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1-03-24 11:08罗姝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团体心理辅导

罗姝琳

摘要:在“专创融合”背景下,以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为前提,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开展实践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模式,以“创新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改革目标,以“四体融合”为载体的改革过程,基于团体动力学视角优化课程体系、组建成长小组、强化课程效果,进一步提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改革与实践

引言

在我国高校新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之后,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促进大学生心理课程的建设就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即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来看,多数教师都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课程,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逐渐产生懈怠心理,更加忽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1.2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实操性较弱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类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且绝大多数教材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偏重定义、原理等内容,文字的理论性、学术性浓重,可读性、趣味性差。同时,具有较强实操性的指导性知识比重太少。尽管教材中针对不同的心理情况会有相应的培养、应对策略和措施介绍,但知识依旧多是若干条目的繁杂罗列,实操性很弱。学生在面对实际情况时,很难快速地提取并将知识加以应用。

1.3课程考核体系缺乏有效性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成绩考核虽然会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难以一一考查学生平时出勤、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等情况,平时成绩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期末考核一般采取论文或开卷考试等考查方式,学生没有背诵心理学概念和知识的压力,因而学习积极性不大。这种考核体系缺乏有效性,难以考查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水平,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2.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首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制定合理教育目标。在美国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人认为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后人们可以从中掌握体验幸福的方式,加强心理负面情绪抵抗能力。对此,高校也可作为参考意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借助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难题,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2.2在“团体动力学”指导下组建成长小组

团体心理辅导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在团体情景下,通过问题设定,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启发成员思考和讨论,让其感受来自团体内部的支持。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组建学习成长小组,结合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开展自我探索、人际提升、人格塑造、挫折应对、思维训练、职涯规划等主题的训练,每个主题均以破冰暖身、核心活动、讨论分享和思考总结四个环节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营造尊重、友爱、温暖、互助的团体氛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学生共同商定团体目标,发挥朋辈力量,在交流分享中促使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助人自助。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方法新颖,寓教于乐,深受喜爱,是传统课堂教学有利的补充和扩展,不仅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醒大学生创新自主意识,强化创新品质,提高创新能力。

2.3实行多元化考核体系,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体系。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确定课程考核方式如下:课堂考核占30%,期末开卷考试占30%,课外实践考核占40%。其中课堂考核包括课前分享(10%)、课堂体验(10%)、课堂出勤(10%)。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能力。在问卷调查中,80.25%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体系持满意态度,83.64%的学生对课堂考核持满意态度,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课前分享和课堂体验,学生认为主动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能获得更多的自我体验,从而能真正提升心理素质。课外实践教学考核要求学生参加不少于18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并提交个人心理成长报告,注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在问卷调查中,80.53%的学生对课外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持满意态度。

结语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既要深刻体现时代特性、精准把握学生的规律性、更要注重改革的创造性;要以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为前提,突出教学的规范性、层次性;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要以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原则,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要以多元多样的教学方法为重点,突出教学的丰富性、创新性。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既要注重学生自我概念的整合与自我认知的完善,以及人际沟通、挫折应对、情绪管理、团体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学校各方面也要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以课堂教学、成长小组、课外实践为抓手,构建以创新心理素质培育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小青,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7(05):88+90.

[2]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李相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淮南师范學院学报,2017,19(03):51-54.

[3]吕利敏.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20(01):171-172.

[4]胡敏辉,涂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2):25-2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团体心理辅导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慕课模式探索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