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城市:互相塑造,共同成长

2021-03-24 09:57常立军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3期

常立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称,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也必然对女性的教育、就业、家庭地位乃至精神气质产生巨大影响。

城市在塑造女性的同时,女性也并非毫无作为,她们在不断成长中,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身处的城市。城市与女性互相成就,在时代的浪潮中携手并进,书写着属于彼此的新篇章。

城市为何让女性如此着迷

女性为什么要进城?

其实大多数女性最初进入城市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乡村能从事的工作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能提供的工作则种类繁多,让女性多了很多选择。

老家在湖南湘西山区的丁萍(化名),如今在省城长沙一家老字号饭店当服务员。饭店生意一直不错,她在这里工作快10年了。虽然有时候会很怀念故乡的山水,但她并不打算回去,因为回去只能继续种地,在山多地少的湘西,种地的收益没法与在城市里打工相比。就算县城她也不想去,因为那里的工作机会远不如省城多。丁萍个子小,种地很吃力,而她在城里的工作虽然也很辛苦,但毕竟对体力要求不高,收入却好很多,她觉得自己可以坚持。进城后,她在这里成家置业,完成了人生中许多重要的事情。她说她喜欢城市,城市改变了她的命运。

其实,城市为女性提供的不仅是工作机会。“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最初的“城”是由城墙围合而成的安全封闭空间,而“市”,则是指交易场所。“城”为女性提供了更有保障更有安全感的生活工作环境,“市”则为女性提供了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支持。

陈晓(化名)是一名“北漂”,她在北京上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虽然地铁很挤,工作很辛苦,合租的房子也有点老旧,但是她却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湖北老家的堂姐给她打电话,有时候会抱怨,从家里走到干活的地里要经过一段很僻静的山路,让她很害怕。陈晓安慰堂姐,鼓励她也来城市找工作。

因为城市的先进性,“进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现代化的时尚生活、“城里人”的高端形象,往往成为乡村人们的谈资。能不能留在城市,成为衡量一个女性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而女性自身,也对城市文化充满了渴望。

湖北襄樊的农村女孩贾玲,是很具典型意义的一个样本。2000年,18岁的她为了改變命运,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最终落选。第二年,她再次努力,终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经历了漫长的打拼,她终究得到了认可,成为家户喻晓的喜剧明星,如今又成了著名的新晋女导演。如果贾玲一直留在农村,或许也有一定发展,但很难想象她能拥有现在这样多彩的人生。城市的发展机会是多元化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多元化越明显。

此外,相比农村,城市更加开放,更加包容,能够容纳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在城市,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地建立在合作基础上,而受血缘、家族、邻里的束缚比较少。人们习惯了尊重彼此的习惯和独立,没有太多人会过度干预他人的生活。一个人是单身还是已婚,是坐班还是做自由职业者,有没有固定工作岗位,都属于不宜过问的“个人问题”。城市里的人,有着清晰的生活边界线。

苏北姑娘孙静(化名)今年35岁,如今住在无锡的一个小公寓里,她自称单身生活过得很开心,除了过年回家的那几天。她是个不婚主义者,一个人在城市里,虽然有时候会感到孤独,但城市丰富的生活内容抵消了这种感觉。她努力工作,业余时间则去健身、学习或者旅行,日子过得很充实。而她幼年的伙伴李玉(化名)则早早地结了婚,虽然对象并不那么理想,但也没办法。28岁那年的她并不想结婚,但是经不住父母催逼,还是选择了顺从。毕竟在农村,一个女生快30岁了还不结婚,是会被认为有问题的,甚至家里人会因此觉得抬不起头来。

城市让人失去了传统宗族社会的紧密感,从某个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会显得有些“淡漠”,但同时它也给予人们更多的空间。对于女性来说,城市给予的自由度,会让她们在日常生活里更轻松一些,也会让她们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更从容不迫一些。

城市始终是文明的先行者,在文化上对女性有着“天然的友好”。那些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对于这一点更是深有感触,这也是为什么毕业后的她们,会更多地选择留在城市的原因。在城市,她们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未来,也许乡村会变得更好,但现阶段,城市承载了女性更多的梦想。

女性在成长中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最初的城市,并不属于女性,男性才是城市的主宰。即使在19世纪末的工业城市,女性外出还需要男性陪伴,她们去一趟闹市中心新开张的百货大楼,都像一场小小的冒险。旧时代的女性,很难自主选择人生,“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让很多女性在家庭的小小圈子里度过了一生,从未涉足外面的世界。别说施展抱负开创不平凡的事业了,她们就算养活自己、经济独立都是不能想象的。

只有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后,女性的地位才日渐重要起来,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开始慢慢觉醒。如今,女性迈着自信的步伐,在城市里自如地穿梭,去上班,去购物,去娱乐,去相亲,去做她们想做的一切。在城市里,她们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她们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像女作家王安忆在其小说《长恨歌》中所描写的那样,城市使女性再生,女性又对城市进行新的诠释,城市与女性是水乳交融、合而为一的。

2019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常住人口达到了8.48亿人。这样快的发展速度,是勤奋的中国人多年努力的结果,而女性作为“半边天”,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功不可没。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61.1%,远超过47.4%的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勤奋努力,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具体国情,上述数据至少间接说明了中国女性对于城市发展的贡献。

过去,城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从事轻工业的女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对知识女性和服务业女性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现在,女性进入了城市里几乎所有的行业。女性越来越活跃在职场,在城市化伴随的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智能化革命中逐步扩大自己的领域和影响力。

陈鸣(化名)2007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那时候公司大部分程序员都是男性,她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女孩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十年后,她已经跳槽过三家公司,每一次跳槽都涨一次工资,甚至还有了上升的机会。后来,她在一家主做移动阅读的互联网公司安稳地干到了中层。她发现,现在女性程序员越来越多,她再也不是唯一的那个了。陈鸣的经历不是个案,数据显示,程序员领域不再是男性的专属领地了,2018年至2020年,女性程序员的增长率将近70%,涨幅显著。2019年,在互联网行业,女性程序员占比高达17%,这意味着6个程序员中有一位是女性。而在餐饮、卫生、教育、金融等行业,女性从业人员数量已经超过了男性,她们利用自己特有的细腻、温柔、善于沟通的优势,在职场上开疆拓土。

女性不仅是城市的奉献者,还是城市的保护者。2020年,广大女性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科技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不畏艰险、日夜奋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女性再也不是弱者的代称,她们用自己的勇气和能力,书写着保护生命、拯救生命的壮丽诗篇。在最危险的时刻,她们与城市同在。

女性的需求也改变着城市。传统上,城市规划是由男性主导和操作的,较少专门考虑女性的需求。但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注重女性的需求和感受。2021年1月,建设“女性友好型城市”,这一透着满满善意和尊重的“城市定位”,在长沙“两会”审议通过的《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首次提出。从公共厕所增加女厕位到鼓励育儿假、从支持“她经济”发展到湘江两岸夜景体现女性审美……长沙市将性别意识纳入城市规划,并细致入微地进行布局,足以让人看到这个城市对女性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

事实上,城市化程度越高,女性的地位就越高。以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为例。这座被称作“女性天堂”的城市里,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016年数据显示,有64%的受访者认为男女地位平等,22.1%的女性认为女人家庭地位高于男性,只有12.6%的人认为男性家庭地位高于女性。这一组有趣的数据与上海女性有着极强的经济独立性、对家庭的财务贡献率极高是分不开的。强大的女性意识在上海这座中国近代兴起的城市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良好文化氛围。女性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也让上海成为中国一流的现代化都市。

女性如何与城市相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城市亦然。城市为女性提供了挥洒自我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同时也是残酷的战场。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最累的群体,她们事业家庭兼顾,因此承担了超乎历史所有时期的竞争压力。

在网剧《北京女子图鉴》中,女主角陈可从四川来到繁华的都市北京,从小公司前台、外企小白领、商务代理再到自媒体从业者,职业生涯不断上升,但感情生活却异常曲折。城市给与了她太多,也让她失去了太多。

陈可的失落感,正是当代许多城市女性心态的写照。女性独立,看起来很美好,但并不是一个随便说说就可以实现的愿景。它需要女性付出极大的个人努力,这对所有女性而言,都是重大的考验。而生育问题,则让这种考验变得尤其严峻。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生育都会对其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女性抗拒婚姻和生育,这是中国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机会多,陷阱也多,城市里蔓延的消费主义也在考验着女性的独立精神。当一个人不再自我奋斗,成为欲望的奴隶,丧失自我意识,就会被城市“吞噬”。更何况,城市不是万能的,城市女性依然会被就业歧视、性骚扰、家庭暴力所困扰。女性与城市的和谐相处,是一个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主动对女性释放出更大的善意,能够引领彼此关系的良性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地方政府在做城市规划和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问题和观点;支持和鼓励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参与城市生活的所有领域;城市的所有居民,不分性别,都能平等地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机会中获益。而从更具体的层面上,为女性提供基础支持,让她们能够获取高质量和全面的城市服务(如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资源,让女性获得更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歧视;建立健全女性保护机制,让女性在遭受暴力或其他不公待遇时,有获取帮助的渠道。

当然女性也不能等待,不能等到环境变得完美了,才慢吞吞地成长。女性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克服困难,自我成长,抓住城市给与的机会,规避城市带来的风险。即使是身处底层的普通女性,能够自立自强,也便有了被尊重的资本。而那些更有能力的女性,也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推进城市发展和性别平等。

即使城市让女性倍感压力,女性依然向往城市,城市历练了女性,让她们寻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我存在感。女性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城市让女性更优秀,女性让城市更有生命温情。女性走向城市的本质就是走向“现代性”,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重构自我,不迷失于欲望,用女性的特质来重构城市精神,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她们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