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演进研究

2021-03-24 05:04魏靖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历史演进意识形态马克思

魏靖

摘要:“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从理论和历史逻辑考察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是精准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前提,更为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之中,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对意识形态概念做出不同阐释,推动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体而言,意识形态的概念的演变有马克思恩格斯“虚假的意识”、马克思的“观念上层建筑”、马克思的“阶级意识论”、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等。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历史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道“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为了更好的推进新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梳理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过程,然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是散存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而这些著述中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是以不同的含义呈现出来的,这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探讨和争论。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需要考察不同时期和理论背景下的演变过程,这不仅能够有利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更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虚假的意识”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在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之中不断发展,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不断完善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深刻体现在历史唯物主義观点之中。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第一次把“意识形态”概念带入社会历史领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表面上看只是对意识形态特征的一般性阐述,实质上却是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尖锐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为了欺骗民众,让民众安于现状,以维护和巩固自身政权。所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虚假、颠倒的意识,从它的源头来看是飘渺的,与现实社会关系也是颠倒的,并且内容也是虚幻的。从其源头来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不是从真实物质现实出发的,而是从思想出发的,而这必然导致意识形态虚无性,引起与现实的脱节和矛盾。从其与现实社会关系来看,意识形态并不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而是已经被颠倒和扭曲社会现实。就如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分析道:“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同样必然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反映。” 这表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关系是颠倒和遮蔽的。而正是由于源头的虚无性,与现实社会关系的颠倒性,必然会导致其内容上的虚幻性。并且资产阶级只是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当作维护自身特殊利益的有力工具,意识形态对于他们而言只是继续欺骗压榨无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外衣,所以从价值取向上也是虚假的。

恩格斯也指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就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掩蔽自己与经济事实联系的过程” 。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给弗·梅林的信中谈到,“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 恩格斯站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考察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家们不是从客观现实来理解思维材料,不在现实中寻找意识形态的根源,而只是在纯粹的思想中探寻思想的根源,并把现实看作是思想的产物,从而也就不能真正抓住意识形态的本质,而只能看到意识形态的虚假现象。由于这些思想家割裂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忽略了社会物质条件与思维的决定性关系,就不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所以作为思维产物的意识形态只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产物脱离了客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而导致了它自身的虚假性。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也是保持批判态度的。

二、马克思的“观念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论”的精确而完整的表述是“观念上层建筑论”,在1851年马克思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就有所涉及,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从该处中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其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并且此处所说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应该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是上层建筑在意识层面的反映。“观念上层建筑论”主要源自于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阐述,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其中的“之”经学者对德文版原文的查证,认为代词“之”包含了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双重涵义。因为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感官思想与政治和法律上层建筑的物质性形式而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从该书中上层建筑也可以概括为由利益所决定的精神要素,主要由人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等构成,所以认为其是“观念上层建筑”更加贴合马克思的意思,也更为精确。另外,恩格斯也曾指出,“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 这里的意识形态应该指的是关于政治和法律形式的意识形态,而“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 从这里可以明确察觉到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区别,进而可以说明“观念上层建筑”精准性。按照“观念上层建筑论”的看法,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与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之上的,并且适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意识形态形成的物质基础,规定并影响意识形态的发展总方向。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概念只是一般性的描述性,而不带有批判性质的内涵。

三、马克思的“阶级意识论”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文第三版序言中写道“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 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谈到,“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从这些经典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第一,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每个阶级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代表着各自阶级的思想,维护着各自阶级的利益。第二,意识形态要想消亡需要以各阶级间的对立完全消失为条件,所以从中可以得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派生性,进而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结论。马克思每一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占据统治地位。每当一个社会有新的且与统治阶级思想不相符的思想产生后,统治阶级便会对之镇压和扼杀,以维护自己在精神力量上的统治地位。马克思所处年代的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对非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而且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在阶级斗争中不断前进的,所以意识形态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表达方式,是对现实物质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此处的意识形态是中性的,马克思并未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批判。

四、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由于马克思没有对意识形态概念做出准确的描述,而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所写的经典著作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概念又有批判否定和中性之分,由此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就陷入困境。尽管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属于意识形态,但是按照他在著作中所涉及的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又可以认为他的学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根据对“虚假的意识”叙述,可以得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反映是虚假,颠倒的,这又与马克思的理论相矛盾。这些矛盾到了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不再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是继承发展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后才得到化解。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阶级性和党性在列宁那得到继承和发展。列宁认为由于意识形态存在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只要依旧存在阶级对立和冲突,就会存在不同阶级间的意识形态矛盾。就如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一个新阶级为了推翻旧统治阶级并取代他的统治地位,都会将自己阶级特殊利益说成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这说明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阶级间的毛对和冲突必然引起意识形态的冲突。列宁在《怎么办?》中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论断:“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 这是由于“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所以,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工人进行政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这就表明在我们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给工人的同时还需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之同时,我们也可从中得出意识形态的出现就是维护自身阶级利益而存在的,意识形态实质上就是阶级的意识。列宁在1908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他谈到:“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 马克思未明确界定意识形态的概念,但是有关于意识形态的表述大部分是批判和否定的,这与“科学”范畴是对立的。而列宁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化解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同时明确划分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界限。列宁认为马克思学说存在无限力量的源头来自于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则具有虚假性,维护的仅仅只是少数人的利益,并且掩盖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并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自身解放,代表了无产阶级意志,有显著的阶級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是对世界本来面貌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具有科学性。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便从此填补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之间长期以来的裂痕。

五、结语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虚假的意识”是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概念,而马克思的“观念上层建筑”和“阶级意识论”是意识形态的中性化概念,它们之间产生对立,使他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困境。这一难题,直到列宁提出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才得以解决。这发展了意识形态概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演进,对于政治实践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辩护与价值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 140 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498、591、469、51-5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308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98、、657页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63、371页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96页

【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第79页

【10】李江静.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进逻辑、理论意蕴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8):132-140.

【11】王吟诗.重思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意蕴[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03):66-71.

【12】齐爽.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20(10):88-92.

【13】贾鹏飞.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利益规定性——兼析学界有关意识形态本质的三重阐释[J].理论探索,2020(05):82-90.

【14】汪为,余在海.马克思论“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与科学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128-132.

猜你喜欢
历史演进意识形态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