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沉浸式体验艺术展背后的“网红效应”

2021-03-24 10:52侯沙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艺术展

摘要:艺术展览是当今社会中大众了解艺术的一种最直观的形式,通过在展览馆中的不同体验深入了解展览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体验这种新型的展览模式在艺术馆中越来越普及,打破了传统的观众“看展”的形式,“体验展”更能带给观众兴趣和乐趣,更能增加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从而达到艺术展广泛传播的效果,但一些艺术展为了所谓的“网红效应”刻意营造沉浸式体验,观众也更多以“打卡式”观展,其背后的艺术性和内涵性都引发深度思考。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艺术展;网红效应

一、沉浸式体验艺术展

传统的艺术展表现形式以展示为主,观众在展馆中通过明确的路线轨迹游览,观摩艺术作品,但传播形式单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展览过程中加入交互装置,让观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通过体验的方式更投入于展览过程,产生愉悦的心理和流连忘返的印象,达到沉浸式体验的目的,这也是越来越多沉浸式体验艺术展出现的缘由。

(一)什么是沉浸式体验

关于沉浸式体验中的“沉浸”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本义,对应 Immersion 一词,指的是客观存在物在实体空间中的“沉浸”,另一个则是引申义,对应 Flow experience 一词,指的是主体认知在意识空间中的沉浸[1],即观众内心的一种高峰体验,也译为心流体验。心流体验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于 1975 年提出,指的是当人们从事自己热爱的活动时,都会很专注、很投入、无法察觉时间的流逝、不会受到其他事物的烦扰,完全沉浸于活动中,达到最满意的经验的状态[2]。观众在整个观展的过程中,能身心投入其中,不止被眼前的作品所吸引,还能参与到艺术创作里,也成为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感受自身于外界的联系,并达到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

(二)teamlab新加坡《森林的故事》展为例

《森林的故事》由日本数字艺术团体 teamLab 联合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打造的数字艺术展。展览内容取材于馆内珍藏的威廉·法夸尔的《自然图集》。利用了数字技术将《自然图集》中的 69 幅水彩画以动态影像的方式呈现,将 19 世纪马来半岛的森林景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作品为互动式影像空间装置,高度约15公尺的圆顶天花板,展现了随着时间流动而变化绽放的新加坡花卉丶无限延展的宇宙空间。会随着时间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动物,从早上到黄昏,晚上,如同真实的新加坡天气变化,观众可以在声色绘聚的场景中与屏幕中的动物产生互动,通过体感变幻着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森林故事,观众成为了画家深入参与其中,沉浸式投入整场展出。

(三)沉浸式体验艺术展反思

“沉浸式展览的流行与它的稀缺性、体验性、交互性有着关联,它们上屏幕时代的现实原景,从展览观看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新方式,让传统的展陈方式走下神坛,回到个人的体验”。[3]随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在艺术展中的运用,打着“沉浸式体验”的展览也层出不穷,但体验感成次不齐,有一些艺术展只是在巨大的展厅中放置几个供观众拍照的装置,成为一种打卡式体验。还有一些艺术展虽然提供了互动多媒体设备,但观众参与积极度不高,乐趣性和教育性不强,过度迷恋技术和视觉性,缺乏了精神内涵和艺术教育性,造成一种奇怪的“网红展”现象,为了拍照而看展。

二、艺术展的“网红效应”

(一)“网红效应”概念阐述

“网红”最初是“网络红人”的缩写,如今已经被拓展词性滥用于各个领域的不同事物,

“网红效应”就是网红在有限的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人们追随网红的流行趨势,跟风“打卡”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大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和讨论,达到了二次影响效果,网红效应从某种程度来说具备了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传播影响大等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广意义。

(二)艺术展的“网红效应”

当下的艺术展被赋予了多种表达形式,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展层出不穷,传统的展览比较枯燥,无法带给观众较大的视觉冲击,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展结合了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和绚丽的场景,通过多媒体互动让缺乏专业知识的观众也可以产生情感共鸣,给予观众良好的体验感与充分的互动。这样的艺术展通常就具备“网红效应”,深受观众喜爱并广泛传播。随着展览模式的转变,观众的观展方式也随之改变——从“用眼睛观看”转为“摄像头先看”。前往“网红展览”的观众一定会携带手机或是相机,与同伴进行拍照。[4]这样的“网红效应”随着而来的是大规模“打卡式”看展,“拍照式”看展,“游客式”看展,至于艺术展本身想传达什么,很多观众并不是特别在意。并且一些艺术展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内容,一味用视觉元素的装置堆砌,以达到表面的“网红效应”目的。

三、结语

艺术展览变得大众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好趋势,大众通过参观展览的方式了解艺术,但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等一系列视觉冲击的噱头来吸引大众,并未表现艺术背后装置作品的内涵,也是值得反思的行为,这样的“网红效应”式展览是在呈现艺术思维还是一种新型商业形态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让大众真正了解艺术并非蜻蜓点水式留影拍照,沉浸式体验展应反思问题并更好的发挥其“网红效应”的优处于未来的展览中。

参考文献

[1]孔少华.从 Immersion 到 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74-83.

[2]王思怡.沉浸在博物馆观众体验中的运用及认知效果探析[J].博物院,2018(04):121-129.

[3]蓝庆伟.展览无意识:视觉、市场与观众[J].艺术当代,2018(7).

[4]李昭莹 .“网红展览”除了摆拍还留下什么?——艺术博物馆中“网红展览”效应的启示 [J]. 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98-100.

【作者简介】:侯沙杉,性别 女,民族 汉,籍 贯 四川,学位 硕士,职称 讲师,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艺术展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特征及发展前景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
“世纪之门”艺术展试图概括艺术二十年?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
艺术展讯
艺术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