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情境教学模式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

2021-03-24 18:34李兆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科学小学

李兆峰

摘要: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学生需要借助具体的画面和实验过程才能够形成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根据科学教材的内容设置,进行多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现象、解决科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具体谈一谈创设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创新

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趣味,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性格特点,创新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索与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校。

一、以画面为情境,生动理解科学知识

很多的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频繁接触,在学习时会产生较多的困难,便会产生枯燥的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画面播放,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观察能力和想象对相关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理解,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多种画面,帮助学生生动理解宇宙科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运行关系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出相应的动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呢?”学生借助画面能够发现地球在绕着地轴进行转动,同时也在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从而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进行具体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播放出一年四季景象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进行具体观赏,深刻认识太阳对于地球的重要作用。又比如,教师可以播放出与太阳系有关的视频,学生从视频中能够看到金星、木星、火星等行星的具体形状以及与太阳的距离,同时还能够看到其他的星体以及各种颜色的星云,生动感受太阳系的丰富多彩,体会宇宙的浩瀚。同时,教师可以播放出与行星、卫星、彗星等星体有关的视频,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对这些星体在形状和功能上的差異进行具体理解,进一步丰富天体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丰富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设置情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观察能力理解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学习中的丰富乐趣,强化学习动力。

二、以实验为情境,深入探究科学现象

理解科学现象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器材,引导学生进入到自由的环境中展开实验活动,对相关的科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品质,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实验情境,帮助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现象。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是导体,哪些事物是绝缘体,我们可以怎样对它们进行分辨呢?”学生可以寻找橡皮、塑料管、木棍、铁片、剪刀等物质分别进行实验。学生分别使用这些物质充当导线,能够发现铁片、剪刀等物质可以让灯泡亮起,而橡皮、塑料管、木棍等物质不能够让灯泡亮起,从而能够根据这一实验将这些物质进行归类。之后,教师可以改变实验器材,让学生在更为独特的情境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木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呢?”对此,一些学生可以将木棍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充当导线,从而发现湿木棍可以导电。在这一现象的启发下,其他学生可以将橡皮、塑料管分别浸泡在水中,然后进行导电,从而发现灯泡也能够亮起。由此,学生能够认识到很多的绝缘体在潮湿的情况下也能够导电,从而认识到要将绝缘体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进行保存。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为学生设置多样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不断变换思维、调整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以生活为情境,广泛运用科学知识

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解决生活问题,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作为情境,让学生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教师可以以生活为情境,引导学生广泛运用科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将黄豆、绿豆以及玉米粉掺杂在一起,让学生尝试将这些事物进行分离。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能够发现玉米粉的体积较小,因此可以使用筛子首先将玉米粉进行分离。之后,学生能够发现黄豆的体积较大,绿豆的体积较小,因此可以使用网口更大的筛子进行筛选,将这两种豆类进行分离。又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铁屑与木屑搀杂在一起,让学生尝试分离。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能够发现铁屑和木屑的体积相差较小,难以使用筛子进行分离。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事物还有怎样的区别呢?”学生可以从密度的角度考虑,将混合物倒入水中,能够发现木屑会漂浮在水面,铁屑会沉淀在水底,从而成功进行分离。由此,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之后教师还可以设置更为多样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分离实验。比如,可以将一枚鸡蛋扔到热水中,让学生尝试将鸡蛋取出。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水的温度较高,直接用手取出会造成烫伤,因此,能够联想到食盐能够让水具有浮力,从而向水中撒入适量食盐,让鸡蛋浮起。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多种情境,广泛运用科学知识,不断强化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情境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丰富科学学习的趣味,提升科学学习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画面、完整的实验以及生活场景进行情境的创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硕林,许思莹.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1(18):41-42.

[2]赵劼.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知导刊,2020(44):54-55.

[3]黄鹭达.探讨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20(10):47+49.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科学小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