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2021-03-24 05:26朱超云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冷思考热潮防范

摘要:当前,在全国上下打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全民战争的背景下,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也掀起了“热潮”。但因为在工作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教育内容总是泛泛而谈,工作的路径末端梗阻以及工作的模式不可持续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实际效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冷静思考其中的问题,还需要将防诈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等充分融合,才能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冷思考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高校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防骗意识淡薄等原因,也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作案对象。在此背景下,各高校采取了多种手段,在校内掀起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热潮,也取得了明显的防范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社会对典型网络诈骗采取高压态势的情况下,侵害学生的相关案件仍时有发生。这其中的问题和原因值得冷静思考。

一、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情况分析

我们在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随机抽取了997个大学生数据。数据显示:对于如果网上有人介绍你兼职创业等非常赚钱的好方法时,约62%的人不予理会,约34%的人会保持警惕并且知道询问一下,但不幸的是也有约3%的人会去尝试一下;对于学生所了解的网络诈骗类型,约80%的人了解网上中奖信息诈骗,约76%的人了解网上高薪职业诈骗,约75%的人了解通过微信、QQ传播虚假消息诈骗的方式,约65%的人了解网络游戏交易诈骗,约59%的人了解钓鱼网站诈骗,还有约18%了解其它的诈骗方式。同样数据显示,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安全宣讲活动,约13%的人觉得此活动毫无意义;约74%的人觉得此活动非常有用;约13%的人觉得不在乎。有人受骗上当,却没有报警,约34%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骗子骗术高超,没有留下任何证据,无法追回钱款,没必要报警;约34%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被骗数额小,报警太过麻烦;约9%的人认为,摄于对方黑势力,害怕遭受到打击报复;约22%的人认为,其不知具体的举报方式。当他人介绍兼职创业等赚钱非常好的办法时,约60%的人不予理会;约23%的人直接删除;约17%提高警惕,询问一下;约1%想要尝试。网络诈骗多种多样,约87%的人知道电话、短信诈骗;约83%的人知道假冒好友诈骗;约73%的人知道钓鱼网站诈骗;约74%的人知道手机二维码支付诈骗;约69%的人知道网上招工诈骗;约60%的人知道捐集资诈骗。

二、影响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实效的因素分析

(一)防范工作的理念存在局限

很多高校把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工作仅仅当成一个普通的安全教育内容来对待,单纯强调防范意识,而对于案件背后所折射出的高校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问题等等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防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

(二)防范工作的内容泛泛而谈

很多高校的防范工作存在“口号式”、“标语式”的问题。对于防诈“为什么”的问题讲得很多,但是对于诈骗的手段究竟“有哪些”,学生受骗的关键点“在哪里”,防范诈骗“怎么做”的问题往往是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

(三)防范工作的路径末端梗阻

很多高校建立了从学校到学院、到系、到班级,甚至是到寝室的多级防诈体系。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情况。大型的宣讲活动效果不佳,往往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新媒体宣传看似点到点全覆盖,但精心编辑的防诈提醒、典型案例却常常被学生忽略甚至屏蔽。防诈教育的入脑入心还有明显不足。

(四)防范工作的模式不可持续

很多高校还停留在“运动式”防诈阶段,在掀起防诈“热潮之后”,持续推进显得比较乏力。各类防诈宣传教育形式如:横幅标语、“扫楼”宣讲、微信“轰炸”、有奖答题等实施时间长了,已经变得老生常谈、见惯不怪,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

三、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冷思考

(一)认清诈骗案件高发的复杂因素。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高发不仅仅是一个校园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应出了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找到影响效果提升的关键症结。

影响防范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在是覆盖面和强度的问题,而是以精准研判、精准教育和精准防范促进防诈工作入脑、入心。

(三)思考防诈教育推进的长效机制。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这告诉我们,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依靠建立长效的防范机制。

四、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对策研究

(一)融入校园文化。要站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对待防诈工作。把防诈教育与学生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金钱观、义利观;把防诈教育与学生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和体会电信网络诈骗的巨大危害。同时,也在防诈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把防诈教育与学生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诚实守信、光明正大的正路,不走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邪路。

(二)融入课堂教学。专业教师可以开展以防诈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探索。将反诈宣传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纪律和规范意识;可以尝试从不同专业的角度,用专业的方法来剖析相关的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防诈工作找到全新的“专业化”视角。

(三)融入日常生活。要把防诈教育纳入日常安全教育的体系中。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把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讲深、讲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防范能力;在宣传教育的方式上,不斷求新求变,使用无人机、网络剧、视频直播等新媒介、新方法,可以充分抓住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特点;在宣传教育的频率上,利用课间、自习等碎片化的时间,形成长效的宣传机制,成为必不可少的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定动作”。

参考文献

[1]陈代杰.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构建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机制的研究[J].法制博览,2021(10):125-126.

[2]朱艾男.论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控[J].法制与社会,2020(6):78-80.

[3]吴方,季万全,卞振平.当代大学生网络防骗意识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6):224-226.

作者信息:朱超云,女,1983年8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冷思考热潮防范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冷思考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行诚则灵
辽宁舰
SQL注入防护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中美南海军事交锋的“冷思考”
世界五大名厨:引爆美食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