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传播方式

2021-03-24 01:36李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对外汉语教学

李潇

摘要:教科书传播是中国古诗的重要传播路径,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传播显现出更多价值,其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传播方式这一研究问题也愈发重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书面汉语基础》第二册中的《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进行个案研究。文章通过分析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编排及与一般语文教材的编排差异,概括总结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具体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以与插画配图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以对字词作语言文字学分析的方式传播、以对字词文本进行翻译的方式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对外汉语教学,传播方式

要探讨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是如何传播的,需要明确古诗在教科书中的具体编排,以及与一般语文教材有哪些不同,并进行分析比较。下面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书面汉语基础》第二册中的《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它们该教材中的编排,及与一般语文教材的差异。

1.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编排

《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是对外汉语古诗教学中的经典篇目,许多对外汉语教科书都会将其选入,《书面汉语基础》第二册也不例外。该教材是《组合汉语系列教材》中的一本,依据“组合汉语理论”编写而成,在对两首经典古诗进行编排时体现出很多自己的特色。

1.1一诗一课,每首诗独立作为一课

该教材在对两首古诗进行编排时采用了“一诗一课”的方式,每首诗被独立安排为一整课的内容。《静夜思》为第二十一课,《登鹳雀楼》为第二十六课,并未以古诗单元的形式出现,课与课之间在教学内容上也无直接联系。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每首诗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学时安排和清晰明确的教学重点,不会因为都是古诗课文而存在大量重复。

1.2一课三部分:“课前先知道”、“在课堂上”、“课外练习”

《书面汉语基础》全套书分为四册,共五十四课,前两册每册十五课。本文所选教材是其中的第二册,按照编写规则,每五课中的最后一课会被安排为复习课,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并不属于复习课范围。除却复习课之外的其余课都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课前先知道”、“在课堂上”和“课外练习”。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三部分分别对应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复习环节,“课前先知道”部分在实际教学时三个环节均可参与。其中“课外练习”部分独立成册,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后交由老师批改,练习内容也以语言训练为主,与古诗的编排关联不大,此处暂且不谈。将“课外练习”部分剔除后,教科书中涉及古诗编排的内容实际只有“课前先知道”和“在课堂上”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又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

1.3“课前先知道”部分教材占比大,下设两部分

“课前先知道”作为每节课的第一部分被安排在最前面,其下又设有两小部分,一部分用来集中介绍各类汉语知识,另一部分则对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与部首进行讲解。按照教材使用说明,“课前先知道”主要是供学生预习和复习的,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预复习,教师需要放慢课堂教学进度,将该部分内容拿到课堂上讲授,这也足以证明其重要性。从教材中各部分所占篇幅的多少来看,“课前先知道”的教材占比很大,甚至会超过“在课堂上”部分。以两首古诗所在的课节为例,《静夜思》一课共有九页,“课前先知道”就占了四页半;而《登鹳雀楼》一课共有十一页,“课前先知道”则占了整整七页。

1.3.1汉语知识介绍:根据不同诗歌选择不同内容

汉语知识介绍是“课前先知道”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集中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类汉语知识,包括汉字知识、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交际知识等。每一课所介绍的汉语知识是不同的,会根据课文正文中体现得最明显的语言点来选择最合适的内容。《静夜思》一课在该部分所介绍的汉语知识是“字和字类”,而《登鹳雀楼》一课则是“基本名词的组合生成”,这与古诗文本的语言特点有直接关系。

《静夜思》一诗语言简洁流畅、明白如话,犹如诗人脱口而出,其语言搭配也非常简单。根据该教材中对字类的划分,“床”“光”“地”“霜”“头”“月”都是典型的“名字”,“举”“望”“思”都是“动字”,而“明”“故”则是代表人或事物性质的“静字”。因此,该教材选择以该诗为课文来讲解“字和字类”是非常合适的。《登鹳雀楼》是一首简明的五言绝句,对仗也十分工整。按照书中提供的理论,前两句中的“白日”“黄河”是典型的“静字+名字”构成的名词,而后两句中的“千里目”和“一层楼”从字面上看则是“数字+量字+名字”构成的名词。因此,以该诗为课文讲解“基本名词的组合生成”也很合宜。

1.3.2字义例解和部件释义:对诗中重点汉字作细致解读

字义例解和部件释义是“课前先知道”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对课文正文中出现的重点生字的字义与部首进行介绍和讲解,以便于学习者理解记忆。这一部分的编写主要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即汉语拼音的标注、中英文双语对照,和插画配图的使用(个别汉字会提供甲骨文字形)。

《静夜思》一课中主要选择了“思”“光”“床”“首”“手”五个汉字及“故”“举”两个字的部首来讲解,而《登鹳雀楼》则选择了“雀”“穷”“入”“里”“千”五个汉字和“欲”的部首来讲解。在对汉字或部首进行解读时,每个汉字下方的括号里都同时标有该字的汉语拼音和英文释义,右侧则配有与汉字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有甲骨文字形的汉字还会于插图旁边附上甲骨文。文字讲解部分会对汉字的组成及每个组成部分的含义进行解释,并在最后说明该字的造字方法,全部的汉语講解部分均在下方附以相对应的英文翻译。

1.4“在课堂上”部分是教学重点,下设五部分

“在课堂上”部分是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过程中的重点,虽然在教材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囊括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课堂上”一般由六小部分组成,依次是部件、生字、字和词、句子理解、课文,以及最后的随堂练习。由于《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是诗歌体裁,与其他课文的叙述体有所不同,因此没有句子理解部分,这两课的“在课堂上”分别只有五小部分。根据教材使用说明,这五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其实就是课堂教学所应遵循的自然顺序,每部分内容都有自己的教学要求与方法。

1.4.1部件字词:标注发音和含义

部件字词是课文正文之前的教学内容,在进行编选时主要是将古诗文本中对于外国学习者而言较难的字词摘选出来,作为生字生词予以介绍和解读。譬如《静夜思》一课中就选择了“静”“思”“床”“疑”“霜”等汉字和手部底(举)、亡部底(望)等部首作讲解,而《登鹳雀楼》一课中则选择了“鹳”“雀”“欲”“层”等汉字和隹部边(雀)、尸部头(层)的部首。教材在对字音字义进行标注时作了统一处理,体现出很多共同的编排特点。首先,所有部件字词右侧的括号中都标有其汉语拼音和所属的字类词类。其次,部件字词的排列顺序按其在古诗文本中的出现顺序确定。另外,有繁体写法的汉字会提供其繁体字形以参考。最后,所有部件字词都配有与其含义相对应的英文翻译来帮助学习者理解记忆。

1.4.2课文正文:配有插图和成语

课文正文就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的文本,出现于“在课堂上”的第四部分。由于该教材的课文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朗诵课文来理解和记忆每课所学的字词知识,课文本身的价值表现得并不突出,两首古诗作为课文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该教材在对古诗文本进行编排时也是做了很多自己的设计的,这主要体现在插图的搭配和成语的提炼上。两首古诗的文本右侧都配有一幅与诗歌内容直接相关的插图,并且采用的是朴素简洁的素描画法,与两首诗的诗歌风格十分接近。此外,每首诗的文本下方均附有一个与该诗中的重点字词有关的成语,成语下面配有相对应的英文翻译。如《静夜思》文本下方的成语就是“前思后想”,“思”和“前”都是诗中的汉字,“想”与“后”则可以与“思”和“前”直接搭配组词;而《登鹳雀楼》文本下方的成语则是“山穷水尽”,除了“水”之外的其余三个字均是诗中的重点字词。

1.4.3随堂练习:以唱读和口译为主要形式

随堂练习被安排在课文讲读之后,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按照教材编排,两首古诗在随堂练习部分的练习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主要有唱读和口译两种。所谓唱读,就是全班同学跟着教师一起大声齐读,根据教材使用说明中的要求,进行唱读练习时最好与空写相搭配,即所有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用手指临空书写。所谓口译,就是以口语的方式将练习中所给的字词含义解释出来,学生进行解释时以汉语为主,但同样可以使用英语。

两首古诗的随堂练习部分均设有四个任务,分别是部件唱读、汉字唱读、唱读与口译,及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部件和汉字唱读部分所选的练习内容就是这两首古诗中的重点生字,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被教师讲解过。唱读和口译部分则是在提供重点生字的同时将该字的常用词组也作为题目予以出示,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了词汇量。

2.与一般语文教材的编排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在该教材中的编排方式与特点已经得到了呈现。下面就对这种编排与一般语文教材编排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简要说明。

2.1字音字义的标注方式不同

《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是我国本土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出现在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些教材在字音字义的标注方面与对外汉语教材有很大不同。首先,这些教材在为两首诗标注字音时采用的是全文标注的方式,文本中每个字的正上方都标有该字的汉语拼音,而《书面汉语基础》中的古诗文本则是在课文正文部分以未注音的形式出现的。其次,对古诗文本中被挑选出来的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生词是否进行注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需要视具体教材而定,而《书面汉语基础》则对生字词全部进行注音,汉语拼音在汉字右侧的括号中出现。另外,古诗中生字生词的具体含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标注,而《书面汉语基础》则将所有生字词的含义都译成英文并用较大篇幅标注在字词右方。

2.2汉字部件的处理方式不同

对外汉语教材与一般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在处理生字生词部件的问题上有着很大不同。小学语文教材只是单纯将古诗文本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挑选出来并单独列为一部分,对于这些重点汉字的部件并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未做出任何明确的提示与标注。而《书面汉语基础》则非常重视对部件的讲读,从“课前先知道”中的“字义例解和部件释义”到“在课堂上”中的部件识读,每个重点部件的旁边都附有该部件的汉语拼音和英文释义,并且在随堂练习部分也会作为练习内容出现。

2.3随堂练习的设置方式不同

对外汉语教材与一般小学语文教材在随堂练习的设置方式上也存在区别。小学语文教材在对古诗的随堂练习进行編排时更多注重生字生词的书写,通过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写法,做到能读会写是设置练习的一大目的。基于此,按笔顺描红、字帖临写、古诗填空等练习形式在各种类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相比之下,《书面汉语基础》更注重学生是否能通过练习熟练地识认生字生词,而是否会写、是否能理解其含义均非练习的主要目的。因此,从部件到生字再到词组的各种唱读是该教材随堂练习的最主要形式。

3.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传播方式

通过以《静夜思》两首诗为例探讨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编排,以及与一般语文教材的编排差异,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传播方式也得以体现。下面就根据上文的分析对古诗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的传播方法与形式进行概括总结。

3.1以与插画配图相结合的方式传播

古诗作为课文正文在对外汉语教科书中被予以完整呈现,这种呈现不是孤立单调的,而是经常与各种插画配图相结合。《静夜思》与《登鹳雀楼》两首古诗的文本在教材中均被搭配以与诗歌内容直接相关的素描插图,简朴素雅的插画风格与两首古诗的诗歌风格相衬,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诗歌是紧密贴合的。

通过与插画配图相结合来传播古诗,首先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可以使诗歌情境被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与含义;同时,与古雅简朴的诗歌风格相一致的插画风格也有利于古诗文本背后文化元素的传达与表现。以与插画配图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播中国古诗,固然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插图的使用数量与质量问题,与课文相得益彰的插图方可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以对字词作语言文字学分析的方式传播

对外汉语教材在对古诗进行编排时特别注重从语言文字学角度来分析古诗文本中的单个字词,这与一般语文教材在教学时侧重于文学鉴赏的角度有很大不同。从课前预习部分到课堂教学环节再到课后练习部分,对汉语知识的介绍讲读贯穿始终。预习部分不仅介绍与古诗字词相关的语音和语法知识,还从汉字学的角度出发对重点字词的造字法、部件读音与含义,以及部件的发展演变历程等内容进行讲解,比一般的古诗教材更有深度。课堂教学部分将部件与字词识读单独列出,每个部件与生字生词的读音、字类词类、繁体字形和含义解释均被清晰注明,没有像一般语文教材一样被一带而过。

通过对古诗中的字词作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分析来传播古诗,相比一般的文学鉴赏类传播更有新意,也提供了理解古诗的新角度。在讲解字词的过程中传递语言学、汉字学方面的知识,既有利于帮助外国学习者建立对于汉字和汉语的正确认识,又为更高层次的汉语学习奠定了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过度重视甚至只局限于语言文字学常识的教授,会使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与人文内涵被相对忽略,从而影响中国古诗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3.3以对字词文本进行翻译的方式传播

对外汉语教材非常重视对于生字生词含义的解释,这些解释不仅在教材中占据了很大篇幅,而且每一句解释的下方均配有与之相对应的英文翻译。纵观教材各部分,除却以课文形式出现的古诗文本没有对应翻译,其余每一部分中只要有汉语中的字词出现,就会附以相对应的英文解释。此外,随堂练习部分还设有唱读与口译环节,要求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字词含义作口头翻译。虽然教材在编排时没有将整首古诗都译成英文,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中具体字词的意义,也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文本内容与含义。

通过对古诗中的字词进行翻译来传播古诗,首先可以使相对晦涩的诗歌内涵以更简洁易懂的方式傳达给学习者,其次也可以使古诗得到另一种语言的诠释,更便于古诗的国际传播,实现古诗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翻译具有多种手段与形式,可以逐字逐句地翻译,也可以只求大致意思相符合。在翻译的过程中,古诗所特有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会受到或多或少的破坏,古诗含蓄蕴藉的表现特点也会存在干扰。因此,以字词翻译或文本翻译的方式来传播古诗是利弊兼具的,不能够对之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吕必松编著.书面汉语基础 第2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露,程朝晖主编.说汉语谈文化 下 第二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对外汉语教学
带刺的苍耳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浅谈川剧艺术传播方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