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能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2021-03-24 00:04董玉幸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体系

董玉幸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物流在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变革的新时代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构建以素能培养为导向的物流管理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素能;物流管理;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的课程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知识到知识,被动且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新时代要求学生该有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实现,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造成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似,学生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但是各大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仍继承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沿用了传统的学科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的使用,促使物流行业飞速发展,其知识的关联性和更新速度不同于传统行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以物流知识的讲授为主,与物流行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度依赖理论讲授,缺乏于物流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教育师资。物流管理人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很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是管理学、经济学、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照本宣科式教学,使培养出的物流人才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达标。第三,物流教育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很多高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对学生专业知识、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能力的培养。第四,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物流管理应用行业相对比较广泛,很多高校在进行课程开始的过程中,缺乏行业针对性,大部分采用了大而全的形式,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从微观层面来看,首先,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和课程设置不能与现实需求接轨,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实验实训场所,大部分以课内实训方式来进行案例分析,缺乏实际的实践操作训练,虽然有些学校跟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只是进行最底层的基础操作,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足。

二、基于素能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在制定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时要明确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提出清晰的素质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做到基础理论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协调。

首先,更新理念。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传统学术常态定式,把思想理念转型当成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根据社会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新要求,遵照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素质教育,确立地方性、应用性、差异性、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特色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其次,加强师资培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还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职业技能,打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第三,优化培养方案,在保持原有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新模式,不断深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实践环境建设,促進产学研平台建设;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围绕物流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与物流企业的良好互动,按照“专业对应物流产业链”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

第四,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应体现在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需要,要科学分析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的属性特征,找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应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人才培养专业目标定位时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寻找发展突破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要满足主要社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第五,培养规格的合理设计,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知识是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的基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较高的素质能够为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核心。

第六,重构课程体系。首先,创新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由模块化组织形式向矩阵式组织形式转变,比如在横向上,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劳动等,将理论教学可以从纵向上划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由此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和集中度,进而实现课程设计的一体化;其次,拓展课程体系的内容,将“科学通识”作为通识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将创新思维和方法类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课程设置,剔除与现代科技发展不符的内容,紧跟学科、专业、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授课方式,由传统的力量讲授转变为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同步和叠加,是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检验所学知识理论。

第七,教学方法的优化。完善讲授式教学,通过演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并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归纳法”,为学生创建模拟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转变师生课堂行为,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第八,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由传统的成绩考核变成学习成效考核,注重学习的过程,在考核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企业课程参与模式,实施作业、实践、表现、考试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组建由教师、学生、企业构成的多远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公平化评价。

三、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根据社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时,应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对专业建设进行明确的定位,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精尖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定清,母小曼,肖大成等.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孙晓波.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8(07):159-161.

[3]骆达荣.地方高校转型期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7(12):133-135.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物流企业品牌塑造研究》(18CCXJ08)、中国物流学会2020年物流教改教研课题计划《基于素能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构建》(JZW202007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教学体系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