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2021-03-24 11:06于子迪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知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就积极寻求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有效方法,共产党人在扎实推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程中,沉着面对问题和挑战,克难制胜,总结了经验教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化 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在党的领导下,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途径长期奋斗探索,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当前民族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国内的政治重大议题,必须在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进行整体回顾,才可以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的历史交汇点上,承前启后,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要从历史的纵轴方向来看,从理论情形和实践情形着手,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什么、为什么及其怎么办的问题,也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经验教训的总结提供了明晰的实践线索。

(一)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1921年—1949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致力于解决国内存有的民族问题,在党的二大宣言中就建议用自由联邦制以团结中国本部和蒙古、回疆、西藏。该提议是党寻求将民族问题与国家形式维系起来的开端,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开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党的民族自决理论开始转向民族区域自治,自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正式步入了正确的轨道。蒙回民族自治区开始在陕甘宁边区创建并推行蒙回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举措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党带领确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走向了大范围的全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象征着民族区域自治从党的民族理论策略提升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民族政策,自此中国各少数民族着手组建了民族自治地方、创立了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曲折发展(1949年—1978年)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该走向哪里、又该怎样治理民族问题继而创建新型民族关系,是党发展需要应对的问题之一。在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定创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自治区、州、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并且设民族乡当作民族区域自治补充的地位。但是十年“大革命”使新中国刚发展的民族自治受到很大的摧残,不但撤废了相关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而且废止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体系发展(1978年—2013年)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该怎样发展、怎样实现“富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需要重视的新课题。在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集体,带领人民完全粉碎了空前未有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恢复了民族区域自治是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方针的地位,而且将稳固和继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作规划建设国家的一项非常重大的工作任务。

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六大后,创造性的提出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两个共同”,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性的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三个不容”,即“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优势不容削弱”[1]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深化发展(2013年—至今)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要怎样从“大国”进一步跃为“强国”、怎样实现“强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需要正视的新时代课题。自党的十九大以来,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各民族应该“守望相助”,不同民族应该相互团结和帮助,足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鲜明特征并有共同体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各族人民取得了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并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漫漫路程中,我国获得的巨大成就恰恰证实了邓小平同志说的“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2]党和人民领会到,要确切无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就要紧紧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质和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与中国民族的现实条件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化,独立自主地寻找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康庄大道。

(二)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中要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并特别注重反对大民族主义的思想。大民族主义的突出特点是歧视少数民族,看轻各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和关键作用,对少数民族的看法、要求和问题置之不理。地方民族主义的突出体现是因循守旧,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妄想在本民族的地区范围内关闭关口,不和外界来往,不肯借鉴其它民族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来提高和发展。[3]以上的错误民族主义都不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新时代大环境下,我国处在推进深化改革这一重要时期,两种民族主义仍然在不同规模内有不同层次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倡议要“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4]

(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发展的成果,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形成的文化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对待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汲取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的特色话语系统。

“通过国际领域参与和民族间、国家间的交往、交流、对话和联系,是深刻把握时代潮流、借鉴世界发展经验、吸收认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5]不仅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更要不断地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发展观的崭新篇章——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民族工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48.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163.

[3]陈国新等《中共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35页。

[4]张丽红,金炳镐.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1):1-4.

[5]马启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经验教训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110.

作者简介

于子迪,女,汉族,山东烟台,1997年9月,研究生,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中国化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