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美关系的那些重大事件

2021-03-24 06:02梅兴无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朱镕基武器谈判

梅兴无

“用小球转动了大球”

1970年11月1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委托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中国传话,准备与中国对话。12月18日,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总统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然而,中美关系“破冰”需要一个契机,乒乓球就扮演了“破冰者”的角色。

1971年春,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4月4日,中国队员乘汽车前往比赛场馆,一个叫科恩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误打误撞上了中国队的车。他尴尬地朝一车中国人笑了笑,因为当时两国还处于敌对状态。

这时,中国队头号主力队员庄则栋打破了尴尬,对他说:“今天你来我们车上,我们都很高兴。我代表同行的中国运动员欢迎你。”并把一幅“黄山风景”锦缎赠送给科恩。第二天,庄则栋和科恩成了全球各大报纸头版的主角。毛泽东看到报道后,称赞庄则栋,不但球打得好,还会办外交。

名古屋的故事还在继续。美国队副领队哈里森专门来到中国队驻地,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要求:“你们邀请了加拿大球队在世乒赛后访问中国,能不能邀请我们美国球队访问中国啊?”

中国队火速报告国内。外交部、国家体委会商后,向中央上报《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周恩来圈阅“拟同意”后上报毛泽东。毛泽东审阅后也画了圈,可到4月6日晚,他又改变主意,同意邀请美国队访华。他说,中国共产党人到底是不是“青面獠牙”,可以请他们来看看,眼见为实嘛!

尼克松闻报又惊又喜,他立即批准美国乒乓球队接受访华邀请。

1971年4月10日,新中国迎来第一批来自美国的客人。周恩来说:“你们这次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大多数人民的赞成和支持。”这一消息轰动了全球。尼克松发表声明,宣布了向中国人发放“访美签证”等5项改善中美关系的举措。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访问。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翻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乒乓外交”成了打破中美僵局的一个突破口。毛泽东高度称赞“用小球转动了大球”!

“八一七公报”发表背后的博弈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依据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大肆出售武器。这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坚決反对美国这种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1980年是美国大选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在竞选中发表了许多有损中美关系的言论,甚至提出让台湾在美设立联络处。8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访华的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老布什时,要他向里根转达:如果里根先生最近发表的有关言论真的付诸实施的话,只能导致中美关系的倒退。

1981年6月,邓小平会见到访的美国国务卿黑格,在谈及美国售台武器时严正指出,我们的容忍是有限度的,严重干扰我国内政会使中美关系停滞甚至倒退。黑格表示,美国会十分谨慎地处理这个问题。但到9月,有消息称美将在年底或1982年初向台出售FX飞机(X表示尚未定型)。中国政府决定,借22国首脑于10月份在墨西哥坎昆讨论南北问题之机,直接向里根交涉售台武器问题。

坎昆会议期间,中方直接向里根和黑格交涉。中方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美国应明确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方面不超过卡特政府时期的水平;二是美国应明确承诺,在规定的同样期限内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将逐年减少,以至最终完全停止。美方表示:美国要继续执行谨慎、克制、有选择地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不能规定在某一期限内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不会超过卡特政府时期的水平。

1981年12月4日,中美副部长级谈判在北京举行。中方代表是副外长章文晋,美方代表是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1982年春,谈判陷入僵局。5月,邓小平在会见到访的老布什时强调,美国必须承诺,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直到完全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接着,双方又经过3个月的拉锯式谈判,最终达成协议。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

“八一七公报”是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公报,但其意义不限于售台武器问题。公报中,美国承诺“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这三个“无意”比“上海公报”“建交公报”中的承诺更为明确。

中美军事合作的“蜜月期”

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后,两国开始了军事交流合作。美国当时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苏联。时任总统里根说,一个强大的中国符合“美国利益”。

1980年1月,美国国防部部长布朗访华。美国前总统卡特致电布朗,同意向中国出售非致命性军事装备。布朗与中国军方商讨了军事合作事宜,把中国从敌对国名单中移除,将出口级别上升为P类,即“友好的非盟国”,中美军事技术合作的大门从此打开。

1980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耿飚、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刘华清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美,登上美国“突击者”号航母参观,他们感触很深,向美军方表达了双方开展军事技术合作的愿望。

同年9月,美国国防部分管工程与研究的副部长率领美国军事代表团访华,同意向中国转让先进雷达系统、通用直升机、电子侦察设备和带有高级作战程序的计算机系统。中国获得了许多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及生产技术,为此后自主研发第三代武器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3年,美方又将对中国出口等级上调至V类,即与欧洲盟友等同,同时取消对华出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禁令。1983年底,美国再次放宽了对中国出口武器的限制,将出口武器技术划分为红、黄、绿三类,只有可能会对美国产生威胁的先进进攻性武器才被划分到严格限制的红色区。

198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张爱萍访美,两国签订了军事技术合作协议,美国武器和技术人员纷纷进入中国。

从美国引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先进装备就是“黑鹰”直升机。“黑鹰”是一种多用途运输直升机,可用于战术运输及救援、侦察、指挥和反潜战。中国得到了24架民用型“黑鹰”直升机,单价高达600万美元,加上配附件和人员培训费用,共约1.5亿美元。美军同意中国对“黑鹰”进行本土改裝,满足中国军事安全需求。从此,中国拥有了能够在7000米高空飞行的直升机,1吨以上的载荷也使中国空军有能力在阿里高原边境执行空中巡逻任务。在汶川地震救援中,人们还看到了它的身影。

中国不仅进口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进行研究,还以此为基础加快建设国内的军工体系,对我国军工产业取得迅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长期以来,美国从未中断过对中国沿海的侦察飞行,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1年4月1日早晨,美军一架EP-3电子侦察机飞至海南外海进行抵近侦察,中国两架歼-8战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9时7分,美国的侦察机违反飞行规则,突然大角度转向,与中方一架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失踪。受损的美机未经中方允许,于9时33分降落在海南岛陵水机场。

撞机事件发生后,中方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强调事件的责任完全在美方,美方必须作出解释。中方按国际惯例,对美机上的24名机组人员进行了安置。4月2日,中国外交部进一步向美方表明中方严正立场,告诫美方要正视事实,承担责任,并向中方道歉。

4月2日和3日,小布什总统连续两次发表讲话,要求中方立即释放美机组人员。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就该事件发表谈话指出,美国应向中国人民道歉,并立即停止在中国沿海空域的侦察飞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经过中方多次坚决斗争,美方态度有所变化。4月4日,国务卿鲍威尔向媒体表示,对中国飞行员失踪表示“遗憾”,并致函钱其琛副总理,提出愿和中方一道努力,使这一事件成为过去。5日,小布什也对中国飞行员失踪和中国损失一架飞机表示“遗憾”,还强调“不应让这个事件影响(美中)关系的稳定”。

中国对美方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强烈要求美方承担责任,作出道歉。在中方频频施压下,美方很不情愿地开始让步。美国政府给中方的道歉信六易其稿,最后由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于4月11日代表美国政府正式向中方递交,唐家璇外长代表中国政府接受道歉。

中国政府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允许美国机组人员离境。但美机组人员回到美国后,美政府立即改变态度,拒绝承认美军侦察机是撞机事件肇事者,宣称美军将恢复侦察飞行。

经过多日搜救,中国飞行员王伟没有下落,无生还可能,海军党委批准王伟为革命烈士。

4月中旬开始,中美双方就如何处理美方军机问题进行了反复谈判。5月10日,美方提出派技术人员赴陵水机场,将飞机修复后,整机飞离海南。这样无理的要求遭到中方断然拒绝。

经过多次谈判,中美于5月29日就美军侦察机返还问题达成协议。7月3日,美军EP-3侦察机被“大卸八块”,由美租用俄罗斯一架远程重型运输机运送回国。

马拉松式的中国“入世”谈判

世界贸易组织被喻为“经济联合国”。获得世贸组织的成员资格,等于拿到了国际市场的多张通行证。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长期被排斥在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外,使国内企业和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受到了许多歧视性的不公正待遇。

中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从1986年开始,进行了长达15年艰难的“入世”谈判。当年世贸组织有130多个成员经济体,中国同30多个成员经济体进行了谈判,其他没有参与谈判的大多数经济体,则相信美国的谈判立场可以代表他们。因而中国最难“啃”的谈判对手就是美国。

15年中,中美谈判进行了25轮。中美最后一次谈判,是在1999年11月在北京进行的。11月10日,美方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率领美国代表团抵达北京,双方的谈判在最后几个“难题”上僵持不下。到11月14日,谈判几近破裂,美方代表声称预定了15日的机票返回美国。

中国代表团的态度是,不能示弱。晚上11点多,朱镕基总理打电话到经贸部,询问美国代表团的情况。于是,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通过电话联系美方负责工作级谈判的卡西迪。卡西迪意外地要求,15日凌晨双方各率一个小班子再谈一次。

11月15日凌晨4点,龙永图与卡西迪各带几个人开始了“工作会谈”。美国代表团提议,把这些年达成的协议逐一进行校对,严谨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龙永图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

15日上午,朱镕基直接给龙永图打电话问:“你谈判这么多年,你给我一个判断,美国到底愿不愿意签?”龙永图说:“根据我多年和美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是想签的。因为他们跟我们校对协议文本了。”朱总理果断地说:“好,我相信你的判断,一定要和美国人谈成。”并补充说,“这不是我朱镕基的意见,这是江总书记的意见,是中央常委们的意见。”

接着,朱镕基来到谈判第一线。谈判还剩下7个问题,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朱镕基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龙永图急了,不断给朱镕基递条子:“国务院没有授权。”朱镕基瞪了他一眼:“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当美方抛出第四个问题时,朱镕基说:“后面的几个问题你们也该做点让步了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5分钟后,美方同意了。这意味着中国“入世”的主要障碍消除了。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猜你喜欢
朱镕基武器谈判
俄乌第五轮谈判
哲理漫画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第十三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在北京举行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