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下的人物外貌可“视”“真人”

2021-03-24 04:34袁彩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外貌同学老师

袁彩虹

【引子】

目前,很多小學生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或少了几分逼真,或少了几分灵气,又或少了几分生活的气息。笔下人物的外貌,或粗线条勾勒成了有模糊轮廓的大众化脸谱,或不管是写谁,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写人,都喜欢先写一通外貌,如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也要先说一说自己的外貌,那又有什么必要呢?外貌外貌,顾名思义是“外”见之“貌”,是描写给“外”人看的。所以,写给不熟悉的人看时才需要描写某人的外貌。人物外貌“外”人才能描写,不适合于自己描写自己,把自己写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

【教学背景】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乃至交往,总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相由心生。人是可以“貌”相的。迪斯雷利也说:“外貌是人内心的表露:其形呆若木鸡,其神也一定愚蠢。”可见,写好一个人的外貌对反映其内心,表现其精神形象是多么的不可或缺的。不过,想把一个人的外貌像画儿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透过语言文字就可以窥得这个人的喜好、职业、身份、性格、精神、思想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那么,怎样描写人物外貌才能让人产生视觉效应,在读者脑中生成画面感,让读者通过语言文字能以其“貌”触其“形”,以其“貌”会其“心”,以其“貌”窥其“神”呢?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套语言表达的策略——视觉化语言描写策略(包括矛盾组合策略、画眼勾魂策略、拟物联想策略、唤醒五感策略、印象折射策略),即它能让学生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在读者脑子里变成活生生的画面,产生视觉效果;它能让学生笔下的人物更具有个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和生活中的“真人”对号入座。

【教学故事】故事一:矛盾组合策略的教学故事

(习作课上)

生1(范读自己的作文,平日写作较好,在我们班算是佳作了):“……他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鼻子高高的,嘴巴小小的,很好看……”

生2:这外貌写的,没有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好像人不动,是简笔画,或布娃娃?

生3:好像这副容貌很多人都适合吧?她这是要写谁呀?”师(笑着叫起了这两位同学,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你们觉得人物外貌怎么写才有个性?

(这时教室里一片沉静。师顺势展示了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人物微视频:白骨精三探唐僧。)

师:大家观察白骨精的五官长相,服饰搭配,神情与手等,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仔细观察后各抒己见。)

生4:白骨精美丽的容貌后藏着一颗邪恶的心。

生5:服饰搭配美丽动人,但掩藏不住时刻想杀死唐僧的欲望。

生6:满脸都表露着慈善的神情,手上的利爪却伸向了毫无防备之心的唐僧。

师(引用了一句名言):全部生活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哪里没有矛盾了,哪里就将是一片荒芜。

生7(站起来总结):作者都是选取了人物身上的矛盾的地方。

生8:就是因为有了矛盾组合,白骨精才可以给我们留下独特的印象,才有了个性。

师(趁势点拨):故意打破时空的限制,将两个在布局组合上相互矛盾的长相、服饰等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增强表象记忆让人产生视觉落差,就会给人留下让人过目不忘的印象。

(孩子们似乎都心领神会的点头示意。) 师:我们再次回望刚才同学读的外貌,你觉得怎样修改就可在矛盾组合中让她笔下的他有了个性?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提出有创意的建议。”

(全班学生热烈的讨论)

一小组代表:可以抓住人物“大而圆的脑袋”与“小而善辩的嘴”的矛盾组合,“美丽而稚气的眼睛”与“高而架着高度眼镜的鼻梁”的矛盾组合描写“他”外貌,凸显“他”聪明而有学识的特点。

二小组代表:借助他服饰装扮的矛盾组合也可以表现他的人生品味和审美情趣。

师:那大家试着根据刚才同学的修改建议,帮同学改写“他”的外貌。 修改后一生展示:他的嘴小而善辩,点在大而圆的脑袋上,显得那样的不协调,幸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装扮,才看着可爱了些,却依然隐藏不住的是少年的稚嫩。他鼻梁高高的,架着高度近视镜,厚厚的镜片里时刻透着一股浓浓的“秀才”气。扫平难题时的那狡黠的笑容,更会让人觉得他的聪明绝顶是那样不可超越。

师:请大家用矛盾组合策略描写我们身边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并请大家用思维导图展示我们所找到的外貌上的矛盾组合。 (孩子们完成练笔后,相互修改推荐,并陈述推荐理由。)师总结:用矛盾组合法描写人物外貌,画面更逼真,笔下人物更能激发读者的视觉效应,让人过目不忘。

我的反思:从上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才可以让笔下的人物活生生从笔下走出来,产生画面感:

1、从生活“真人”身上通过观察发现其个性特点;

2、思考并找到表现这一个性特点的外貌矛盾组合点,才可以成功描写人物外貌。

3.学生需要有亲自实践写作才可以掌握这种视觉化写作策略。

“来于生活,再服务于生活”只有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才能把生活中的真人在笔下写活。

故事二:画眼勾魂策略的故事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漫画老师》的课上)

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漫画吗?

生(一起):喜欢——

师:那你们看看老师带来的两幅漫画是谁?师多媒体展示了“《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的漫画和《父与子》中父亲和儿子的漫画。

生:第一幅漫画是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三毛;第二幅漫画是光头,长着满脸浓密胡子的慈祥的父亲,以及长着刺猬头发的调皮儿子。

师:那你们发现了这两幅画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观察后稍微沉思后,站起来大声讲):老师,这两幅画都是画出了人物的突出特征,所以我们一眼就可以认出他们。

师:你可真是火眼金睛,同学们说他说得符合你们的心意吗?给他鼓鼓掌,祝贺他答对了!

掌声响起。

师: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说的“画眼睛”,是指要善于细致地精准地描绘一个人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舍弃与表现其性格和精神无关的其他部分,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画眼睛”是比喻的说法,不是说描写人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大家看课本上的三幅插图,他们分别是谁呢?他们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生:第一位是总爱穿裙子,说话像连珠炮的语文老师。

生:第二位是笑眯眯,走起路来像一阵风的数学老师

生:第三位是怪招迭出,满身肌肉的体育老师。

师:我们的老师各有不同的特点。你发现你身边的老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你可以试着通过描写外貌表现老师的这些突出的特点吗?

(孩子们开始相互小声讨论着自己的老师。讨论声渐渐小了。)

师:你们可以把你心中老师的突出特点用外貌描写表现出吗?动笔写一写吧。

很快,孩子们就写完了,并与同桌相互读着,寻求同学的验证,靠自己笔下的老师的外貌描写是否表现了老师的突出特点。师微笑着看着孩子们满意的表情和笑容。

孩子们各自分享了自己的习作给同学念,并选出最优秀的推荐给全班同学。随着优秀佳作的朗读,班里掌声一阵又一阵,小声赞许声音不绝……

学生作品展示:我的语文老师薄薄的眼睛后藏着一双疲惫的眼睛,脸上一笑起来就沟壑纵横,每一条皱纹里都流淌着伏案工作的辛劳,看着让人心疼。每天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课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总洒在老师黑色的长发上。老师轻轻摇摇头,那光就也跟着想跑了。

我的反思:这次教学,引发了我深刻的反思:写作的素材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最熟悉最善于评论的老师作为写作的原型,让学生“画眼睛”,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也最适合学生辨别同学笔者下的老师外貌描写是否可以与“真人”对号入座。孩子们为了让同学们一眼就可认出“真人”,也会细细“端详”老师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身材體型等,并力求笔下的外貌描写能给人视觉感,这样人物就“活”了。

故事三:拟物联想策略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要求孩子们读高尔基的《童年》。在《童年》的阅读交流课上,在谈到对阿廖沙影响大的人物“外公“”时,孩子们谈到阿廖沙父亲死后随外婆回到外婆家时,她的两个舅舅为分家产与外公吵架的表情:“刷”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立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姥爷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姥爷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去!”

师(顺势评论):狗咬般龇出了牙……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老师觉得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这就把很形象的把阿廖沙的舅舅凶残自私的本性、仇恨兄弟和父亲的丑恶内心跃然纸上了。

师:这是什么表情?谁可以演一演?或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是什么境况?想象阿廖沙舅舅和外公的情态。 生(边歪着头思索边分析):“狗咬般龇出了牙”,可以让我想到,阿廖沙舅舅仇恨地咬紧牙过,恨不得一句话就喷倒对方,让对方气死,甚至想通过此举让对方臣服于自己,把家产都给他。画面逼真,仿佛可以感受到愤怒之火有多么浓烈,听到牙齿咬得嘎巴响。

生:“公鸡打鸣一样叫”将阿廖沙外公生气到了极点,直立着的头涨得通红,身子前倾,用尽浑身力气西斯底里地吼着怒骂儿子的情态也活生生的跳到读者眼前。

生:老师,这是拟物的手法吧?我听我姐姐说过,拟物是比拟的一种。 师:对,拟物就是把一种事物具有的特点强加于另一事物,借助读者的想象,在脑海里构建一种新奇的影像,给人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生:《童年》中描写外祖母性格特点的句子“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直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话也运用拟物的手法,让我想到阿廖沙的外婆胖胖的,肌肉软软的,干活很利索,很勤劳,但腰被生活承受的压力压得几乎成为驼背。

师(赞许地点点头):你们说的真棒!你们抢了老师的台词了。如果老师现在想让你们模仿高尔基的写法,也借助拟物联想的办法写一写身边的一个让你难忘的人的外貌,你会怎么写呢?

(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安静地思考着)

师:那请大家动手写一写吧。

没几分钟,一段段的人物外貌描写就成了。

作品展示:我的宿管老师,五十岁左右,微卷的短发使她显得格外干练。皮肤白白的,一笑会让我想起电视剧里的杨贵妃。奇怪的是只要我们哪个宿舍发出点轻微的说话声,她就立马推门进来了。她的猎犬耳朵一向定位很准。她扯开雄狮嗓门,呵斥每一还没睡下的同学,整个宿舍的人此时都像是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枯叶 。师(批阅着孩子们的文字,开心地笑了):孩子们太聪明了,一学就会用了。真了不起!

我的反思:以读促写活动的开展,让我觉得,从名著中汲取写作的技巧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生活中,比读拓读、常读常思,文思逐渐泉涌起来。

故事四:唤醒“五感”策略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学了如何阅读名著的策略单元后,孩子们读了四大名著,老师布置了一个读书的活动:寻找你所读名著中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的插图,结合名著中对人物的描写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在活动交流课上我见孩子们对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的交流显然多于情节的交流,于是老师临场变阵,突发奇想,让孩子们把名著人物画像贴到黑板上或墙上,开了一个名著人物“比美”展览会,并提了一个小要求:请大家试着根据原著中对这个人物的外貌描写,论论此人的美与丑。

生(平日就语文素养好)(站起来,左右环视了一下全班同学,提了提嗓子):老师我想从一个人的外貌描写中谈谈两个人的美与丑,可以吗? 师:很好奇地点头表示可以。

生:我读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写到鲁达打镇关西时,这样描写到镇关西被打后的容貌“扑的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把郑屠被打后的容颜比喻成“油酱铺”和“彩帛铺”,用了表示味道的词语“咸、酸、辣’和表示颜色的词语“红、黑、紫”,这让我仿佛看到郑屠被鲁提辖打得鼻子里、嘴里都鲜血直流,顺着郑屠的嘴唇和牙缝,就到嘴里。鼻子歪了,又酸又痛,两个脸和嘴角黑的紫的淤青一大片一大片,火辣辣的,像是抹了辣椒,伤口上嘴里都像是撒了盐,味道咸咸的,心里那叫一个气恼。郑屠干坏事后中的遭报应的痛苦与丑陋让人触目惊心。同时鲁提辖的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也便使人感佩至深了。

师:对呀,郑屠的外貌描写因为唤醒了我们的五感,所以它就像一面双面镜,让我们对鲁提辖和郑屠两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说的真棒!

師(见缝插针):“五感是形、声、闻、味、触,也就是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当笔者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的语言可以让读者读来刺激到人的五感,唤醒五感,大脑就会形成图像、音效等思维记忆,那么笔下的人物便可让读者看得见其容貌,听得见其言语,闻得到其味,触得到其身形了,人物的美丑便也就立竿见影了。

生:我读《西游记》中描写女儿国国王的外貌就是这样写的。师用多媒体展示: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娇媚姿。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师问:美吗?有多美?你能想到画面吗?

生:吴承恩巧用比喻和对比,唤醒我们的视觉,让我们不由得把文字与脑子里原本就储藏着的美的事物的画面勾连组合,女儿国国主“美女视频”就活生生展现于读者眼前,女儿国国主的雍容高贵与貌美非凡也清晰可见了。”

师:如果老师现在想让大家也仿一仿唤醒五感的方法,写一写老师的外貌,你们会怎么写我呢?老师也想与名著人物比比美,很期待你笔下的我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很想知道我平时的衣着服饰,妆容神情会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孩子们笑着开始动笔了。

老师的“美颜照”很快就亮相了,孩子们读着,笑着,老师给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节选片段:外面好热,教室里大家似乎都在静静地看着老师,老师也一如既往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我想我还是看看数学老师布置的卷子吧,不然做不完下节课死定了。我刚掏出卷子展开,就觉得有一股热浪从我背后袭来,似乎烤得我渗出细汗。我一回头,老师是猫吗?怎么没声儿啊?老师眼里射出一道寒光,直逼而来。她说的一字一句都像冰雹砸向我,我要是真能练就一身铁头,那一定砸得我乒乒啪啪一顿响。无奈,我只能缩了缩舌头,继续听课。

我的反思:从这个教学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可以为他们架起一座学习的桥梁,他们就会散发他们特有的智慧之光;只要我们可以抓住转瞬即逝的知识滋长点,巧妙点拨,他们就会送一份惊喜与你;只要我们允许孩子们无顾忌的直面我们的缺点,他们也懂得在实言陈情给我们惊醒的同时留下老师的颜面。不过这时,孩子们的无忌童言也常妙语连珠。故事五:印象折射策略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印象折射发法。

孩子们一脸茫然:“什么是印象折射?

教室里一片哗然地质疑老师。

师:每个人无论外貌怎样,都会对人无形产生一种影响,或好的或坏的,都可以让人产生第一印象。人们常说的“一拍即合”“一见如故”便是源于此。

生(追问,眼神半信半疑):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外貌,就会对他产生好感或坏印象?是这样吗?

生:我认为是读者读着文字,在心里为笔者笔下的这个人的人品、气度、身份等贴上标签,而这标签也会决定我们是否想与他对视,是否想与他说话,是否愿意亲近他等。

老师(微笑点头,拉窗帘剩一条缝,拿来一面透明的凸镜子,让光从镜子的一面穿过镜子照到讲桌上):这就是折射现象。印象折射就是说— 生(抢答):我在姐姐的网课上见过这种现象。所以我想把一个人的五官长相、服装妆饰、神态体形等如果在描述的同时加上笔者的印象,那么笔者的印象就如一束光,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如一面镜子,笔者笔下的人物的精神品格、身份地位、思想感情等就可以如镜子上折射出的光线一般,有效的折射出来形成影像。这影像影响读者,在读者脑子里产生深刻的记忆思维,人物形象便真切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就是我们可以边描写人物的脸型、五官、肤质、身材、四肢、服装、首饰等,边写这些让我们产生的印象吗? 师多媒体出示了下面三句话:

1、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描写张飞的句子: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烈马。

3、描写李逵的句子: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

师把神仙、烈马、狻猊的图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师:“神仙之概”是笔者看到到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时产生的印象。

生(抢答):同理,“势如烈马”“狰狞好似狻猊”,也是笔者看到的印象。读者读到这样的语言文字时,凭着自己对“神仙”“烈马”“狻猊”的印象,与前面笔者的文字描述,就会在自己的脑子里折射出诸葛亮的“超凡脱俗”、张飞的“桀骜不驯”、李逵的“威严勇猛”的具体形象。那么,人物就鲜活了,也有了生活的温度,似乎呼之欲出了。

掌声响起。

师播放了我班一个同学夏天在院子里光着膀子刚洗完头,甩头发上的水的小视频。

师:请大家观察描写这同学的外貌和给自己的印象。

过了几分钟,有人举手分享了自己的作品:他的臂膀光溜溜的,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如果不是在院子里站着,是从河水里钻出来的话,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个泥鳅呢。他的头上全是水,他的头像拨浪鼓一样摇摆着,仿佛一个水鸭子在抖动满身的水,全然不顾院子里有没有人,没有半点的羞涩。

又过了几分钟,班里其他人也开始展示自己用印象折射策略写的人物外貌。我在教室的行间蹿了一圈,发现大家写得很好。

我的反思:在這次的教学中,孩子们学习从疑惑不解到曲径通幽,再到恍然大悟,学以致用,虽然学习得较不容易,但在实例的导引下,最终还是学会了用印象折射法写人物外貌了,而且笔下的文字也可以把我们读后对视频中刚洗完头的同学产生的印象,借助语言的再创造性,多了画面感,文字也有了“真人”的“活”力。

【教学反思】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孩子们的人物的外貌描写质量有了明显地提升,我也觉得收获颇丰。所谓“教学相长”,便是如此吧。回顾孩子们所经历过的每一次“抽枝拔节”的进步,我一次次反思、总结、再实践,知道了:

1、要了解学情,捕捉激发学生写作契机。要想让孩子们的写作更进一步,除了可以到所学的课文里、所读的课外书中、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去引导汲取写作的源泉,还需要老师不断地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捕捉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的契机,勾连文本里的知识滋长点和孩子生活实际,并以范例导航,最好是现身说法,学生才易于模仿写作。

2、调动学生观察,反复练习提升外貌描写要想不“公式化”“脸谱化”、在读者读完文字就在脑子里生成画面,产生视觉效应,还需要及时引导调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观察所得,并指导学生模仿所学习的视觉化语言表达策略,反复练习,在反复写作实践中才可以形成用视觉化语言描写人物外貌的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语文本就是实践性工具性课程,只有让学生多模仿,多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观察所得,才可以轻车熟路地用祖国语言需要服务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孩子们学会用恰当的语言与人交流沟通。

3、坚持引领探寻,挖掘学生潜力。

吉鸿昌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只要我们坚持引领学生去从课文、课外阅读的好书籍里不断去探寻写作的策略,孩子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往往是语出惊人的。他们会越锤越勇,越学越强。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可夫语)老师的激励评价、同学的仰慕效仿,无形会成为孩子们的内驱力,兴趣便从此启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的每一次鼓励,同学的每一效仿,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班里涌现很多优秀作品。写的好的同学呢也会更创新高。这让我很欣慰。

本文系:太原市第六届教师“个人课题”《高段人物外貌视觉化语言描写教学策略》立项编号:GR-21271结题成果

猜你喜欢
外貌同学老师
奇特的蛇鹫
写好人物外貌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外貌与内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