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苏子,思烟雨平生

2021-03-24 13:34顾金凤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定风波苏轼

顾金凤

摘要:新课改的出现,要求语文教学重视人文精神教育、重视核心素养的落实。本文通过《定风波》这一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学生走进苏子的情感世界。最后,情思教育秉持浸润个体生命的理念,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渗透与层层递进,实现语文教学情、思、行的有效转换,浸润学生个体生命。

关键词:情思教育;定风波;苏轼

“情”说文解字中释义为 ,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情思教育重视引其情,启其思,触其行。“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佳功能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教育目标从实现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单一的认知策略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所以,情感教育是维持语文教学的关键要素。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建构语文学科素心素养并指出学生应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與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主要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

二、教材分析

《定风波》以一件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此外,通过词中“风雨”深层含义的思考,引导学生以古观今,结合当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思考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得到的启示:情系苏子,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因此,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相融,有效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学生情思生长的宽度。

学习本课拟通过智慧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此外,拓展延伸部分收录电子与音频两则材料,分别是:余秋雨《文化突围》与喜马拉雅APP《中国文化必修课》第36讲《一个可爱的文人》,通过多种形式材料的补充,让学生对苏轼一生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共情效应。同时鼓励学生以古观今,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思考当今国内外时事,养成正确面对“风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唐诗宋词的学习鉴赏,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学习文本的关注面较窄,对古今的思考与交流还远远不够。因此,通过补充多角度的助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学生走进苏子的情感世界。同时创设良好的情境,结合当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引导学生思考“风雨”的深层意义,如何汲取古人的智慧来思考今天前进的方向。

四、学科素养目标

1.诵读《定风波》,感受苏子的形象,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2.品味《定风波》词中“风雨”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将新冠病毒疫情这一场风雨与苏子的风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培养学生乐观勇敢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情思教育关注“人”,分别从人的“情感”培育、“思维”生成、“行为”培养来彰显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程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苏子所遭遇到的各种人生风雨,引起学生的共情效应。并结合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勾连古今,打通学生的思维模式,如何学会从古人的世界中汲取今天前进的智慧。

一、激趣导入

如何面对风雨是人生的必修课,它让许多人悲观甚至绝望。可是,有这么一个人:第一次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第二次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第三次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第四次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身居异域,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一场场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情系苏子,思烟雨平生。

二、苏子之我诵

播放朗诵的音频,第一遍引导学生自读读出节奏。钉钉申请连麦,第二遍引导学生读出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苏子之我品

1、知人论世,回顾旧知:学生微课分享苏子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品读形象:你认为词中的苏子是一位什么形象,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理由。(提示:从苏子表现、心态入手)

小结:“诗缘情”文学本源于人心:通过与学生分享苏子的人生经历与品读文本,感受到一位不惧风雨,坦然面对,从容镇定,洒脱旷达的古人形象,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苏子的情感世界,产生共情效应。

四、苏子之我写

1、引用各方学者对苏子的评价。

①“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

②“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③“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2、古今畅言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一千多年前的“烟雨”与如今突如其来的“风雨”,是否引起了你的思考?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从中汲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假如苏轼穿越到了今天,他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把你的感想发表在班级空间。

五、课程总结

通过这一节线上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情系苏子,思那烟雨平生。透过苏子的文字,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人生经历再多的烟雨,也终将斜照相迎。苏子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伞下有那明朗的天空。他不仅是宋代的一位文人,他更是有着光芒人格的民族之魂。

古人的智慧始终熠熠生辉,引领着华夏民族一步一步走向前。面对当前这一场新冠病毒的风雨,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人生没有一个低谷不会过去,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结语

如何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相融,是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思考的落脚点。以往的古诗文教学更侧重对文本的鉴赏方法指导,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点核心素养落实得还远远不够。因此,希望通过寻找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中的“风雨”含义,勾连古今,结合当前国内形势,拓宽孩子们的思考维度,促进学生的情思生长。此外,本教学设计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苏子之我写”,通过阅读孩子们的习作,收到了意外的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第一,用班级空间交流平台的新模式,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创作兴趣。第二,通过课前提供大量的助读材料,激发学生对苏子情感的共情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突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3.

[2]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5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1-88.

[4]苏霍姆林斯基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9-50;34-35;40.

[5]王建.教学新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79.

[6] 雷鹏.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经典化历程考察[J].北京: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3:132.

[7]司伟荣.从《定风波》看苏轼的超旷精神[J]. 北京:汉字文化. 2018.

猜你喜欢
定风波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定风波·不绝长啸可凝听
从善如流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定风波》的人生境界解读
苏轼《定风波》的症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