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墙风貌的南京主城花卉主题布局研究

2021-03-24 10:05唐潇陈婕李晓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明城墙

唐潇 陈婕 李晓军

摘 要:《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明确提出南京的绿化目标为“国内知名的花繁四季,‘山、水、城、林、文相交融的美丽古都”。自此,城市发展目标正式将城市花卉体系发展纳入轨道。文章在此背景下展开,通过对城墙辐射范围内的花卉资源现状、花卉景观特质、花卉布局特征进行系统调研梳理与思考,提出基于明城墙风貌的“一环、五片、六街区”的南京主城区主题花卉布局结构,致力于构建南京作为世界级人文花都城市的赏花蓝图。

关键词:花卉主题;布局结构;明城墙

江南园林甲天下,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首,城市各类绿化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宋代王安石曾以一句“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描绘皇城南京的树木浓郁,山环水绕。南京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逐步促成了“南京园林”的形成,并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天然基础。2017年,政府制定《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以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将南京打造为“山、水、城、林、文”相交融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8年,《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明确提出新时期南京的绿化目标为“建设国内知名的花繁四季,‘山、水、城、林、文相交融的美丽古都”。自此,南京城市发展目标正式将城市花卉体系发展纳入轨道。

本项目即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对南京主城区范围内的花卉资源现状、花卉展示形象、花卉布局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发现优势与不足,从城市特色、主导品种、赏花意境、发展规模、赏花品牌多角度思索如何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花都城市,旨在使主城主题花卉布局更加科学与可持续,真正实现“繁花四季,粉黛金陵”。

一、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按目前行政区划,南京主城包含六个辖区: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其中城墙围合范围内涵盖了玄武、鼓楼、秦淮三区的全部区域,即是通俗意义上的南京主城区。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为明城墙围合范围内的老城区及其沿线周边的辐射范围。研究对象界定为城墙沿线公园、主城特色片区、主城特色街巷三大有机系统。

南京主城区的明城墙全长35.3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其沿线公园及景区高达30个,几乎涵盖了南京城区内所有重要公共绿地,著名的玄武湖公园、古林公园、清凉山公园、莫愁湖公园、白马公园、九华山公园均在其中。

主城特色片区及特色街巷指已有既定花卉景观特质的城市重要区域和其他亟须用花卉景观提升的重点区域。本文界定的主城特色片区共五处:梅花山片区、颐和路片区、明故宫片区、老城南片区、雨花台片区。特色街巷共六处:老门东历史街区、熙南里文化街区、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新街口商业街区、1912商业街区、长江路民国历史文化街区。

二、南京主城花卉布局现状

(一)主城现状花卉资源条件

南京作为四大园林城市之首,拥有合理的绿地布局结构和丰富的园林花卉品种,具备花卉主题特色的空间条件和花卉资源条件。南京常见的观花植物按花色大致可分为红色系22种、黄色系14种、白色系19种、蓝色系1种、紫色系12种和多色系16种。

(二)花卉布局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得出具体花卉分布。首先可以看出,梅花、樱花、海棠三品种在南京最受青睐,但是花卉主题布局存在的核心问题也较为明显,不能从全局层面统筹花卉主题分布,品种与季相均单一集中,导致无法形成四季花开的格局,花卉资源的配置也未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有效关联。

三、基于明城墙历史风貌的花卉布局策略

(一)设计策略——繁花四季的实现

花卉品种主辅结合,构建可欣赏的四季。在对主辅品种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四点原则:花冠或花序较大或数量较多;花型美丽或花色鲜艳;花期长;以花木为主,补充蓝紫色花系。在考虑现有花卉资源基底,并对四季花卉最佳观赏期详细分析后,最终选取适合南京主城区的主题花卉品种十一种,分别是梅花、樱花、桃花、海棠、杏花、紫荆、月季、牡丹、紫薇、木兰科、绣球。在辅助品种的选择上,着重考虑花乔可以补充他季景观,反映季相变化,所以将主要搭配品种定为桂花,力争实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金陵胜景。

(二)设计策略——特色赏花品牌的打造

通过“环、片、线”联动布局,三大路径实现南京特色赏花品牌的塑造。

1.環:规模取胜,启动明城墙公园环。

以樱花、紫荆、梅花、桃花、杏花、海棠为六大主打品种,打造六个主题鲜明、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主题公园群。最终形成一条媲美“波士顿翡翠项链”、具有世界级城市特色的花卉主题公园环。

樱花段(神策门至解放门):玄武湖—鸡鸣寺—北极阁公园—和平公园—神策门公园。

紫荆段(解放门至太平门):情侣园—九华山公园。

梅花段(太平门至中山门):白马公园—前湖公园—中山植物园南园—琵琶湖公园。

桃花段(中山门至东水关、华严岗门至神策门):小桃园—绣球公园—八字山公园—阅江楼景区—月牙湖公园—光华门遗址公园。

杏花段(东水关至集庆门):东干长巷公园—中华门城堡—武定门公园—水关遗址公园—白鹭洲公园。

海棠段(集庆门至定淮门):莫愁湖公园—南湖公园—汉中门广场—乌龙潭公园—清凉山公园—国防园—石头城—古林公园。

通过花卉品种规划实现樱落玄武、紫气东来、梅俏钟山、桃源狮山、杏花秦淮、海棠石城的主题立意。

2.片:多元氛围,丰富五个特色主题花卉片区。

主城范围内现有以梅花为特色的梅花山片区和以蔷薇为特色的颐和路片区,通过本次规划布局,建议新增三处主题片区:以牡丹为特色的明故宫片区、以石榴为特色的老城南片区、以木兰科为特色的雨花台片区。最终形成梅毓钟山、民国风情、故宫芳华、榴恋老城、兰熏雨花意境的五大主题片区。

3.线:凸显精髓,焕彩六个特色街巷。

通过分析建筑形式、文创内容与特色业态,将六大特色街巷分为三个类别。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熙南里文化街区、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为明清传统建筑风貌历史文化街区,花卉形态建议采用带街区传统元素的容器花卉与藤本植物,体现古风古韵。

新街口商业区属前沿都市风貌现代商业街区,花卉形态建议采用简洁时尚的容器花卉与时令特色花卉,体现绚烂活力。

1912商业街区与长江路民国历史文化街区属民国建筑风貌艺术文化街区,花卉形态建议采用质朴的容器花卉、时令特色花卉与藤本植物,体现端庄雅致。

(三)设计策略——六字手法对全城花都氛围的渲染

采用“花园、花路、花墙”六字手法全城渲染花都氛围。全城范围内都贯穿六字准则进行营造。

三大策略支撑下,实现“一环、五片、六街区”的南京主城花卉布局结构。

四、策略指导下的具体设计亮点

(一)明城墙公园环花卉主题设计

以紫荆主题段(解放门至太平门)为例。首先确定该段的重点区域为情侣园滨湖线和花卉园片区—龙蟠路—九华山城墙沿线,为契合紫气东来特色主题,主题植物选用加拿大紫荆、丁香、紫叶李、紫薇。其中情侣园至百花园段,选用加拿大紫荆、丁香、紫薇;九华山段选用紫叶李、郁李。其他搭配植物有紫藤、郁李、木槿、郁金香、二月兰、柳叶马鞭草、桃花、鸢尾、红花酢浆草。

(二)特色片区花卉主题设计

以明故宫片区为例。该片区主要公园包含明故宫遗址公园、午朝门公园、东华门遗址广场、西华门遗址广场、南京博物院、原国民政府旧址等。核心打造春夏两季,主题植物选用牡丹与芍药,搭配植物为绣球,区域内道路重点展示牡丹、草本绣球、粉团荚蒾;沿路围墙采用凌霄与蔷薇。

五、构建世界级人文花都城市的赏花蓝图

通过系统科学的花卉布局规划最终得出依托于明城墙格局、由十二种主力花卉构成的主城赏花蓝图,理论角度实现花繁四季的格局。

以春季为例。1-3月,以玉兰、海棠为主,观花点在雨花台风景区、情侣园、玄武湖公园、中山植物园、白鹭洲公园、莫愁湖公园、清凉山公园;3月,以樱花、桃花、二月兰为主,赏花点在小桃园、八字山公园、阅江楼景区、月牙湖公园、光华门遗址公园、白马公园;4月以牡丹、芍药、紫荆为主,赏花点在古林公园、明故宫遗址公园、午朝门公园、情侣园、中山植物园、明故宫片区;4-5月,以郁金香、紫薇、蔷薇为主,赏花点在颐和路街区、熙南里、中山植物园、情侣园、玄武湖公园、老门东;5-6月,以木香为主,赏花点在瞻园、玄武湖、北极阁、中山植物园、梅园新村、总统府、古林公园。

以秋冬为例。9-11月赏菊,赏花点在玄武湖公园、莫愁湖公园、雨花台风景区、中山植物园;8-10月赏木芙蓉,赏花点在月牙湖公园、明御河公园;9-10月赏桂花,賞花点在玄武湖公园、钟山景区、古林公园、雨花台风景区、阅江楼景区、月牙湖公园、清凉山公园;1-2月赏腊梅与梅花,赏花点在梅花山、明孝陵景区、中山植物园南园、前湖公园、琵琶湖公园、下马坊公园、博爱园、白马公园、瞻园、雨花台风景区梅岗、古林公园、莫愁湖公园。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公众意见征询[EB/OL].[2020-12-22].http://www.nanjing.gov.cn/hdjl/zjdc/yjzj/201812/t20181225_1347617.html.

[2]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2019-2035年)[EB/OL].[2020-12-22].http://ylj.nanjing.gov.cn/njslhylj/201911/t20191118_1710417.html.

作者单位:

江苏大千设计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明城墙
明城墙保护问题研究
南京明城墙的功能演变及其现代功能的有效发挥
文化走读元旦专场——走近明城墙圆满举行
浅析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保护
明城墙遗址公园梅花栽培管理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
明城墙畔城市隧道改建保护型拆除技术研究与应用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