及创作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系列微纪录片;破圈传播;互联网思维

媒介融合发展,纪录片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纪录片在传播上沿袭了新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但其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质量上良莠不齐、同质化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顺应当下用户群体的审美需求同时保持作品内容质量,在网络中进行有效的传播,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本文主要从文化圈层的破圈化传播出发,探究微纪录系列片的创作创新及破圈传播的成功因素,为之后纪录片的创作及艺术表达手法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一、打破次元壁,重塑故事吸引力

传统说教式的纪录片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网络化”、“年轻化”逐渐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走向。通过对叙事内容和形式的解构与建构,用网络化思维模式赋予纪录片新的生命力,打破次元壁,改变受众传统的鉴赏模式,为受众在鉴赏过程中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剑走偏锋,强势破圈

2019年8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Z世代圈层消费大报告》对Z世代年轻消费圈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二次元与三次元间的内容共创产物,是打破次元壁的“穿墙术”。内容形式的创新,多元化的融合,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发展趋势,其独有的创作风格推动着纪录片的广泛传播。当下网络微纪录系列片之所以成为网络新宠,归因于它们剑走偏锋,强势破圈,打破了“凡历史皆深沉”的固有印象。《历史那些事》在掌握受众的观看特点基础之上,为其量身打造的表达方式:风格多元融合、大量铺“梗”、故事化叙事等丰富多元的娱乐元素,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情绪。

真人番演绎打破了二次元与三次元的次元壁,成为受众破圈的新方式。《此画怎讲》借“古人之口”,言“今日之语”,借名画讨论当下热议话题,引发受众共鸣点,完成古画文化价值的现代化表达,顺应了年轻人对破次壁内容产物的喜爱。此画怎讲》中的每幅画,甚至每幅画中的不同部分,都有当代话题挈领。例如《捣练图》有捣练、缝纫和熨烫三部分组成,分为三集来阐述,且每个部分都有不同主题或话题构成。第一集《捣练图:传世名画C为之争》以捣练组女工为主要叙述对象,以“职场”切入口,“职场”也恰恰是年轻人普遍关注并天天吐槽的话题,在对工作的抱怨中引发受众共鸣,结尾字幕打出的“别人的葡萄更甜?那可不一定!”也说出了较多网友的观点。第二集《捣练图:惊!传世名画原来是一张小广告?》以熨烫组为主要叙述对象,表现当下的社畜现象,其中“古人”口中所讲的“社畜的辛酸”“干就完了”“奥利给”,以及结尾“古今社畜都辛酸”的标题更是引发当下受众加班熬夜的共鸣。《唐人宫乐图:唐代仕女鉴男宝典》里仕女们宴饮行乐时不忘聊八卦,“直男”“奇葩相亲”引发受众共鸣,“真爱不易,奇葩满地”的总结更是道说了无数人的心声。

更“年轻化”的去中心化叙事

“对等的交流”拉近受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在严肃或枯燥的故事中发掘有趣的一面,将死气沉沉的故事生动有趣的讲述。《此画怎讲》具有鲜明的后现代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消解中心性。去中心化在《此画怎讲》中主要体现在让历史名画走下“神坛”,展现出“烟火气”。

首先,选题的不确定性,构成了该纪录片内容多样性的特点。《此画怎讲》中的每一集都自成中心,每一集的副标题是对本集所讲内容做出的阐释,在每一集结尾中都会有一句对本集话题或主题或选题的总结概括,增强了纪录片的信服力。如在《文苑图:李白是个炒作高手?》中朋友宴集会友交谈内容我们不容可知,但通过副标题来确定选题内容,采用《吐槽大会》中的吐槽模式,“人设”“炒作”“吹捧”“狂妄”增加内容趣味性和丰富性,并在结尾总结副标题“无敌是多么寂寞”,妙趣横生,让受众看的津津有味。

其次,故事情节多样化,构成其叙事风格也各异。由于每一件名画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独有的价值,因此从不同敘事角度着手,用现代化的表达,既突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又揭示出超现实的普世意义。如《此画怎讲》就取材自14幅人物名画,其中涵盖了文人画、仕女图、院体画等不同类型,时间跨度从五代南唐到清代中后期,元素丰富多样,各具代表性。

再次,对等的交流拉近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真人番演绎传世名画,迎合受众喜好,打破次元壁成为受众破圈新方式,大大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博物馆名画展示+画中人物互动聊天+名画鉴赏知识点”的这种讲述方式大大地颠覆了传统纪录片对历史文物的鉴赏,打破了传统形式上纪录片鉴赏的刻板印象,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实现了古与今、俗与雅的贴合。如在《文苑图:李白为何沉迷绕树?》中的“‘毛笔手’是‘鼠标手’的老祖宗”、“朋克养生”、“养生千万条,科学第一条”等网络用语备受当下年轻人的青睐,拉近了古今距离。同时,开头结尾名画简介让受众在观看之余受益匪浅。

“短平快”传播适应时代发展

“网络化”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每集用较短的时间去讲述一个故事,其叙事手法的零散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风格。碎片化的叙事,“抓人”“点睛”的标题,让受众在闲暇观看之余也可获得教育启迪。《如果国宝会说话》正是凭借其短小精悍、恰到好处的文博常识传递,向更多年轻人打开文物传奇、历史探索的大门。五分钟一集的“短平快”叙事,在受众接受的基础上,吸引受众进一步品味节目的意义。亦如《水果传》《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网络微纪录系列片,深受“短平快”文化传播信息影响,倾向于对受众的情绪、情感和心理需求。微结构叙事在迎合受众享受沉浸式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引导受众快速提取影片所要表达的信息,品味作品所想表达的更加深刻的内涵及意义。

二、网生时代叙事思维模式的建构

网络叙事思维模式,更易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做好价值传达。互文性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叙事特征,诙谐幽默、大开脑洞的叙事内容,满足受众窥视欲与好奇心理的同时又不失科普性。

“互文性”重塑内容,魅力加成

名画开口,脑洞暴走。《此画怎讲》在互文性的基础上采用大开脑洞的叙事方式进行阐释。新语境下互文性是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体现为文本间的相互联系与借鉴,主要表现为戏仿、互动、替换和删减等。与纪录片《奇趣美术馆》相似,《此画怎讲》在叙事内容上表现得天马行空将历史名画改造成趣味性小剧场进行演绎。《此画怎讲》用脑洞大开的叙事方式,将历史名画改造成趣味性小剧场进行演绎。在脑洞大开之余,往往结合了人物事迹和历史背景,同时用剧情带出古代常识知识和名画背后的故事。例如《唐人宫乐图:唐代仕女鉴男宝典》里的宫廷仕女们,关注美妆博主在线教学“怎么显脸大”,表现出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蕉荫击球图》用“名画接待日热线”解释婴戏图并非指婴儿与戏曲,而是描绘儿童嬉戏玩耍的画作,寓意多子多福,同时用生二胎话题阐释该画实则为宋代鼓励生育宣传册。《明代帝后半身像:建文帝失踪六百年后首现身》用朱元璋和马皇后对孙子的关切,引出了明史上著名的建文帝下落之谜。《雍正半身西服装:雍正当面回应八卦》则用雍正的cosplay,带出了康熙晚期九子夺嫡的形势。关于众说纷纭的改诏之事,雍正拿出了关键证据:“诏书一式两份,中文可以改笔画,满文的可以吗?”《果亲王允礼像:甄嬛是不是理想型》中果亲王对“难道果亲王忘了大明湖畔的嬛嬛了吗?”进行了澄清。“史上并无甄嬛只有皇嫂熹妃,我与她没说过几句话何来私情。”在《雍正半身西服装:雍正当面回应八卦》里雍正在给网友答疑时也对“甄嬛与果亲王的八卦”也做出了回应。巧妙的内容构思,脑洞大开的各种包袱和梗,让受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

“个性化”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网络微纪录片用全新的叙述方式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结构再创造,将传统文化进行年轻化表达,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表现出个性化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如互文性基础上内容的杂糅拼贴、微观化的叙事等后现代思维模式表现。

《历史那些事》在互文性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杂糅拼贴。《历史那些事》在内容叙事上比《此画怎讲》《如果国宝会说话》更加多元化,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如《请回答 604》的大隋新闻记者来自“驻仁寿宫记者站”,她身着现代服饰,依照生活中的热点社会话题,去采访“离家出走”后流落街头的隋文帝。此时的隋文帝蓬头垢面,面对采访油腔滑调,丝毫没有皇帝的威严和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典型的拼贴性和后现在主义的荒诞性。

新潮的镜头语言、无序的情节安排彰显多元化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此画怎讲》每幅画延展1-3集,单集结构为“博物馆中名画展示+画中人物互动聊天+名画艺术鉴赏知识点”,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小故事。在声音效果、字幕特效以及文本撰写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叙事特征。首先声音效果的年轻化表现,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此画怎讲》片头曲魔性搞怪的音乐,搭配古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无厘头的表演模式,丰富了纪录片的表达。通俗易懂的文字搭配当下流行的网络段子和网络梗,轻松欢快的叙事节奏,消解了文化类纪录片的深度,贴近了大众生活,让受众在消遣之余还可以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微观化的叙事更加贴近大众消解深度,具有典型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此画怎讲》摒弃宏达叙事立足于小我,用微观化叙事放大匠人精神。通过拉近名画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名画更贴近大众凸显出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做好价值的引领。用“画中戏”模式,以“古画活起来”为核心,借画中古人视角设计剧情,讲述故事,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打造人与画之间的连接,使该纪录片更具有信服力和真实性。同时《此话怎讲》中片头片尾都对名画进行了展示和基本介绍。如《果亲王允礼像》以字幕和画作结合的形式在片头介绍了爱新觉罗·允礼,片尾介绍了清代“海西画派”,其中该画将中国的传统画法和西方的阴影透视相结合,被后人评价“画中之能评也”,对现代绘画具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致敬经典,彩蛋连连

“彩蛋”作为能与观众进行紧密互动的电影衍生品,它使作品与观众之间产生密切的关联性,使影片产生大量话题性。与此同时,对一些影视作品的影迷或资深受众来说,“彩蛋”不仅使观众对影视作品有进一步深刻的了解,同时使观众对作品中创造出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完成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如漫威系列的彩蛋。在纪录片中,彩蛋的出现更像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与怀念,同时唤起许多“潜在受众”的记忆。《历史那些事》中的第一集历史小剧场中不仅融入了“穿越”元素的叙事形式,还插入美食剧《孤独的美食家》的经典剧情。“漫画+真人”包装,如出一辙的解说词,一方面立稳了苏东坡“吃货”的人设,另一方面对影迷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对作品来讲收获了绝佳的传播效果,对纪录片来讲也是一次新颖的创新。

三、综艺化包装,贴合网生代受众

网络时代,受众主要以年轻群体受众为主。综艺化、年轻化的影视包装成为热门推崇对象,它更加贴合网生代受众。以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的b站为例,网站一直秉承着与时俱进且慧眼独具的审美,互联网思维的包装使网站整体风格更加偏向年轻化,贴合了95、00后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综艺化的包装,摒弃了传统的固执古板的模板以及说教宣传方式,丰满了作品内容形式,加强了作品的戏剧化效果,符合了现代受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在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中,主题曲采用说唱RAP方式展现,在片头片尾采用漫畫风形式,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给观者以新鲜感。漫画风的片头形式近几年成为潮流风向,如纪录片《此画怎讲》、《历史那些事》、《一日三餐》等都借鉴了漫威系列影视作品的漫画风开头形式。《守护解放西》的创新形式还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旁观记录方式,增加了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在派出所中有案件来临时,会有“美团”式声音来临,“你有一条案件请查收”,让观众接受信息的同时,有增加了戏剧性。在问询环节,运用循环播放的方式,将闻讯前后嫌疑人的供述进行对比,从而完成“打脸”的效果。同时,变速、分屏和音效的搭配应用在戏剧性处理上更起到了点睛之笔。

网络流行元素的融入,也为纪录片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为贴合网生代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从作品整体考虑增加影片网感。《历史那些事》的解说词处处散发着互联网思维。解说词中大量网络流行词汇的运用,使影片整体“洋气”“时髦”起来,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信息量,为受众进入沉浸式观赏状态奠定了基础。在《历史那些事》第一集介绍苏东坡时,使用了“他游历赤壁,作一词两赋,引来了无数点赞收藏投币”的解说。众所周知“点赞、收藏、投币”作为b站用户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历史那些事》巧妙的将解说词与平台互动模式相结合,用“引来无数点赞收藏投币”来暗示苏东坡作品的流芳百世,深得观众之心,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结语

新媒体视域下,跨媒介传播助力了不同圈层的传播破圈,系列微纪录片的破圈化传播,融合了多元化的元素,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也为纪录片的创新和现代化表达上指明了新的道路。 网生时代纪录片如何有效的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做好价值引领,被更多群体关注喜爱,破圈传播是一种途径,还有更多未知的途径有待我们深入探寻、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韩霄,张承祖.《早餐中国》系列的艺术呈现与创新[J].中国电视,2021(05):89-91.

[2]黄玲.主流媒体“破圈传播”: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共生——从说唱两会看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创新[J].中国记者,2021(04):24-27.

[3]邹沂呈.传播语态的创新与警察形象的塑造——以《守护解放西》为例[J].视听,2021(01):77-78.

[4]闵捷,李想,戴月婷.“中国青年说”打造文化IP探索“破圈”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21(02):16-18.

[5]卢慎勇,王锐锋.深耕内容 创新传承——河南广播电视台2021春晚全网“破圈”传播透视[J].传媒,2021(08):20-22.

[6]刘明洋,李薇薇.“出圈”何以发生?——基于圈层社会属性的研究[J].新闻与寫作,2021(06):5-13.

[7]罗华.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演变与创新[J].当代电视,2020(10):70-73.

[8]郭明杰.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以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118-119.

[9]李帆.论文化自信视域下国产网生纪录片的年轻化表达——以B站自制纪录片为例[J].出版广角,2020(09):74-76.

[10]唐秋彤. 微纪录片的后现代叙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11]崔菱逸. 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后现代表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破圈互联网思维
敢于奔跑,勇于破圈
泡泡玛特“破圈”
小众马术赛事如何在传播中破圈
玩物得志 唐金尚让中国传统文玩艺术品“破圈”
长城“破圈”,直播卖车可否打破净利下滑魔咒
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破圈”进步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