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驱动下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1-03-24 17:05徐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困境

摘要:文章基于临海市村级党建的治理实际,对乡村治理格局较难跟上乡村振兴步伐、村级党组织治理建设较难满足乡村治理需求等现实阻力,进行了深度剖析。主张通过“三赋能”、“三驱动”实现村级党组织治理困境的突围,力争为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善治驱动;临海市;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困境;路径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临海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参照模板,立足于“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的体系实践,逐步完善了基层党建引领网格社会治理长效机制。1该市通过创新县域社会治理机制理路,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深度融合。这点做得很到位,取得的成效也较为显著。但是,其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诸多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临海市村级党组织遭遇的治理困境

(一)乡村治理格局较难跟上乡村发展步伐

1.农村人才要素缺失问题仍然存在。受周边发达城市“磁场效应”的影响,临海农村“空心化”趋势较为明显,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妇女、空巢老人、儿童占当地村社人口的大多数,产业振兴动力不足。城乡公共配套服务更新较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村里留不住人”的现象客观存在,吸纳人才的农村要素环境亟待深度优化。有些村社干部对现有农村资源要素的潜在价值缺乏长远规划,使得有些村庄的闲散资源没有得到较好归置。不少传统村落民居,空置率较高,在文创赋值方面处于弱势,产业转化动能疲软。在重塑传统资源要素上亟需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干部人才队伍。

2.治理主体间缺乏足够的共通默契。现阶段,农村班子队伍与村民主体间的关系互动侧重于行政化交流,情感维系相对松弛,干群关系面临诸多挑战。村庄合并政策实施以来,自然村合并后的融合问题也日渐凸显。乡土社会原有的“差序格局”被打破,民众所维系的人情社交网系也面临调整。在当前多元化的农村文化生态面前,大部分村民群体需要经历认知层面的意识转化。面对基层自治管理,他们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与“村两委”班子之间还未完全形成共通的治理默契。村干部群体在提升村民主体意识觉悟方面所做的实践努力,收效并不明显。

3.基层治理机制运行不畅的现象依然存在。“村两委”与上级镇街部门之间,存在的权责划定不明晰、权限交叉等问题,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村级自治管理的体系完善和“三治融合”长效机制的有效实施。当前,临海在农村法治秩序的构建过程中,村居法律顾问的人才供给不足、考评监督不同步等痛点问题亟待解决。截止去年,该市给665个行政村社安排了具有执业律师资质或法务工作经验的村居法律顾问共计102名。他们每人需要对接的村社1~20个不等。与此,相应的相关激励政策和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法治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二)村级党组织建设较难满足乡村治理需求

1.班子队伍老龄化明显。当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城乡基层权力组织架构仍处于融合期,村级党组织自身也经历着新旧队伍交替、角色功能调试的转型过程。60后、70后的农村党员干部依然是当前村干部群体的主力军,80后、90后的年轻干部所占比重较低。以该市桃渚镇某村为例,该村人口为2505人,是个行政大村。党员有103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该村的党员队伍,老龄化特点突出,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风险比重在增加。

2.班子队伍观念转换慢。对于传统型村干部群体而言,他们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相较于年轻人偏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存在本能的抵触心理。虽有丰富的工作实战经验,但是对现代的治理政策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相对粗线条的工作处理方式已然不大适应当下追求集约化、精细化的现代治理需求。随着组织权力的下沉,这类村干部群体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人情理念与疏通关系的工作经验。运用得好会有助于乡村善治工作的开展,一旦运用过度便容易滋生腐敗现象,污染农村的政治生态。

3.班子队伍向心力不足。上级选派来的“新人干部”(如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与原有的“村两委”之间往往存在较长的磨合周期,组织阵地的向心力亟需凝聚。主要表现为基层党建主体对村社多元治理主体的联合动力不足。过去一元化的农村治理模式难以适用于当前的基层管理维度。乡村治理主体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还未完全落地成型。短时间内较难凝聚村干部团队的向心力,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组织阵地治理效能的整体发挥。

二、新形势下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

(一)要素赋能,推进农村治理环境迭代优化

1.人才赋能。当地政府部门在以党建为核心要素动能的基础上,要加大人才政策红利,保障农村有效的资源供给,增强村社本身的“虹吸效应”。要优化选才用才制度,科学调配村干部群体的性别、年龄、学历结构,有序提高村干部群体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适时协调城乡各类要素间的供给关系,加大惠农助农政策,充分发挥组织要素的引领作用。通过政策红利、企业帮扶、高校科研推动、村社产业振兴等多种方式,吸引、鼓励更多优秀的在外地打拼的本村人才回乡出力,为家乡振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比如,沿江镇新兴村着眼本村特色,通过试行“党建引领、一约一会、两团十员、协管联动”机制,有效融合了村级治理的各项要素,逐渐打通村社治理的联动脉络,进一步推动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三治融合”的结构优化和功能调试。

2.文化赋能。延承于乡土社会优秀的民间文化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趋于式微。代表耕种文明的农具农物,凝聚工匠精神的民间技艺,以及体现中国人朴素务实价值观的家风家训等涵盖物质的、非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不应退出广大民众的生活视野,而是可以通过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外化姿态继续存活于当下。对于传统文化资源,我们需要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双线进行。既要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空间维护、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等工作,也要强化文化创新驱动,坚持文旅产业融合的山海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市场价值潜能,助力老百姓共同富裕。通过形成文化矩阵,激发广大村民主体的情感共振,提升自身对村落文化的价值认同。同时我们还要理性面对公序良俗的软性束缚力下降的事实。通过强化治理主体的法治品牌塑造意识,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3.放权赋能。坚持放权赋能,既要最大限度的释放基层治理活力,也要尽可能的避免基层机构运作的行政化、机关化倾向。通过合理赋权的方式着力清除现有镇街机构所面临的运行障碍,同时还要避免在组织权力下沉过程中将大小事务堆积式的分解到基层。要科学规划镇街权力职责分配,细化村干部考核办法,将村民评议纳入村干部考核指标,并与绩效奖金相挂钩。通过完善村干部考核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乡镇管理体制机制,真正做到放权减负。在推进“三治融合”格局构建中,当地政府可以借助现有的新时代文化实践圈(所、站),以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契机,融入善治理念,通过宣传教育与机制完善共同为善治格局打造发力。

(二)强基固本,激活基层党建善治驱动

1.组织驱动。合理调配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组织内部配置。我们知道,现有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中呈现的老龄化特点,既是趋势也是必然。加之,当前农村班子队伍内部人才的流动性较强,组织结构不够稳定,人才发展结构趋向失衡。而针对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农村干部队伍出现的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我们需要理性应对。要积极发挥现有的组织优势,真正激活基层党建组织动能。可以尝试以强带弱,逐一消灭党组织力量处于劣势的薄弱村落。在实时调整村级党组织内部结构配置的同时,有规划的整合村落零散空间,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化、高效化、一体化管理与利用。着力打造集景观游览、田园体验、产品消费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链,实现组织强村,产业兴村。

2.理念驱动。厚植“四治融合”理念,加快村干部功能转型。首先要重视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通过扩宽基层干部培育渠道,进一步提升培训主体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熟人社会养成的人情思维,与法治社会倡导的法治思维之间,在融合过程中存在“互斥”反应。自治、德治与法治共同发挥作用的局面还没真正形成。于此,对村干部的治理教育培训不可少。

可以通过设立“书记大讲堂”、“书记微课堂”等互动平台,促进村干部间的经验交流,进一步加快组织融合步伐。其次是打通治理双线渠道,做好阵地舆论引导。积极探索新时代基层互助治理模式,在坚持“在地治理原理”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脱域治理”机制,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范式转型。适时关注关怀农村党员的思想意识动态,有意识地做好舆论引导。

3.主体驱动。以党建主体为引领核心,以数字网络为智控依托,由点到面布局到整个村社网格系统,实现党建引领、技术管控、多方协同治理的共振局面。不断健全市镇村(社)三级联动体系,促进城乡要素间的良性流动,有序激活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初步实现村级党建治理与网络数字驱动间的有效衔接。现如今,如何在“领头雁”的政治引领下,调动多重社会要素,联合多方社会力量,实现全民互动、全域联动的共治蓝图,现已成为该市广大村社干部群体在逐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实践中重点研究的社会命题。我们要有效联合“头雁”力量,强化片区党建联盟。在书记联合体的基础上,扩大党建联合范围。注重对“领头雁”的素质能力培育。研究探索有助于村干部能力提升的特色课程,与之对应的开设一系列专题培训班次,并联系好相关的实践教学体验点,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做到互学互助,全面提升村干部群体的素质水平。同时,在优化村干部队伍的体制机制方面,可以参照路桥的“导师帮带制”2,成立符合临海党建实际的“领头雁”帮扶助力团,采取“一团带一村”的模式,促进弱势村落的形象转化和能力塑造。

三、小结

我国社会发展正经历转型上升期,而“在社会转型的特定阶段都会需要相应的社会治理”。3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治理结构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农村治理也不例外。诚然,农村治理生态的复杂,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党建主体引领农村治理工作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推进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发展步伐。我们要抓牢“红色引擎”,在夯实红色组织阵地的基础上,强化多元主体治理驱动,力争实现农村治理环境迭代优化,真正做到要素赋能促实效。

参考文献

[1]通讯员张微煦,葛小娟,范国威.梅式苗:打造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临海样板”[DB/OL].浙江新闻,2020-09-27.https://zj.zjol.com.cn/news/1532 632.html.

[2]王恩兴.路桥:党建引领激活共富新动能[N].台州日报,2021-08-22(01).

[3]李友梅.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J].社会学研究,2021,36(02):14-28+225-226.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善治’视野下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的困境及路径研究——以临海市为例”(20GHB32)

作者简介

徐珍(1991年—),女,山东东营人,现为中共临海市委党校教师,法學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基层党建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公共精神:服务型政府的必备“气质”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