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021-03-24 11:08吴崇粼翟海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

吴崇粼 翟海涛

摘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人类斗争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场抗战中,无数英烈英勇奋战、不惧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回顾十四年的抗战历程,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革命领导作用,从抗战路线的提出到抗战策略的形成,从大后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到抗战工作的各项布署,我们党始终坚持全民族抗战,号召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这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在长期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凝民力、聚民心,形成了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磅礴之力。纵观抗战全局,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付诸了巨大牺牲才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也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愧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战争,在抗战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大旗,面对艰苦的条件、险恶的形势,我们党始终不屈不挠,从未忘却实现民族复兴乃是自身之使命。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创下了以弱胜强的佳话。那么中国共产党究竟是如何攻坚克难,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并最终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下文即是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论题的解读与分析。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

(一)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众所周知,日军侵华是已经蓄谋已久的战略阴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紧了侵华的步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霸道横行,中国共产党先后多次号召要实行举国抗战。共产党通过领导一二·九运动,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占领中国东北后,日军又把自己的爪牙伸向了平津地区,一九三七年的七月七日夜,在卢沟桥的日本驻军以军事演习为借口,悍然发动了对宛平城和卢沟桥的进攻,中国守军随即奋起反抗,爆发了震惊世人的“七七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即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在这份电报中,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指出:目前,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机存亡的关头,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此时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是唯一的出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逼近,我们党号召举国上下要同树一心,不要有任何同本求和苟安的念头,必须及时地对侵华日军作出强有力的反击。此外,我们党也要求国民党停止一切内战和反动言行,与共产党一道,发起全国民众的爱国抗日救亡运动,发扬抗战民族精神,并做好充分的应战准备,坚定不移地走好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的方针

随着战事的推进,经过了漫长的十个月的抗日斗争,中国人民并没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出中国。而这十个月来,人们却看到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在这不容乐观的时局下,一些反动的口号开始叫嚣起来,所谓的“亡国论”、“速胜论”等对抗战的客观规律缺乏正确认识的论调在社会上兴起,使中国的革命笼罩在悲观主义之下。面对亲日派和亲美派的言论,在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同志写了《论持久战》一书,具体分析了中日两国之间国情,以及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毛泽东通过对前十个月抗战的经历和经验的分析总结,对中国抗战前途的预见,对抗战策略与抗战方针的制定与谋划,提出抗战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时期。毛泽东认为我国在抗战大局中将会形成一种由弱转强的变化,这有力地批驳了那些没有科学依据、不尊重战争规律的错误学说。在这场抗日的持久战中,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群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可见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在持久抗战方针的引领下,在兵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抗战得以加速推进,让中国人民重新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在抗战初期,日军的兵力主要集中在国统区,国民党军队基本上稳定了前期战局。但是到了战略相持阶段,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却出现消极抗战的现象。其党内的“曲线救国”的歪曲言论大行其道,一大批国民党政要、将领、士兵前線倒戈,建立日伪政权,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打出“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口号。国民党的消积抗战、积极投降的主张令世人震撼,而共产党再次肩负民族重任,通过利用山区的地形环境,独立自主地开辟了敌后战场。此举将日军主力分散,大大减轻了前线的作战压力。而后,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不断扩大,开始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进展。同时期,日军也调整了作战计划,叫嚣“中国共产党及中共军队是今后华北治安之癌”[2],不断增加兵力进行“扫荡”,企图限制中共敌后战场的发展。共产党则领导军民,不惧险阻,迎难而上,为敌后抗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共产党运用游击战术与敌作战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带领解放区的军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来应对敌人。游击战术的应用让日军疲于奔波,精疲力竭,其有生力量被极大的消耗了。把人民军队分散开来进行游击战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把敌后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军民一道创造各种方法,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起到了重大的战略作用。从开始的防御时期,中共组织的游击战主要是辅助正面战场,但同时也使得日军对占领区不能很好地控制,牵制了日军的进攻。到了相持阶段,抗日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将主力军队转移到大后方,企图吞噬共产党军队。此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游击战争上升到了主要地位,要削弱敌人、壮大自己,为战略反攻做好准备。据数据统计,“从1939年至1940年,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大扫荡达109次,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3]。由此可见,战局正处于敌强我弱的势态,但共产党善于组织人民、积极调动大后方的力量,不断壮大自身。到1940年底,人民军队从刚开始的几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性武装和民兵组织,开辟了相当广泛的抗日根据地,这对战胜日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敌后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抗战,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军民团结的战略、顽强抵抗的精神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坚持、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从抗战开始,国民政府就控制着中央政权,而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两个党派所代表的利益各不相同,所以这也为日后国共两党的矛盾与分歧增加了些许因素。因此,国民政府企图限制和削弱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这两个傀儡政权合为一体。显然,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此时的国民政府不仅是消极避战,而且更是鼓吹“投降主义”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较量即显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大局为重,并充分运用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反对国民党的投降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日寇侵华、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定不移地贯彻联合抗日的总方针。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要采取自己的、独立的主张、放手发动群众。总而言之,就是既统一又独立,对待国民党必须要采取团结与斗争相结合的方针。在军队建设方面,要重视党的重要性,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军队的独立性,发展共产党人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

(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随着抗战时间的推移,国民政府所代表的正面战场显然不能积极抗战,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劝降下,整个国民党内部气氛消沉,出现了妥协、分裂、倒退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想。1938年底,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成立“汪伪政权”,向日本帝国主义卑躬屈膝、寻求庇护。而其中的亲英、亲美派也开始了消极抗日,蒋介石一派竟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政策。国民党逮捕和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和抗日爱国群众,不断策划袭击活动和反共磨擦。在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局面下,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共产党人并没有退缩。1939年7月7日,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共产党人写下了“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4]这三大政治口号。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毫不畏惧,反对一切分裂和倒退的言行,坚持同那些投降派、顽固派、反动派斗争到底。面对国民党不断掀起的反共浪潮,中国共产党人也给于了坚决的回击,在整个艰苦的抗战过程中,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这为日后抗战新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巩固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言论和反共活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之斗争,并深刻总结了同反动势力斗争的经验,从而丰富了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5]的战略总方针。首先说进步势力,就是代表着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一群体是我们必须要依靠的力量,要信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因为进步势力是统一战线的基础。要广泛发动农民,不断发展抗日武装和扩大根据地建设。中间势力主要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地方实力派。这部分力量也很重要,需要同志们重视并争取他们,让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更加密切,在政治上也可以不断地向共产党方面靠拢。而顽固势力则是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由于他们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顽固势力势必与共产党方面针锋相对,所以我们要用两面政策来对待。坚持“统一不忘斗争,斗争不忘统一”的策略,打破其反共的图谋。在同顽固派斗争时,共产党提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战略方针,即要坚决地反对打击一切反共活动,又要注意斗争的局部性与暂时性[6]。从抗战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团结抗战和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斗争促团结的方略,才使得共产党在极端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获得了胜利。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

(一)“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形成与实施

面对日军调遣的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抗日民主政权体制。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三三制”的分配方案,即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中间派,三者各占三分之一[7]。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深知民族大义,充分凝聚、不断扩大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各阶级的进步人士。“三三制”政策深得民心,鼓舞士气,凝聚成了一股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力量。它发展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参与抗战,这对于全民族抗战以及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采取民主集中制,加强了政权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这对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减租减息促进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生产

在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形势,颁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减租”、“减息”,并以此来促进根据地的发展生产[8]。在地租问题上,将地租额降低百分之二十五,而在游击战区,可以少于二五减租;为保障佃户的权利,还提出应免交多年的欠租。在减息方面,提出抗战前的借贷关系为一分半来计算,若超过一倍,则停利还本,超二倍者,则停付本利。同时,共产党也转变了对富农及地主阶级的态度,在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鼓励富农发展生产。通过这几项政策的实施,即保障了地主和富农的利益,又充分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减轻了负担、得到了实惠,他们的生活改善后,也有利于农民土地問题的解决和根据地的社会稳定。共产党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不仅要奖励富农发展生产,还要把富农阶级看作是抗日与生产中的一股有生力量,要团结和联合这支队伍,让其亦成为抗日大军的一部分。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主要进行了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和奖励富农发展生产的政策。毛泽东同志也号召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日后的大生产运动打下基础[9]。因此,不难看出减租减息政策实施让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有了更好的恢复与发展,也有效调节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路线、方针以及策略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面对内忧外患的危局,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不断促进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生产,并且坚持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风党纪,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抗日战争也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为抗战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我们党始终坚持抗战、团结抗战,有力捍卫了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带领人民走向光明和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保持爱国主义的忠心、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我们党才能在抗战的险阻中和革命的浪涛中激流勇进,最终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6.

[2]高永中.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139.

[3]中央档案编.中共中央文献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l991:273.

[4]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56.

[5]李东朗.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2

[6]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下)[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211.

[7]王玥.试论“三三制”对社区统战工作的启示[J].赤子,2015(06):33-36.

[8]李作民.中流砥柱[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04):20-24.

[9]钱湘泓.论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的本质差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06):65-68.

作者简介

1.吴崇粼,(1998-),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2.翟海涛,(1975-),男,汉族,江苏省宿迁市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9月历史大事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