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策略探究

2021-03-24 12:00李胜斌
考试周刊 2021年14期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重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把握答题的技巧,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关注方法;注重积累;终生学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一路走来,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是,不管多么艰辛,无论怎样困难,我都无怨无悔。送走一届届毕业生,又迎来一届届新生,周而复始,几个轮回之后,如今,我已增添了不少白发,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做值得吗?”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非常值!”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不断努力拼搏中,生命之花才会更加绚丽多彩。每当面对新的一届学生稚嫩的面孔时,我心潮澎湃。总是思考着:三年后,他们参加中考时会有怎样的成就?他们应该有怎样的成就?我思考着、探索者、追寻着、观察着,寻找着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点滴变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引导着、鼓励着。渐渐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自然而然,学生的語文成绩也就提高了。我所带的每一届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全乡质检、全县统考中,在平行班里都是最好的。当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时,我也欣慰地笑了,我认为这是对我付出的最好回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设计导语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力争一开课就吸引学生,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我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想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中记录了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导入语中“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在对学生的鼓励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古代文献中记录了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简洁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比如,我在教学《咏雪》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下雪了,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堆雪人?打雪仗?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的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个导入语中,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回忆自己在下雪天做些什么,学生的思维随之活跃了起来。接着切入学习内容:古代文人的家庭在雪天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其学习兴趣自然浓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二十多年以来,我坚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语,其效果不可估量。另外,教师在批阅作文时,要灵活机智,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对学生及时恰当地进行鼓励。例如,有一位学生在写春天的美景时意识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美妙动人的。我在批阅时写了这样的评语:“你的观察很细致,你描绘春景的句子优美动人。你写得很恰当:的确,一年之计在于春。你正处在人生之春,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关键,你应该好好把握,勤奋刻苦,努力求知,争取在三年后的中考中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加油,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评语将学生的写作和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了起来,而且在肯定和鼓励中明确了学生奋斗的目标,学生学习的动力会大大增强。

我们十分熟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利用上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朗诵“初中必背古诗文”。从学生七年级一开学一直坚持到他们九年级毕业,每节课前都从未间断过。三年下来,学生对初中必背古诗文能熟练背诵默写,在中考“古诗文默写”这一题中,每个学生都能拿高分。同时,也为学生在中考中做好“诗歌鉴赏”题和“文言文阅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课前朗诵还有众多好处,能提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反复诵读中,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文的含义,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知道,检测反馈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提问检测。提问的方式是叫八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合上书,在练习本上写。提问的内容为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还有与上一节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重点问题。从这些内容中抽查三至五个,并当堂订正。黑板上写的同学相邻两个相互交换批阅并改正,在练习本上写的同学同桌两个交换互阅。每节课坚持这样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而且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节课叫在黑板上写的八位同学随机叫,每一位同学都有叫到的可能,这样能促使所有同学认真复习。教师能根据提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学习,达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很重要。从七年级一开始一直到九年级,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花半小时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内容首先选择初中每一册语文课本附录中推荐的名著阅读篇目,并在阅读方法上做适当指导,要求学生采用精读、跳读、浏览等多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要熟知相关的故事情节,可以做好摘录笔记,可以写读书心得。其次,让学生阅读初中生必读的其他文学名著。再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的书籍来阅读。比如天文、地理、科幻等方面的书籍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的选择阅读。另外,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一个假期阅读两本名著,并写好读书笔记,在开学上交。在老师的督促下,每一位学生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写作素材,通过做读书笔记,是在不断地练笔。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了。另外,也为学生参加中考做了一定的准备。学生有了名著阅读的相关知识储备,就能较好地完成中考试题中的“名著阅读”这一部分题。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准备一桶水。这些都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法、备学法、备学情、备教学重难点、备中考考点等。比如,我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时,根据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的中考考点,设计了以下古诗文默写题:1. 《观沧海》中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象的景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 《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在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根据中考考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地勸勉和宽慰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宽慰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组中的两个问题虽然问法有细微的差别,但回答的诗句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问题练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再比如,我在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根据中考考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次北固山下》中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心系中考,巧妙融入与中考考点联系紧密的训练题,定会事半功倍。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恰当地渗透语文学法的指导。比如,我在教学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我们学习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二)检查预习效果: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第一题,请同学们写出《不求甚解》的作者,他的笔名,他的作品。第二题,听写词语:不求甚解、狂妄自大,甚和妄两个字分别注音。(检查的同时叫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然后订正。通过检查教师不但掌握了学生预习的情况,而且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使他们把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在合作探究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1. 《不求甚解》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找中心论点是近几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中必考的题目,这一问题的设计落实了中考考点的训练。2. 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之后,从而明确:运用了举例论证。作用是: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为例,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高明的。3. 第八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学生探讨之后,指出这一段引用了陆象山的话,应该是道理论证。教师肯定之后,接着追问:引用陆象山的话是什么论据?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明确是道理论据。最后归纳总结:第八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用是: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巩固己方观点,使论证更严密。寻找某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写出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作用,也是近几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中常考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中考考点设计相关的问题加以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自己主动探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融入中考考点的训练题,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做题方法的训练。使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作者简介:李胜斌,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