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美关系研究

2021-03-24 15:42陈建华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未来中美关系

陈建华

摘   要: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未来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美国技术输出的弱化与中国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的性质与发展趋势。美国想定战略主导着未来中美关系的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既取决于中国包容性地重建中美关系的能力,也取决于美国人民对美国社会发展失衡的正确认识,及其能够对美国政局努力纠正发展失衡所施加的足够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美国人民需要重新思考认识美国现有的霸权思维对中美关系以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及时消除霸权思维,调整对外关系。美国人民正在经历着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与无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的双重考验。美国人民的选择将成为决定美国能否顺利度过“双重危机”的关键因素,否则未来中美关系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并因美国塑造的冷战思维使全球陷入动荡状态。

关键词: 未来; 中美关系; 主要矛盾; 美国人民

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1.006

Abstract: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ings determine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uture lies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eakening of American technology output and the upgrading of Chinese industry, which determines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U.S.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The U.S. strategy dominates the structure of China-U.S.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and is also the main aspect of the conflict. The failure of the U.S. strategy depends not only on Chinas ability to rebuild Sino-US  but American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mbalanced social development . The American people need to rethink and recogn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existing hegemonic think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China US relations and glob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liminate the hegemonic thinking in time, and adjust foreig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American people are expiring double tests of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and inevitable trials of economic crisis. The choic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will be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can successfully survive the “double crisis”. Otherwise, there will be great uncertainty in the future of China-U.S. relations, and the world will be in a turbulent state because of the Cold War mentality shaped by the United States.

Key words: future; China-US relations; major contradiction; American people

一、前言

當前,中美关系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政策的多变性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美中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国际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安全的决定性力量,未来中美关系向何处发展必然受到全球关注。美国期望的按照美国意愿塑造的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并未如愿以偿。美国政府期望通过与中国经济接触,努力推动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美国所谓“自由民主”体制。这种“自由民主”体制最能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不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政府眼中的根本利益是确保不出现有实力有能力与之对抗、与其有不一致意识形态体制,通过军事、科技与金融等想定战略划定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分工,通过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来确保美国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的实现。美国想定战略实施的目的是将中国锁定在低速经济增长区域,逐渐拉大美国与中国综合发展的差距,使中国服从服务于美国利益的需要。

美国政府报告和许多高级研究人员毫不掩饰地宣称,“美国人习惯了世界就该是这样的组织,美国人不考虑概念化的,不从讲动机、讲思维方式方面考虑问题”(基辛格,2020),而是通过实用主义的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这也就造成了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与塑造国际秩序时不会顾及他国的想法,而是站在美国的立场,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我认为就应该这样”,并以此构建了一整套与实用主义相符的语义结构。这套语义结构是站在美国所谓的“仁义道德”制高点上,对世界其他国家开展舆论宣传。在这种舆论宣传的掩护欺骗下,美国用军事威慑达成所谓的地缘政治战略,并实现对符合美国利益按照地缘政治进行切割,划分出势力范围、准势力范围和敌对范围。美国政府和学者精心打造了美国所谓的人权、自由与民主等观念的语义结构,再配合想定战略的实施,在无危机时容易蒙蔽他国人民。他国人民忌惮于美国的综合实力,其政府和学者难以形成与之相对的语义结构进行有效驳斥。这也造成了即使是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在国际话语权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并在欧美主导的舆论战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中国政府与学术界认识中美关系的变化源于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政策多变性引发的一系列不确定性而发生剧烈改变。以美国发起的针对中国贸易战为例,中国政府与学术界最初的反应是努力改变贸易失衡的现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国际采购力度,促进国际贸易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如与美国达成约2500亿美元巨额贸易采购合同,购买1.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支持美元全球流动性的地位等。随着中美13轮经贸协商会谈,美国逐渐暴露出发动贸易战的真实动机,那就是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不符合美国利益需要。任何一次中美经贸协定的达成都是暂时性的,在美国霸权面前随时可以终止已达成的协定,并加入更加严苛的附加条件,直至达成美国认为的中国应该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国政府也改变了以往为了照顾中美关系大局,在非核心利益做出让步的政策举措,逐步转向以斗争求合作的中美关系新局面。中国学术界也逐渐丢掉了未来中美關系预期向好的学术预判,转而探寻如何建立“以我为主”的平等合作的未来中美关系新格局的学术理论。然而,以往的中国学术界更多的是基于西方树立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论述,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中美关系大局进行的建设性理论探讨。中国的许多学者,特别是在美国留过学的学者,还对美国推动建立的中美关系存在公平合理的幻想。这就造成了在学术性上批判揭露美国的非公平非合作性的真实动因理论性不够,不能有效地为当前中美关系发展演变提供理论支撑,也难以把握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中美关系在结构上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实质是缘于美国利益需要原则发生了本质变化。美国利益需要原则造成中美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国内的高消费生活导致的美国制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系统性失灵,使美国经济陷入爆发经济危机的边缘。新型冠状病毒在美国的大爆发加速了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两种危机”的爆发会更加剧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未来中美关系发展趋势是什么?中美关系结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怎样构建稳定的中美关系结构?这些作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需要从美国军事、科技与金融想定战略为出发点,分析其制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发展逻辑脉络,以此阐述未来中美关系发展趋势。

二、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性回顾

美国想定战略对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并主动推动中美结构性变化。中国自发与自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会影响美国想定战略的实施,并被动影响中美关系结构性变化。中美关系结构性变化既是观念差异导致,也是中国进步性发展内在推动所导致的。

(一)美国想定战略对中美关系结构的影响

美国依据军事、科技、金融等想定战略想定美国国际关系战略的优先级别,并设定对抗型、霸凌型、竞争型、恩惠型、合作型等五种战略,以此确立对外经济战略的经济渗透、经济接触、经济控制、经济竞争、经济脱钩与经济遏制等六种形态。美国在想定战略的支撑下,通过设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规则,确立了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然而,美国设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存在很强的掠夺性,具有先天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国设想的把世界其他国家设定在低速经济增长区域,只限于发展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世界其他国家自发主动地寻求产业升级,打破了美国利润回流模式,抑制了美国高消费冲动。这是美国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矛盾,支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化。

1. 中美关系三个历史阶段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时算起中美关系的话,中美关系共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72年,美国针对中国进行军事对抗、军事霸凌想定战略,造成了中美在经济上长期处于脱钩状态,并对中国实施了长达约30年的经济、科技封锁。1950年7月,美国操纵巴黎统筹委员会将中国列入管制范围,实施与苏联、东欧国家同等的全面禁运货物清单。1951年5月,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非法通过了对中国、朝鲜实行“禁运”的提案;美国还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全面封锁中国。中国为了抵御美国军事威胁,确立了国防工业带动国家工业整体发展的工业化路径,坚持独立自主地聚焦国防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国家尖端科技从零到专业门类齐全的历史性跨越,为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美关系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个阶段,1978-2017年,中美恢复建立外交关系,深化了中美全面关系的发展。美国降低了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部署,转向以科技战略与金融战略塑造中美经贸关系,中美经济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接触,中美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最重要的“压舱石”。虽然中美之间在1979年1月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至1987年九年多的时间,中美两国政府共签署了27个分领域的科技合作协议、协定书或谅解备忘录(李明德,1997),但是美国严格执行1949年制定的《出口管制法》《国际武器贸易条例》《出口管理条例》等方案,不断补充完善技术封锁限制法案,提升限制级别。2011年6月美国商务部实施《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2013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2013财年综合继续拨款法案》,禁止美国政府采购中国通信技术设备。美国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对中国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凡是涉及敏感技术的美国一律禁止向中国出口,如与通信领域相关的芯片技术、与核能相关的核反应堆技术、与网络相关的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等。美国通过国家安全审查委员会审查中国对美国投资项目,只要安全委员会认定的涉及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投资项目,都会遭到严格审查并提请终止。美国出口管制不仅仅是最初的涉及国防领域的科学技术,而且更多地趋向于限制民用高技术向中国出口。美国从国防技术向民用技术封锁延伸的转变,出台的各类政策限制向中国技术出口,限制中国在美国投资高技术项目,说明一是美国从来就没有真心实意地要与中国建立经济、科技合作的平等关系,而是按照美国设定的技术转移类型达到控制中国商品市场的目的,实现资本价值增值,限制中国的发展。二是美国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封锁有关国防科学技术,反映了美国针对中国科技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一些无关痛痒的科技合作,扰乱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进程,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通过与中国科技合作的影响成功地阻击了“运十”大飞机项目的开展,迟滞了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核能技术等尖端科技发展的进程。三是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不仅对中国实施严密封锁,同时还带动联盟国家成立科技封锁联盟,向同盟国实施惩罚性威胁,严重干扰了中国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的步伐。苏联解体前,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对其的军事威慑,通过与中国科技、经济等一系列的协定,既增加了美国金融资本价值增值需要,也成功转移分散了苏联针对美国军事威慑的压力与风险。中国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成功实现了国家工业的现代化转型,从注重国防工业向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转型。中国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绝不是一些学者提出的引进外国技术(FDI)推动作用的结果,而是国防工业积累的科技创新成果成功地向民用工业转型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最缺乏的不是科技创新,而是缺乏建立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国际市场的开拓渠道。美国针对中国科技战略有强烈选择性,尖端科技是决然不会向中国出口转移的。第三个阶段,2018年至今,美国发动了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并引发科技脱钩、经济脱钩的猜想。美国限制中国科技人员赴美交流,指控了多起在美华人科技工作者与中国有关的涉密案,禁止了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学习敏感科技工程类专业的留学申请。美国提升了亚太军事行动部署,近三年以来,美军侵入我国领海领空的事件逐年增多,并且美国政府和国防部高级别人员越来越不掩饰其军事行动的目的性,公开宣称军事行动就是针对中国开展的。中美之间就经贸问题进行了13轮谈判,每一次重新谈判,美国都会加入更加严苛的条件,有些条件严重触犯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如要求中国放弃产业升级,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派遣代表入驻中国高科技企业,监督企业运行等。中国政府都予以坚决否决。然而,就在中美达成经贸协定后,美国政府和学术界发出美国没能按照预想利用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塑造成符合美国利益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成长为在军事、科技、金融等核心领域具有较强综合国力的国家。前期中美关系究竟为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本质的核心动力是什么,美国的失落和中国的进步需要探究更多原因。

美国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掠夺与反掠夺的矛盾,掠夺是美国想定战略主导的结果,反掠夺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升级从自发到自省的过程,更多是属于被动形态。

2. 美国与德国、日本的贸易战纷争的启示

美国与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度过了一段稳定的关系,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德国重建,使德国作为抗衡苏联的桥头堡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在日本建立军事产品生产体系,满足美国入侵朝鲜和越南的战争物资需要。美国为了建立起与苏联冷战的联盟体系,初级军工产品向德国和日本转移,为这两个国家提供了急需的资本和技术,间接地帮助了德国和日本战后生产体系的重建。德国和日本自身拥有非常好的工业生产体系,特别是保留下了大量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立起的军工生产体系。作为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美国的严格限制,在吸收了美国输出的技术标准后,将大量的军事工业技术转移到民用工业上来,促使德国和日本迅速成为商品生产大国,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和日本的产业技术升级超越了美国输出的技术标准,使得美国在国际商品贸易中失去了对德国和日本的产业技术控制,造成美国出现了大量的贸易赤字和商业负债。德国和日本的产业升级给美国的美元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美国虽然拥有美元货币发行权,但也成为了最大的美元债务国。美国为了平衡德国、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在1971年8月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放弃了美元的金本位地位,直接导致亲手建立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通过持续向日本施压,在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在1987年签订了《卢浮宫协议》,逼迫日元升值,美元对日元从最初的1:360贬值为1:130。然而,在巨大的商品流通中,美国通过德国马克与日元的升值并沒有缓解与德国和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美国与日本从初级产品技术标准之争上升为高技术领域产业技术之争。美国对日本发起了有关半导体产业的“301调查”,对日本芯片厂商实施倾销调查要求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全面废除半导体关税,还要求日本公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的千余项专利。此外,还利用IBM商业间谍案、东芝事件对日本高技术公司实行“敲打”,直至日本最终在高技术领域丧失技术优势(伊馨,蔡秀玲)。在日本丧失高技术领域产品的竞争优势后,美国要求日本金融开放催生了过热的日本经济,大量外部金融资本和本国过剩资本集聚于股市和楼市,形成较大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促使日本形成了较大的“泡沫经济”。日本政府为了避免“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在1990年主动加息5次,导致日本资产价格破裂,使日本陷入了较长时间经济紧缩衰退状态。

美国与日本、德国的贸易之争表面上是贸易失衡导致的美国出现经常性贸易逆差,实质上是日本、德国拥有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向民用工业实行技术转移,成功实现了对美国输出技术的本土化升级,并获得了产业链的自主控制权。美国针对日本开展的贸易战表明:一是美国认识到逼迫生产国货币升值并不能改变美国贸易逆差的窘境,即使是彻底改变美元建立的流通体系也不能扭转贸易逆差和美国成为债务国的尴尬境地。二是美国向日本施压签订了两次贸易协定也不能改变美国贸易逆差的形势,转而向日本施压逼迫日本自动放弃高技术领域产品生产,放弃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升级。三是美国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日本国内资本没有可能向更高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大量的输入金融资本和国内资本流向房地产和股市,使得日本资产价格产生大量的泡沫。美国金融资本在日本资产泡沫破裂时获取了高额利润,完成了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阻击,迫使日本经济进入长时期的衰退期。

(二)中国产业升级对美国想定战略的影响

美国想定战略是融合了军事、科技与金融的想定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稳定的能持续使美元作为金融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功能体系,用少量的技术输出换取生产国的大量商品。军事想定战略推动地域热点政治,使得全世界各个地区无安全稳定的地缘政治,难以形成安全稳定的国际贸易结构。美国想定战略天真地认为,只要把商品生产国家锁定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区间,美国想定的通过技术输出控制生产国的产业链,通过美元流通和全球销售网络控制商品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想定战略就会完美地实现。然而,美国想定战略天然地存在巨大缺陷,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国的产业会自发地和自主地进行升级。因为美国输出的产业技术与生产国产业的分离性,生产国自主技术创新会占据技术优势,超越美国输出的技术标准,形成具有自控能力的产业链体系。这时生产国的产业链体系就会自动扬弃美国的技术标准,使得美国通过输出技术控制生产国的产业链的想定战略计划落空。生产国如果在生产技术上不受控于美国的技术标准,就会主动寻求国际贸易的市场机会,打破美国构建的全球商品销售网络,自主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商品贸易。一旦生产国建立了具有自主性的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美元流通就会趋向于生产国集中,使得生产国能快速积累美元的贸易顺差。不论美国将美元设定与任何大宗形式的资源挂钩(如石油),只要这种资源不是产业体系中的商品,只是商品的原材料,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商品价值之谜的剖析方法,商品价值的总和总是远远大于自然资源的总价值。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西方经济学一直贩卖充分竞争的市场商品的价值增殖为零,所产生的利润为零,商品生产只能弥补生产资料所有人的机会成本,也就解释了一系列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市场经济活动存在巨大的分歧之谜了。

中国产业升级会给美国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带来同样的问题,但美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失灵是美国高消费欲望造成的。中国的产业升级与日本产业升级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当中国完成代表尖端科技的“两弹一星”工程,标志着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全产业链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决定了国防科技向民用工业转移是引导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定海神针”,而绝不是FDI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决定了中国在国际贸易的商品市场上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在更多商品贸易环节上实现完全独立于美国的技术输出控制。其次,美国无任何理由也无任何权力提出监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运行。无论中美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实施的军民融合战略会推动产业升级,是符合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利益的,而不是需要符合美国的利益。第三,美国无论要求中国怎样开放市场经济体系,达成怎样的经济协议,但终究不能阻止中国产业升级前进的步伐,也就从根本上限制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能力,最终会走向寻求与中国开展正常合作关系的道路上来。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美国技术输出的弱化与中国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的性质与发展趋势。

(三)中美关系结构与观念差异

美国有对按照美国的观念塑造中美关系强烈的意愿,当前的中美关系结构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塑造的结果,虽然不是美国想见到的结果。中美关系结构需要从美国推行的军事、科技与金融等三种战略想定寻求针对性地实施“五种战略”的实体支撑,控制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引致的“六种经济形态”的关系结构,最终实现美国金融资本的价值增殖,并结合中国产业升级来定位美国定位的中美关系结构及其变动。

中美贸易战与美日贸易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极大的不同。相似之处,美国仍然沿用针对日本贸易战的战略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从贸易战作为施压的焦点,逐步向科技领域、金融领域渗透。美国向中国提出的要求也与日本类似,那就是限制产业升级,限制高技术领域产品开发。不同之处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全产业链的完整性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美国针对中国在想定战略呈现出的主要矛盾在现实基础表现的是经济贸易的斗争,实则反映出的是美国与中国两种观念存在巨大分歧。美国高消费与超前消费宣扬的经济理论与实用主义注定美国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国家,深深地印刻在美国所展现的文化价值观念中。中国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和包容注重集体利益的观念,注定中国政治基础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坚定地聚焦经济建设,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目的是通过地区经贸往来实现地区安全稳定的经济环境,使更多人民享有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分享。美国与中国观念差异实则是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的差异,如果中国放弃公有制经济基础,也就会达成按照美国塑造中国政治经济的意愿,实现对中国永无止境的掠夺,这才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中国模样。未来中美关系在于美国金融资本掠夺与中国反掠夺的斗争呈现出的新的关系结构,需要详加考察美国想定战略变化动机以及对中美关系结构产生的后果。

三、未来中美关系结构

未来中美关系结构在于美国针对中国的想定战略引发出的三重矛盾之中,矛盾的焦点也是中美关系结构支撑的综合受力点。矛盾焦点的脆弱性取决于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中国聚精会神搞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包容性地重建与美国的关系建设等方面会加速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

(一)未来中美关系结构的三重矛盾

矛盾1:美国的军事想定战略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反地区安全与稳定与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之间的矛盾。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军事想定战略,目的是引发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紧张态势,打破已经形成的东盟贸易网络,形成各个国家间依赖美元流通体系彼此分割的国际贸易模式。美国不断制造东海、南海、台海军事政治摩擦热点,抵消东亚国家通过高层政治交往达成经贸交往的稳定局面。美国为了增加东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会逐步增加军事侵入中国东海、南海领海、领空的军事行动,在军事上给台独势力造成更多错觉,制造地缘军事紧张氛围,迫使中国无暇顾及与周边国家开展正常的经贸往来。美国一直宣称航行自由,但没有限定航行自由的属性及范围,如商业航行自由、旅行航行自由等,而是不加区分地将海上军事航行自由纳入最主要的范畴,使其军舰肆意地游弋在其所要针对的战略威慑的国家。美国海军航行自由严重地威胁到受美国军事战略威慑国家的国际贸易往来,造成中国贸易伙伴国的极大困扰。在美国军事威慑面前,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关系变得非常脆弱,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协定会因为美国的各种因素介入,特别是军事威慑介入中途夭折,始终难以形成具有地区性质特征稳固的贸易伙伴国联盟。在美国的威慑下,受军事威慑国家的贸易伙伴国经常会因为美国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接受美国制定的霸凌型贸易规则,而主动或被动放弃与该国的贸易伙伴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是军事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想定体,是披着所谓“自由”的外衣,肆意地军事侵蚀他国地缘政治空间,给美国海军航行划定区域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上的威胁,使受美国军事威慑的地区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并因美国的喜好造成地缘政治冲突。美国针对中国的军事想定战略会增加更多的对抗性与霸凌性,目的是增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控制能力,扰乱中国通过正常的与地区间的经贸往来建立起来的国际贸易网络。

矛盾2:美国科技想定战略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科技脱钩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美国的科技想定战略是人为地制造美国与中国的科技脱钩,通过建立新的国际贸易联盟,制定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将中国与全球的科技交往分割开来,如,美、欧、日之间达成的新版TPP协议,美国与加拿大达成的新的贸易协定等。美国与发达国家发起的贸易战实质是在贸易战的掩护下,重新签订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协定,目的指向是狙击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产业升级所需要的科技进步并不是有意造成与美国科技竞争的态势,而是产业“干中学”自发和自主的产业升级过程。美国科技优势地位是难以撼动的,中国对于美国的科技长期处于劣势的地位也是现实存在的。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想定战略与军事想定战略会强化中国科技创新聚焦国防科技创新、核心科技创新,会强化中国军民融入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中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一体化的进程。

矛盾3:美国金融想定战略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后,美国金融资本在大宗物品定价权与中国稳定物价之间的矛盾。美国金融想定战略是隐蔽性最好的战略,发动金融资本掠夺其他国家,深深地掩藏在其他战略之中,但也不是不能有机可察的。美国针对中国的金融想定战略焦点是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美国金融资本一旦拥有绝对的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也就拥有了绝对的掠夺方式。中国自成体系的金融市场一直是美国金融想定战略想要突破的战场。美国为了达成此目的,可以动用一切战略手段向中国施压,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在新一轮达成的中美经贸协定中,中国金融开放成为最为瞩目的议题之一。现在,中国和美国先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国政府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很好地控制了疫情,美国政府在隔岸观火中疫情蔓延到全国,并引发了有史以来金融市场最大的震荡,极大可能引发美国的金融经济危机。美国推出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7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加之股市暴跌后金融寡頭收获了最大的金融股市剩余。中国成功控制住疫情和稳定的市场经济成为外部金融资本天然的避风港,可以预见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金融资本会大量进入中国,成为搅动中国金融市场的推动力。如果中国政府在金融开放时应对不力,就会因外部金融资本的涌入爆发类似日本的资产价格泡沫,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等美国宣布疫情控制住后,这些金融资本就会随着美国金融资本撤离中国金融市场,到时中国资本价格泡沫破裂会引发中国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可能出现类似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局面。

(二)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

美国想定战略引发的与中国的“三重矛盾”最终会上升为美国技术输出能力弱化与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矛盾,在具体表现形式是反地区安全与稳定与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科技脱钩与自主创新、大宗商品定价权与稳定物价等“三重矛盾”的冲突。

“三重矛盾”之中的任何一项矛盾或两项矛盾的合力会成为主导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主要矛盾。中国要重视“三重矛盾”,不是在矛盾的焦点进一步施加力,而是通过综合施策卸载力。中国针对美国想定战略采取的措施不是在矛盾的焦点进行白热化的争夺,激化矛盾突破临界点,如两国之间爆发正面军事冲突,而是采取“泄力”的方法,引导美国想定战略发生转移。中国要将未来中美关系的关注焦点放在主要矛盾方面,通过加力的方法引导中美矛盾角力点发生转移。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既在于中国保持战略的耐心和韧性,也在于美国人民认识金融资本对全球的无情掠夺的自我觉醒。(如图1)所示。

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军事想定战略方面的矛盾是反地区安全与稳定与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这一矛盾有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军备竞赛,会随着中国国防实力的增强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决心趋于缓和。中国要按照既定的国防工业战略进行发展,竭力避免落入美国设置的军备竞赛的陷阱。国防工业发展要优先发展不对称战争方面的尖端武器,确保有充足的能量投射能力指向美国本土。中国在涉及领土主权的军事入侵斗争中要表现出不怕一战的决心,正告美国军事行动要采取审慎态度及承担带来的后果,中国的主权利益不容侵犯,没有任何交易可谈。中国海空军事力量要增加远洋巡航能力,具有随时能出现在美国领海领空周边的军事部署能力,将美国设定的海上航行自由归还给美国,对等地在美国周边部署岸基导弹。

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科技想定战略方面的矛盾是科技脱钩与自主创新。这一矛盾会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与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趋于缓和。中国要加快形成整合国际人才的能力,通过发挥国际人才与本土人才实现知识价值的愿望,构建起能有效激励人才发挥才能的市场运行体制,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网络与使命创新网络的创新组织功能。中国要加强与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科技交流,通过设立各类评价奖励平台扩大科技人员学术交流的渠道,充分满足科技人员交流的愿望。中国要加强自主创新聚焦国防科技与核心科技创新方面的创新能力,采取超常投入,通过局部核心科技突破带动全局科技创新的赶超。

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金融想定战略方面的矛盾是大宗商品定价权与稳定物价。这一矛盾会因为中国公有制经济再次走强而趋于缓和,迫使美国金融资本经济渗透、经济控制战略破灭。中国要在持续深化市场改革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制作用,要将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纳入监管范围,出台恶意炒作涉及国家民生方面商品的惩罚措施,要严禁境外金融资本控制大宗粮食、肉类、奶制品等涉及民生领域的超常投资,防止境外金融资本过度炒作造成价格波动。中国要持续加强公有制为主的国有企业经营能力,强化国有企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稳定股市的作用,引导境外金融投资向占据大盘股市价值的国有企业投资,推动股市健康发展。中国要持续深化保护私有产权的市场交易,在不危及国家安全前提下,鼓励私有产权的充分交易。中国要持续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设立境外金融投资偏好预警阀值,引导境外金融投向能推动国家产业升级方向。

美国想定战略失效期限取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力度,中国产业升级越快,创造的物质财富就越多,对世界的贡献也就越多,世界人民信任中国的发展模式比信任美国的发展模式就更加坚定,美国想定战略失效越快。美国人民对金融资本掠夺式的输出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加速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中国要加大在美国披露金融资本的负面效应,积极引导美国人民认识到高消费与超前消费对世界人民的不公平性。

(三)中国包容性地全方位重建与美国的关系

中国加快构建包容性地全方位重建与美国关系的能力,关注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诉求,引导美国金融资本更多地参与中国产业升级方面的建设,确保其获取相应能力的报酬。中国政府要积极引导市场披露产业升级的规划信息,主动寻求与美国金融资本投资对接。中国要将自身发展融入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如主动寻求与美国互补型的产业链,创造有利于两国产业升级的空间。中国要主动释放巨大的国内需求,通过需求带动美国的就业增长,平衡两国间存在的贸易差额问题。中国要主动完善国际供应链体系,通过数字经济建设增加个性化寻求主导的生产体系,增加海外市场的中间产品,拓展国内终极产品生产能力。中国要主动寻求与美国构建新的“带路”通道,扩大两国人员交流的载体,特别是增加资助美国来华留学访问人员的力度,促进在尊重彼此观念的基础上尽量达成价值的一致性。

四、结论与展望

美国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与无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的“双重危机”就要终结。然而,美国政府和民众并没有认识到美国倡导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对世界其他地方人民的剥削和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美国民众用很少的劳动量获取很大的财富,而美国以外的国家(除少数发达国家)民众用很多的劳动量才能获取少量的财富。美国利用军事霸权、金融霸权和科技霸权三把利刃盘剥着世界其他各国,即使是美国的盟友,如欧洲北约国家、日本、韩国,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不能幸免。亚、非、拉一些盛产石油的国家在美国想定战略的推动下成为全球最动荡、种族冲突最严重的国家。美国高举着全球意识形态主导的大旗,利用强大的宣传工具和舆论影响着世界各国民众对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情心”认识。反观美国民众,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呈现着一副救世主的模样奔走于所谓的陷入人道主义危机动乱国家,并把动乱归结为民众的自由、民主权利的丧失。也就是说,美国人民被自身的意识形态所蒙蔽,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各国的发展不平衡实则是美国霸权主义主导的高消费生活所导致的。问题是,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其高消费生活的准则,就会实施更加残酷的对世界人民盘剥的政策,激起世界人民的反抗,美国失道寡助,在丧失外援的情况下很难度过自身危机。如果美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高消费生活对世界人民的不平等,主动约束消费冲动,实施积极的生产政策,與全球合作共同抗击疫情和经济危机,则美国人民就会顺利度过危机,不会有延伸的国家间的冲突。然而,很不幸的是,美国选择了前者,在防控疫情方面,将美国政府的失职行为归咎于中国政府对疫情信息的“不透明”;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开启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助方案,无限量地印钞会加速美元信任危机,促使世界各国反对美国霸权统一战线的形成。现在,美国因为“双重危机”进入了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是继续维持的高消费生活,还是主动削减消费冲动以构建合理国际关系和贸易规则,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活力。中国国内要与时俱进地认识未来中美关系结构变化的动因,建立善于合作敢于斗争的新局面。一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充分认识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是引领新时代中美关系的核心要义。二是要持续加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塑造未来中美关系的根本保障。三是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美关系语义结构中的话语权地位。四是要积极主动向美国人民阐明未来中美关系中国的战略愿景,阐释在包容性观念中取得价值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李振.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J].前线,2019(11):13-16.

[2]柳华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威胁国际法律秩序[J].红旗文稿,2019(16).

[3]石家宜,郭继荣.“中美贸易战”涉华舆情、层级成因及对策研究:基于Youtube平台的考察[J].情报杂志,2019(8):105-112.

[4]李振.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J].前线,2019(11):13-16.

[5]吕越,马嘉林,田琳.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及中国方案[J].国际贸易,2019(8):28-35.

[6]宋泓.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9(06):74-99.

[7]陈江生,沈非,張滔.论美国对华“贸易战”的本质——基于《帝国主义论》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1):69-79.

[8]赵可金,史艳.积累正能量——习近平对新时代中美关系的思考[J].美国研究,2019(6):9-34.

[9]何维保.美国两党党纲中的对华政策论析[J].美国研究,2019(6).

[10]许善达.认真研究美国遏制中国的目标和手段[J].经济导刊,2019(9):27-29.

[11]周方银.世界大变局下的中国周边外交[J].当代世界,2019(9):11-16.

[12]齐皓,王侯嘉遇,宰英祺.美国施压下的中美贸易战特征:与入世谈判的对比研究[J].国际政治科学,2019(3):155-161.

[14]林宏宇.当前中美关系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1-78.

[15]伊馨,蔡秀玲.日本应对美日贸易摩擦的做法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9(2).

[16]傅莹,基辛格.中美最大分歧点究竟是什么[J].文化纵横,2020(4).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未来中美关系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