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比较

2021-03-24 10:41赵博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哲学文化

赵博

摘要:每个国家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国家的文化及艺术形式的不同,我们应该从此方面做以比较研究。从而可以了解我们本身文化的优秀和外来艺术的所长,来发展中国传统和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

关键词:思维方式;观看方式;文化;哲学

一、关于中西艺术交流比较研究的基础

比较研究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发生的,从历史上记载来看,中外艺术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和萨珊波丝的影响,到明清时期西洋商贸和美术的介入,也有西方17世纪18世纪的“中国热”(当时很多多中国商务在西方很流行,比如:茶叶,瓷器)让我们对中西文化都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

而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最初的原始阶段上,他们的艺术发展起点都是相同的,都是从原始感性主观意识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文明的进步,以及文化;政治;宗教;风俗等方面出现的差异。中西方的绘画便开始沿着各自自身的特征.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从次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但无论怎样,作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没有离开自身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及中西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社会特征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文化的基础,哲学的理念,政治的变迁,科学的进步都是直接影响中西艺术发长的根本原因,就视觉艺术而言,它可以是在空间上改变我们思维的一种感知方式和一个心里暗示,同时观看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受到环境(文化及教育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艺术工作者以什么样的观看方式去观摩生活,去品味与欣赏艺术,将形成他独自的思维方式。画家通过联想、想象以及在个人生活中的感知。画家触景生情,有所感、有所思,而后形成于笔墨。

二、中西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差别

中国人看问题喜欢把问题复杂化,通常是从总体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关系,注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融合,即“天人合一”西方喜欢简单化,把主題和客体看成是独立存在,不相分离,在分析问题是强调化整为零,从局部入手,通过对局部的认识达到对整体的把握。

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形成中西绘画上的差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如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对西方人来说,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中国画偏重于主观感性,追求神韵,重写意,强调意、理、情、趣,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精神本质的表现。而西方偏重于客观理性,求真、重写实、强调解剖、透视、光色等科学原理。西画重色,强调立体性;国画重线,重视平面性。

三、视角与观念的更新改变着人们的表达方式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来进行以下比较:

1.中国传统哲学是综合的;整体的;既有一分为二,又有二合为一,同时还存在着一分为三与三合而一的辨证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是在“理”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的认识(实验.方法.技法)的认识,所谓“理”是以宇宙的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抽象认识,在“理”的基础上进行“术”的实践,从而达到证实其“理”的应用价值。西方哲学是分析的实证的,是在“事”(实验.方法.技法)的基础上达到对“理”的认识,西方假设,实验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并且从中得到新的“理”式新的经验。这正体现出西方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原理。

2.中国哲学发源于对宇宙“气”的认识,太极整体思维出现了中国哲学辨证思维形式,,由此影响到中国人走向“螺旋式”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以曲为美 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发源于对“数”的绝对认识,这种绝对认识必然会使西方哲学朝着“实证”的方向发展,由此影响到西方人走“直线式”的思维方法,西方人对事物的直接与实际的心态体现出了这种思维。

3.中国哲学观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是天.地.人合一,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方哲学观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人既是人,自然既是自然,他们之间是孤立的,不存在任何相连的关系。

4.还有中国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于“心识”在“心识”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根本认识因此中国人提倡“修身养性”以此达到人心里的平衡。西方哲学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于“物质”在物质感受与认识的同时达到“心识”从而使人达到正常的心理平衡。中国同时也有虚实相生,阴阳对立,西方的虚与实,具象与抽象也都是独立的,独立的。总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画家的艺术思维都存在着两发面: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形式和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其二者是互为影响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中西方艺术家精神境界和艺术作品的不同。比如中西美术之比较有人可能说:“中国没有解剖,透视等科学的方法,其实.从古书记载,中国古代名医华佗早在三国时期,已经做过人体解剖和专门的了论著,西方的波拉约奥罗是在公元十五世纪才开始研究,而应为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压制制约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中国画家对人体的深入了解,是历史形成的这种现象。

在美术的透视上,西方实证科学方法产生了“焦点透视法”在中国以意象思维产生了“散点透视法”象意思维产生了“焦点透视法”从古代中国的画论可以看出如:”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的平远;高远;深远的透视理论,由于我们过于注重“文人画”和意的表现,从而发展的为“散点透视法”。

总之,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我们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和正面吸取外来文化好的一面,中西艺术交流必然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各具特色,互相交流,在不失自己本色和文化的基础上,共同进步,无论从“异中之同”还是“同中之异”的角度上比较和研究都能丰富我们的认识,从而使将来有更好的艺术作品,并达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参考文献:

[1]梁寅子.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学理论. 2009,(17):56-57.

[2]张倩. 从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中西哲学融通之路,《商》|2016年第016期:153.

[3]赵彦钧.中国之"道"与西方之"逻"——论传统中西艺术思维方式的哲学内核,戏剧之家,2014.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哲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