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楼》下“民家人”的群体认同

2021-03-24 14:12杨翠微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南诏白族大理

杨翠微

摘要:费子智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大理“民家人”的生活方式,却留下了“民家人”何以自称为“说白语的人”的阐释空间。通过重访田野调查点和梳理文献,本论文认为这两种关乎群体认同的自称皆指向白族形成稳定共同体的唐代南诏国时期。

关键词:五华楼 认同

在人类学学科史的世界范围类,人类学家“记录当地人观点”的意识与方法也并不久远。就以白族为对象的民族志写作而言,费子智的贡献之一是首次记录了人类学学科史上关于民家人(白族)对于自己文化群体的自我表达。

一.《五华楼》视野中的民家人

作为最早记录大理白族“民家人”自称为“说白语的人”的学者,费子智在《五华楼》中写道:

在大理坝子上,大多数称自己为“Shua Ber Ni”,意思是“说白话的人”,有一些称“白人”。在云龙的西部是“白王子”,这可能是使用最长久的名称,意思是“白王之民”。这里所提到的名称与肤色没有任何关系。和汉族一样,对于民家人来说,用“白色”这个词描述人种的用法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

在人们的头脑里中,区分不同民族最重要的是語言,即说白话的是民家,说汉话的是汉族。这种情况与威尔士恰恰相反,只要是长久居住在威尔士的人,不论是否说威尔士语,都是威尔士人。

另外,费子智观察到“民家人”用“白”自称之间的不可解释性:

民家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用“白”这个字来称呼自己……,有人认为源自那个神秘的“白王”,在这里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二.何谓“民家”

有学者认为当代大理白族用于自称的“民家”一词,是源于与明朝在滇屯军的“军家”相对应的概念。但实际上明代方志中并没有出现关于“民家”的任何记载。文献将白族记录为“民家”始于清代,最早见于康熙年间释同揆所撰《洱海丛谈》。另外,“屯军说”也不能解释大理和桑植两地白族分离近800年却同样自称“民家人”的原因。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梳理,本文认为“民家”实际上是西洱河流域“名家”大姓群体及后裔之自称的错写与讹传,最晚出现于唐代。

1.西洱河畔的“名家”大姓——大理白族的先民

根据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南中有焦、雍、雷、爨、孟、董、毛、李、王、周、魏、庞、赵、杨、骆、陈、霍、吕和姚等姓氏,而董、赵、王、李和杨则是滇中和滇西“大姓”。公元648年,唐朝派梁建方出兵西洱河,梁在《西洱河风土记》中记载:“其西洱河从嶲州(今西昌)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自云其先本汉人”。这些西洱河蛮贵族,是白族使用“名家”大姓的先民。根据《南诏德化碑》所记内容,拥有爨、杨、李、赵、董等姓氏的贵族属于南诏国权力的核心。而早在南诏政权兴起以后,中原文献立即将这些“名家”大姓视作与中原居民截然不同的群体。

2.落籍湘乡的“名家人”后裔——桑植白族

⑴宋末元初“名家人”的东迁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大理国,于1258年继续挥师南下,令兀良合台率部会师鄂州,准备攻取南宋首都临安,兀良合台接令后,为了弥补兵源不足,在大理就地招募了一支2万多人的爨白军(寸白军),并于1259年与忽必烈在鄂州会师。至蒙哥汗战死,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因内部倾轧,兀良合台失宠。1261年,忽必烈遣散爨白军,部分人落籍长江流域,这些白族先民的后裔构成为今天湖南和湖北省境内白族的主体。

⑵当代田野中桑植“民家人”的自称

在人口迁徙不便的近800年间,大理白族和湖南桑植白族远隔万水千山,断绝了直接进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作为非统治者的普通百姓鲜有学习“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条件,他们传承祖先文化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便是传承祖先的语言。根据对大理白语和桑植白语的比较研究,发现桑植白族的自称有:“白子白尼”、“白伙”、“民家”、“民家人”和“民家佬”,并自称其语言为“民家话”和“民家腔”。另根据赵衍荪的语言学研究,桑植民家语是大理白语的一部分,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

⑶“民家人”是桑植白族在当地独有的自称

据记载,乾隆时期桑植县境内县民有五类:军,民,客,土,苗。其中的军家即指在陈家坪,康三峪一带的军屯汉族,民家即指白族,客家即指外来经商的汉族,土家即指土家族,苗家即指苗族。“民家”,“民家人”和“民家佬”等称谓是桑植白族的自称。

根据文献中的田野调查材料,当代桑植白族严格界定“民家人”的所指范围:

我是一个农村妇女,一个字都不认识.我娘家在梅家桥,是民家,我婆家挂周,住在老岩桥,是土家族,隔山的刘家坪是汉族,这三个地方连在一块,有的隔一个小山凸,有的只隔一条沟,但是,他们讲话不同,有的相互不懂.而我对这三种话都可以讲.在这里(指老岩桥),我讲土家话,到娘家我就变成了民家腔,赶场买东西,我就讲汉话,这里的人都登记为土家族,而我只承认我是民家人。

田野调查表明,民家是桑植白族独有的自称。

综上所述,分隔近800年的大理和桑植两地白族共有的“民家”(名家)自称的历史脉络表明,最晚在宋末元初之际,白族社会就已经形成稳定的“民家”(名家)自称与民族认同,这一概念指向南诏“名家”大姓,而因明代沐英等焚毁大理典籍文献导致书面知识的断裂,以至于清人误将“名家”附会为明朝“军家”移民的对应词“民家”。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白族族源新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

[3]刘灵坪:《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的国家治理与“白人”认同》,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猜你喜欢
南诏白族大理
大理:梦游理想国
大理好风吹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花样云南(二)
论韦皋在南诏归唐中的作用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
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