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教育与家风建设述论

2021-03-24 00:04刘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家风建设清代

摘要:清朝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推行的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制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在对以皇子为代表的宗室子弟的培养方面更是体现了满汉文化兼具的特殊局面。宗室教育包括远支宗学教育和近支上书房教育,在加强对这些“天潢贵胄”满汉文化教育的同时,清代帝王还不忘运用儒家道德伦理对他们进行教化,以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皇位继承人和皇位辅佐大臣。正是历代帝王的以身作则和谆谆教导,在皇家内部形成了其特有的家庭风气,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一代代“天潢贵胄”不断修身克己,积极汲取满汉优秀文化,由此缔造了有清一代无昏君的历史现象。从这点来看,清代的宗室教育和家风建设展现出了较为良好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家风建设;宗室教育;清代

作为我国历史上极具特殊地位的王朝——清王朝,其不仅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此外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创建了自己的文字,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巩固其自身的统治,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在推行“尊孔崇儒”政策的同时,清王朝历代统治者都极其重视对宗室子弟及八旗子弟的教育培养,由此建立了一批宗学、八旗官学等教育机构。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加强对宗室后裔的训导以期行成一股良好的家风流传后世。

一、清代宗室教育概况

清代的宗室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宗学教育和上书房教育。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已经请师傅教导子侄读书,皇太极时“令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1]顺治九年,在“迨天下一统,礼教修明”的形势下,开始设立宗学,“选满汉官各一员讲论经史;贝勒以下亦勤加讲阅”,[2]虽然这时的宗学教育还属草创,但是对宗室子弟的培养已逐渐展开。康熙一朝,镇三藩、收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军事战争耗费大量的财力,无力支撑宗室子弟的教育经费,以致康熙十二年“令宗室子弟各就本府读书”[3]。虽然宗学教育在这时还是未能实现更良好的发展,但是康熙皇帝始终没有放松对宗室子弟教育的监督。其从自身学习经历出发,劝谕子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穷理格物,多识前言往行,是唯作圣之功。”[4]

雍正二年,宗学得以恢复,其背后皇帝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今朕宗室僅千余人。尚不及十佐领人数。若如此互相倾陷。何所底止。朕甚惜之。惟望尔等习为善人。尔宗室内、不但同心协力、报效国家之人、为朕所深眷。只安静守分、不干法纪之人、即在朕眷注之中。若妄行犯法。朕必照例处分。岂可望朕之宽宥乎。尔等为立宗学之故谢恩[5]

由此可见,康熙一朝尤其后期所造成的的宗室“习气未善”“日流日下”的糟糕状况,在雍正即位之初便已开始着手整顿。乾隆朝在雍正朝宗学教育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此外还一度恢复了早已停止多时的宗室科举。嘉庆皇帝即位以后,对宗学教育体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此后一直到清末,这一体制再也没经历过大的变动。

如果说重视宗室子弟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佐政之才的话,那么清朝历代统治者对自己皇子的教育意图就更加明确了。皇子教育从努尔哈赤时便已开始,皇太极时设立弘文馆,由大学士“劝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6]清代诸皇子读书起初没有固定的地点,大多设在其居住处,康熙十五年左右设立尚书房,其地设在“南薰殿、西长房、兆祥所、咸福宫等处”,[7]此即诸皇子在紫禁城读书之处。康熙皇帝对皇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当时曾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就曾对康熙皇帝检查皇子的学习情况有过如下记载:“皇子的教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8]

雍正元年正月,命朱轼、张廷玉、徐元梦等为诸皇子师傅,“令钦天监选择吉日 ,进书房课读”。开学次日,雍正又对诸皇子师傅强调:“皇子课读,事关重大,当教以立身行己,进德修业之要”。皇子每天读书的时间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每年的假期“惟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自寿,共放五日 ,余日虽除夕亦不辍也”,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对皇子学习刻苦的情形这样描述道:

“本朝家法之严,既皇子读书一事,以炯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9]

乾隆皇帝继承其父对皇子严加教育的传统,乾隆元年正月,命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等人为皇子师傅,“著钦天监择日开学”。开学仪式一如雍正元年,以后各朝,皇子年及六岁,都要再现雍正元年上书房开学仪式一幕。乾隆皇帝认为这是“恪守家法 ,令皇子等读书内廷 ,亦惟慎简师傅之薰陶德性”[10]。上书房皇子教育历经雍、乾、嘉、道、咸五朝,从同治皇帝开始,帝王绝嗣,再加上光宣二帝冲龄入继,皇子教育逐渐演变为幼帝教育。

二、清代宗室家风的内涵与特点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11]对推动家族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注重对皇子、宗室子弟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清代诸帝还不忘对子弟亲自训导,这些亲身教导对皇子、宗室子弟的成人成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清代帝王对皇子、宗室子弟的训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国语骑射

清军以马上得天下,其入关后一直有意保持自身满洲特色,防止汉化,为此极为重视对宗室子弟及旗人子弟的“国语骑射”教育。“国语”即满文,皇子的满文课程由满洲谙达负责,满洲谙达从八旗满洲中兼通满汉文字的翻译官员中选拔。骑射方面,康熙时就已提出“讲肄骑射不敢少废,既令皇太子、皇子既课以读书,兼令娴习骑射”的规定。乾隆皇帝继承其父祖的教育理念,“教训阿哥勤习骑射。”[17]除了要求皇子拉弓射箭以外,皇室还定期开展围场狩猎活动以锻炼皇子的骑射能力。乾隆时曾“每岁木兰行围。多值严寒雨雪。阿哥等俱随从行围。”[18]到了道光时期,检阅皇子骑射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谕内阁:阿哥等年至十五岁,著学习骑射,每月演习二三次。在京城内、则于紫光阁;在圆明园、则于阅武楼。阿哥等演习骑射时,著内廷谙达二人 ,轮流随往。……嗣后阿哥等及皇孙,皆照此学习。著为令。”[19]

以往朝代,大多开国之君能征善战,之后皇帝多养于宫中,便就逐渐丧失了作战能力。而清朝历代皇帝,个个弓马娴熟,就连完全由上书房培养的嘉、道、咸三帝也是如此,由此可以表明推行“国语骑射”政策的可行性。但是与皇帝文武兼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宗室子弟的不断平庸腐化,从乾隆中期开始,就已经有不少宗室对“国语”和“骑射”生疏了,而探究其原因,当时时人分析尤为可取:“居之既久 ,渐染汉习 ,多以骄逸自安 ,罔有学弓马者。”[20]作为清王朝统治阶层的“天潢贵胄”就这样在强大汉文化的冲击下,其自身民族特色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

(二)勤俭持家,抵制不良风气

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民族,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就一定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清朝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其统治阶层在进入中原以后便积极提倡这一优秀民族品质。

雍正五年,“谕管理旗务诸王、及满洲文武大臣等。自古人生以节俭为本。盖节俭则不至于困穷。糜费则必至于冻馁。……王大臣等、亦宜各从俭约。”[21]嘉庆十年,“从前朕随侍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幸陪都。曾蒙溯述家风。指以示朕。勖令世世子孙。毋忘俭德。”[22]由此可见,即便是拥有天底下最多财富的帝王家在勤俭持家方面也是认识深刻并始终践行。但是到了清朝后期,在整个官场贪腐成性的风气下,纵使皇帝再如何提倡勤俭,道光皇帝用了三千两银子补裤子的事例也终究沦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终清一代虽然十分重视培养皇子的参政能力,还让其领兵作战,但是避免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悲剧再次发生,雍正即位以后便下令严禁皇子结交党派和朝中官吏。后乾、嘉时又多次重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有人匿名揭露皇长孙绵德与礼部汉司员秦雄褒私下“互赠礼物”,后经查实,乾隆大为不满。其不仅革退了绵德郡王的爵位,还将秦发遣伊犁,连绵德的师傅也受到了处分。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严厉训导,使得皇子皇孙极为注重自身的行为,以防打破禁例。例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山西巡抚喀宁阿在向六阿哥永瑢及绵恩呈递请安片子时,“送鱼数尾”。绵恩等惧,不敢接受,此外还将此事奏报给皇帝,得到乾隆的褒奖,喀宁阿则受到了传谕申斥的处分。可以说,这样的训诫对于抵制朝中结党营私不良风气的蔓延、培养皇子的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孝悌传家

中国历史上诸多帝王都曾通过制定家训来要求宗室成员谨守道德,秉持孝道,清王朝亦是如此。自太祖努尔哈赤时起就曾告诫宗室子弟:“吾后代子孙 ,当世守孝悌之道 ,不可违 …… [23]”。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先世遗风而谨守孝道,其中康熙皇帝的孝顺之心更是彪炳千古。康熙皇帝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全凭孝庄皇太后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抚养长大。随着孝庄年纪渐老,康熙极尽孝养之心,每天上朝前或退朝后都要到慈宁宫给太后请安,有时甚至一天三次。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卧病在床,康熙皇帝“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为了让皇祖母病情好转,康熙还亲自到天坛为皇祖母祈祷,一个多月的时间均住在慈宁宫,寸步不离,每闻皇祖母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孝庄逝世后,每年皇祖母忌日康熙帝都亲率皇子前往陵区祭奠。康熙皇帝对孝庄皇太后的尊重孝顺、祖孙情深的画面无不为之动容。雍正皇帝即位后更加重视德治和孝治,其不仅颁布《圣谕广训》,以孝悌为首,告诫子弟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将孝悌忠君的思想深入到民间基层。同时还御注《孝经》,身体力行践行孝道,以此教化百姓,维护社会安定。

除了对长辈的孝顺以外,清代诸帝还对自己兄弟关心备至,力求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儒家伦理秩序。在弟弟八阿哥去世多年后,乾隆皇帝仍“眷念手足之谊。俱著追封亲王。”[24]对于因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而被雍正皇帝从玉牒除名的三阿哥,虽已故去多年,乾隆皇帝“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25]嘉庆皇帝在其弟庆郡王永璘病重之后“亲往临视。面宣温谕”,为表自身对弟弟的怜爱之情,特“加恩晋封为庆亲王。以示优眷。”永璘病逝后嘉庆帝“著二阿哥、四阿哥、于十四日前往奠醊。……行三叩礼。”[26]就算生在帝王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作为人之常情,仍是维系家庭、家族极为重要的伦理纽带,正是最高统治阶层的以身作则,其对于整个社会良好孝悌风气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结语

清王朝能够延续近三百年的统治与清代诸帝重视对子弟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的塑造有着紧密的联系,严格系统的素质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熏陶,使得宗室和八旗内部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既有擅长国语骑射的人才,也有在文学、书画、乐律甚至自然科学方面大有建树的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宗室子弟教育以及家风熏陶下所取得的成就极为引人注目。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儒学教育、满蒙汉语言文化教育以及骑马射箭军事教育的宗室子弟以及八旗子弟,对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华文化的融合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宗室教育和家风的建设最终目的依旧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本身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除去教育内容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以外,统治者每年给予宗室子弟优渥的待遇使得他们逐渐削弱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乾隆以后,为了防止宗室王公干涉皇权,宗室王公被禁止进入中枢机构,实际上切断了宗室王公获得权力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宗室沉迷于诗词歌赋、声色犬马之中,到嘉庆时,“宗室繁衍,入仕途者少,饱食终日,毫无所事,又食指繁多,每患贫窭,好为不法之事,累见奏牍”[27],宗室子弟的教育培养也随着清王朝的江河日下而走向了终结。

参考文献:

[1][2][3]《清朝文献通考》[M].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世宗雍正撰《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一卷》清雍正八年内府刻本序.

[5]《清世宗实录》卷30.

[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内阁建置·内三院沿革》.

[7]昭梿,《啸亭续录》卷一,第397页,中华书局1980年.

[8](法)白晋著《康熙传》,珠海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9]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10]《清朝续文献通考》卷94,学校考.

[11]鲍鹏山:《家风乃吾国之民风》,《光明日报》2014 年 2 月24 日,第3 版.

[12]《康熙起居注》第1639页.

[13]《清圣祖实录序》.

[14]《清世宗实录》卷37.

[15]《清世宗实录》卷12.

[16]《嘉庆实录》卷126.

[17][18]《清高宗实录》卷1100.

[19]《清宣宗实录》卷28.

[20]昭梿:《啸亭杂录》卷1.

[21]《清世宗實录》卷56.

[22]《嘉庆实录》卷149.

[23]《清太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4]《清高宗实录》卷6.

[25]《清高宗实录》卷5.

[26]《清仁宗实录》卷368.

[27]昭梿:《啸亭杂录》卷4.

作者简介:

姓名:刘晓(199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淄博市,职务/职称:无,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名称: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单位所在省市:山东省曲阜市,邮编:273165,研究方向:儒家文化

猜你喜欢
家风建设清代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红色家风建设研究
论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净化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陈云的家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