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及对策建议

2021-03-24 11:05李畅韩越
天津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有效衔接脱贫攻坚

李畅 韩越

摘    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两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上,既要巩固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果,又要总结经验确立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此,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并从产业、生态、医疗、教育、基层治理等5个方面提出了二者有机衔接的对策建议,以期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关系;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1.02.012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Countermeasures Proposals on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LI Chang , HAN Yu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870, China)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the two strategic arrangements for China to do a good job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residents". At the historical moment where the work focus of China'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residents " shifts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oth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m up experience,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tarting from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industry, ecology, medical care, education,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 to effectively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ective connection; logical relationship;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貧困问题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反贫困也成为各国发展中的重要议题。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决策部署。脱贫和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二者共同关注农村问题,致力于帮助农村摆脱贫困实现优质发展。站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对于二者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研究可以更好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从而在实践中避免乡村振兴脱离脱贫攻坚而“另起炉灶”,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阶段的发展任务,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均关涉到我国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国家工程,二者尽管侧重不同,但同根同源、同域同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有效衔接有着协同互构的逻辑关系。

1.1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

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靶向治疗”,可以为其提供有益经验,筑牢振兴基础。第一,在政策上,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住房安全、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在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贫困人口住房条件、组织贫困人口就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后,在后续一段时期内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继续巩固该地区的发展,这就为之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优势。第二,在组织上,我国的脱贫攻坚促进了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调动了驻村干部、村党支部、村委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1],同时号召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第三,在文化上,“志”“智”结合的扶贫模式让广大贫困人口既充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又获得专业知识与实用技术,他们改变“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生活态度,主动在脱贫攻坚中发光发热,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资源。党和国家一直强调,脱贫攻坚要“扶上马送一程”[2],其实就是把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政策优势、组织基础、人才资源等在内的“四梁八柱”继续保持,因时因地全面为乡村振兴服务,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创造美好生活。

1.2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战略升级

实施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推动乡村地区全方位发展。第一,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已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仍需巩固,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已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正是把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作为战略重点,再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脱贫地区实现经济的新腾飞,帮助脱贫人口从小康进一步迈向富裕,这样就巩固了脱贫成果,延长了脱贫攻坚的持续性。第二,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国家和政府在保留救济型扶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发型扶贫,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对接脱贫攻坚的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发展性贫困问题,提出从生活物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给予广大农村地区更多的支持,并且强调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3],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阻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彰显脱贫攻坚的有效性。第三,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也将发生历史性转移,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发展阶段,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对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相结合、教育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综合性扶贫模式,筑牢乡村振兴基础,提高脱贫攻坚的综合性。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我国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同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历史性阶段,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要充分利用好脱贫攻坚阶段积累的宝贵经验,按照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4],重点关注产业、生态、医疗、教育、基层治理等五大方面,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

2.1 推进产业扶贫升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产业方面,应继续保持产业扶贫力度不减,与此同时做好产业后续发展规划。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总体上都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基本思路[5],建立并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这些扶贫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就业岗位,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但是这些扶贫产业往往都是初级加工业或传统制造业,且产品大都销往固定的援助地区、援助单位,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走出困境,但从长远上看,发展后劲仍有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需要把衔接重点放在对扶贫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比如短期内要找准产业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中期需要引导产业进行升级转型,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长期计划则注重把产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把产业由地区推广到全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产业发展与稳定就业的有机统一。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中积累的生产性资产的清产核资,明确所有权和收益权,防止大规模的资产流向少数人[6],让越来越多的人口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都能持续获益。

2.2 提高生态扶贫质量,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在生态方面,需要以“两山论”为指导,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振兴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序转化。生态扶贫始终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特色和重点,在实践中形成了生态移民搬迁、生态项目建设扶贫、生态资源市场化扶贫、生态服务消费扶贫和生态补偿扶贫等多层次生态扶贫体系[7]。采用生态扶贫的地区一般兼具生态环境脆弱和集中连片贫困的双重特点,在这些地区成功脱贫以后,生态环境监评机制尚待完善,最怕的就是发展速度超过环境承载力,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破坏脱贫成果。因此,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主题,来打造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按照治理与发展并重的思路,一方面需要实地考察当地居民生活状况,重点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污水排放管理、“厕所革命”等治理工作,真正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秉持着尊重自然的态度,因地制宜地开发种养结合型农业、空间多维开发型农业、互联网+科技型农业等体现生态智慧的农业类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活模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又一重点就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让人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同时又成为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以优美环境为依托来提升乡村整体价值。

2.3 完善医疗扶贫制度,助力乡村医疗振兴

在医疗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加速实施全民医保,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打造健康乡村。我国在脱贫攻坚阶段重点解决的“三保障”问题就包括基本医疗问题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能够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得了大病生活还能过得去。医疗健康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息息相关,在后续对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8]。首先,国家应建立并完善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消息的滞后性,广大农村居民面对突发性传染病的防范意识、警觉意识都有待加强,因此基层和公共卫生部门协同工作,一方面,大力宣传防疫知识,帮助广大居民形成应对疫情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加强防控力度,及时切断疫情传播,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其次,在农村地区建立完整的全民体检服务体系,特别是一些长期慢性疾病,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加速建立全民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医疗救助体系,让群众从根本上形成看得起病的意识,避免正常生活被健康问题所拖垮。最后,要重视向乡村地区输送医疗人才和全科医生,鼓励医学青年扎根乡村以推进县乡村医一体化发展和远程医疗的普及,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

2.4 深化教育扶贫内容,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在教育方面,应在关注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根植于古老耕地中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建设好乡村文化。我国的脱贫攻坚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问题,对贫困家庭的适龄儿童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并且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让每个孩子享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扶“志”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扶贫的特色,它在于激发贫困人口变被动为主動,让贫困人口首先解决精神贫困问题,而后用辛勤劳动改变物质贫困。这些措施完全可以继续对接乡村振兴而用于广大农村地区,可以把工作重点扩大至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上,延长受教育时间,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的功能。同时,抓好社会再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帮助广大农民学习新本领、新技能,激发广大农民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农民自觉意识到成功脱贫不是终极目标,乡村振兴最终也是要依靠自己才能实现,从而为乡村振兴付诸行动。此外,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保护好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艺,而且要充分寻找根植于村落、院落、邻里中的热爱劳动、上慈下孝等优秀传统文化[9],充分发挥其在鼓舞人心、汇聚共识、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乡村文化进一步激活农民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增益助力。

2.5 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在基层治理方面,需要继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脱贫攻坚期间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中央还向各贫困地区派出驻村书记和帮扶干部,让他们细致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进行结对帮扶。实践表明,这些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关键阶段,既要对脱贫攻坚期间的基层治理模式进行“平移”,又要因时而变、因事而新,确保工作衔接的有效性和精准性。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总要求,逐步将“五级书记共抓扶贫”转变为“五位书记共抓振兴”[10],同时探索构建政府主导下,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大振兴”治理模式。其次,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调整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驻村时间等问题,逐步将驻村书记和帮扶干部的工作重点由脱贫攻坚转移到乡村振兴中来,注重人才选拔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勇有谋、作风正派、办事果断的长期驻村队伍。最后,加强对县级涉农项目的整合,鼓励乡村积极参与项目竞标,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乡村的组织能力和自治能力,向着美好生活不断迈进。

3 结 语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是“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经过中国70多年的反贫困实践,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尽管如此,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依然存在差距,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尚未彻底解决。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目的就是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平衡且充分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在摆脱贫困以后,脱贫成果能够得到持续巩固,在此基础上优化农村薄弱环节,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充分准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信心,继续奋斗,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脱贫攻坚在经济、文化、教育、组织等各方面取得的经验,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我国的扶贫事业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的转变,让乡村振兴战略接好脱贫攻坚的“接力棒”,進而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47.

[2] 习近平.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1.

[3] 王怀强. 论脱贫攻坚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推进[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4):86-91.

[4] 新华网.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8-09-22)[2018-09-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22/c_1123470956.htm.

[5] 徐晓军, 张楠楠.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关系转换与实践路径[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19,37(6):101-108.

[6] 陈文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 11-14.

[7] 豆书龙, 叶敬忠.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 改革, 2019(1): 19-29.

[8] 张宜红, 万欣.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内在逻辑及政策选择[J]. 农业考古, 2020(1): 250-258.

[9] 朱启臻, 吴玉敏. 乡村价值: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行动范式[J]. 党政研究, 2020(5): 35-41.

[10] 郭亚坤, 杨琛华.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43(3): 55-58.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有效衔接脱贫攻坚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