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传译中信息流失及省略策略分析

2021-03-24 09:49张露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口译

张露

摘 要:交替传译作为一种口译活动,具有接收信息多,间隔时间短,翻译时间长的特点。而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在译员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口译过程中,信息流失并不一定是译员犯错的表现。本研究将通过分析2019年 “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现场译员翻译的内容,挑选出信息流失现象的例子,运用口译精力分配模式理论,探讨信息流失的原因,同时运用信息传播论的语言冗余性证明口译活动中“省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口译;信息流失;省略策略;精力负荷模式;语言冗余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19

随着口译员所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翻译水平的高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忠实”往往是判断一名译员翻译质量的基本标准,而这种“忠实”常被理解为译员应当忠实于原文,应当对原文内容不做任何删减和篡改,否则,就是与翻译的“忠实”原则相违背,这种仅从信息量传达的多少来评估译文质量好坏的方法是不够合理的。事实上,有时源语信息会出现一些重复,无逻辑等现象,使用适当的省略技巧能够起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所以,对口译的质量的评估标准建立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片面地认为信息量传递变少就是译员的失败是不妥的。

1 从口译质量评估标准看信息流失与省略策略

如果认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够完整无误的将源语信息转换成目的语,才说明该译员水平很高的話,一旦译员出现源语信息的省略则表明该译员水平偏低,这种仅凭译员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来判断译员的水平的高低过于片面化。想要正确全面评判译员水平的高低,还需根据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来进行比对。蔡小红、方凡泉两位教授曾在《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一文中将古今中外关于口译质量标准的评估标准进行了归纳,大概分为六大方面:(1)可信度,主要指信息的完整、准确与忠实;(2)可接受,主要指语言逻辑清楚,表达层次分明;(3)简明度,主要指目的语简洁明了;(4)多样性,主要指不同主题都能表达自如;(5)迅捷度,主要指译员能临场应变;(6)技术性,主要指译员职业素质和必须掌握的口译技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信息传达过程中,信息的完整与准确确实是口译质量标准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李长栓教授也曾表示要真正做到“达意”,关键还是在于“核心信息”而非“所有信息”的传达。可见,在源语转换到目的语的过程中,译员如果只是译出大部分次要信息,而遗漏的是核心信息,是无法做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的,从而源语与目的语的听众沟通目的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片面的认为信息的流失就是译员水平低的表现。另外,恰当地运用省略的技巧,对源语进行选择性简译从而使译文更加的流利通顺、简洁明了是符合口译标准的“简明度”和“迅捷度”的。

2 从语言冗余性理论看信息流失与省略策略

冗余信息(Redundancy)是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Shannon于1948年提出的传播与信息理论,根据传播与信息理论,冗余信息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唐建军在《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一文中表示冗余信息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或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由信息传播者加入的某个讯息。田艳也曾在《冗余信息与增译与省译》一文中提到,在任何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时,冗余信息是避免不了的。不难看出,在任何语境下的沟通中,冗余信息并不一定都是多余的内容,相反,正是这些冗余信息的存在,才使得沟通交流中的语言更加的丰富,使得交流更加顺畅。另外,传播与信息理论还提到语言的冗余性保障了交流的可靠性和流畅性。冗余信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一部分信息的流失不会对整个信息的传达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交替传译中,除发言人带稿演讲外,通常会出现答记者问等即席发言时,由于源语发言人对于提问并没有任何准备,发言人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就不会像书面语一样严谨,因此出现语言的重复或啰嗦现象是很常见的,这些语言的重复或啰嗦都可以看作是冗余信息。

所以对于译员来说,由于语言冗余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口译过程中如果碰到源语信息出现重复信息或者空洞信息时,译员可以采取省略的策略将这些不必要的信息进行省略,使目的语的表达更加简洁流畅。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正是语言中冗余性的存在,为译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进行信息的听辨和有效地信息的重组。总而言之,从语言冗余性来看,译员在处理源语信息时出现主动地信息流失,将次要信息进行过滤,不会对源语发言人和目的语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相反,还可能能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因此,译员采取一定的省略策略是有必要的。

3 从精力分配模式理论看信息流失

丹尼尔·吉尔一句交替传译的特点和认知模式提出 “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该口译模式是分析口译活动最常用的理论之一。根据吉尔的研究理论,交替传译第一阶段(Phase I)=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 taking)+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交替传译第二阶段(Phase II)=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根据这一模式,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精力分配不当,就会出现精力分配失衡,最终会导致口译过程的信息流失。由于语言冗余性的存在,会使得译员运用省略策略,从而主动地让信息流失。而从精力分配模式来看,也能证明译员采取主动的省略策略,使部分不重要的信息流失,其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平衡口译活动中的精力,最终实现有效地沟通。所以基于精力分配模式,我们看出主动进行信息流失,采用省略策略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在口译活动中,译员的精力分配至关重要,在有限的精力下圆满完成口译任务对于译员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省略策略,也就是在不违背交替传译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译员采取主动的信息流失,使精力分配更加平均,减轻工作负担,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从精力分配模式来看,每一个环节的每一项任务都可能给译员带来障碍,并消耗其大量的精力,所以省略策略在各个环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听力与分析环节,译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听发言人的信息外,还需要分析所听到的信息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信息需要省略,从而减轻大脑负担,目的其实是为了第二阶段最后一个环节传达做准备;在短时记忆环节,译员需要将部分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同时还要进行下一阶段的任务,因此译员是不可能将所有信息都储存在记忆里,否则会造成精力负荷过重。所以,在这种有限的精力之下,不储存部分信息,目的也是减轻记忆负担;在传达环节,这一环节是整个口译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需要投入精力较多的一个环节,若花费精力过多,就会影响前面各个环节的精力分配,从而导致译员对新接收到的信息理解不够,短时记忆信息遗漏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每个环节的精力分配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译员有时候就需要节省在传达环节投入的精力。通过以上分析,译员从口译第一阶段一个环节开始就要积极地合理地分配精力,采用一定的省略策略,分辨哪些信息是无关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信息?从而能够在不影响翻译质量的前提下,又保障了精力的合理分配。

4 信息流失实例分析

例1: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

分析:这句話中“一竿子插到底”与后半句的“直达”其实是一个意思,并且汉语中的一个俗语,所以译员在处理时,省略前半句,只需翻译了后半句话,完全不影响源语信息的传达。

例2: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

分析:这句话中“刀刃向内”和“壮士断腕”属于四字词,处理时会分散译员的精力,所以译员在处理时采用意译的方式,即翻译出两个四字词的内涵,从而节省精力进行后面任务的处理。

例3:在这个过程中曲折不断、风云变幻

分析:这句话中“曲折不断”和“风云变幻”都表示事物复杂,局势动荡,译员在处理时可采用省略的方式,只用英语中表示曲折的词来代替这两个词,意思表达清晰明了。

例4: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

分析:该句中“不搞三六九等”和“平等”是一种意思上的重复,译员在处理时可将“不搞三六九等”省略不翻,这样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同样简明扼要。

例5:宽进就要严管。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这是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分析:这句话中“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是对前面公平公正的进一步强调,译员为节省精力,使用省略策略,保证信息的传达简洁明了。

例6:搞所谓“大水漫灌”,一时可能有效,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

分析:该句中“大水漫灌”和“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些表达都是对前文进一步说明,译员在处理过程中,在保证源语信息传达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常常省略该类俗语的表达,从而缩短了翻译时间,为后面的任务也保存精力。

例7: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又达834万,比去年还多,创历史新高。

分析:可以从该句话中了解到,因为今年的数据是“创新高”,所以一定是“比去年还多”,译员在处理时,就可以省略该句的翻译,完全不影响源语信息的传达。

例8:这可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

分析:该句话中“十分重要的”和“关键性的”都是强调很重要,属于典型的重复,所以译员在翻译的时候只需翻译表示“重要”的意思,这种省略使得源语表达更加简单,更加清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口译这项复杂并且受到时间限制的双语转换活动,译员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信息的流失并不一定是译员出现的错误。首先口译这项活动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信息流失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无论译员的水平有多高或者译员的准备有多充分,都会一定程度上出现信息的流失。根据语言冗余性理论和精力分配理论分析得出,译员在遇到错误,或重复等信息时,采取一定的省略,目的是将重心放在源语的核心信息以及目的语表达的流畅性上。

5 结论

总而言之,在口译中译员采取一定的省略策略是有合理且有必要的。信息省略并不是一味地省略听不懂的信息,而是为了保证源语信息能够更加流畅准确的转换成目的语的基础上,对目的语进行合理的处理。所以,译员采取的必要省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目的语更通顺流畅,重点信息更突出。

参考文献

[1]Gile,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蔡小红,方凡泉.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3]李长栓.汉英语序的相似之处及同传技巧[J].中国翻译,1997.

[4]唐建军.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5]田艳.冗余信息与增译与省译[J].中国翻译,2001.

猜你喜欢
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基于O2O的口译深度翻转学习行动研究
一种译学理论创新:口译的译后模因论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忠”与“不忠”——从政协十二届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言人吕新华的“任性”谈起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对外训课堂军事俄语口译的几点思考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