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到底缺什么,又该补什么

2021-03-25 22:26辛鸣夏芯
廉政瞭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年轻干部小事

辛鸣 夏芯

辛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从2019年到今年的5次“中青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要坚定政治立场、砥砺对党忠心,加强斗争历练,磨意志、长才干,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

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5次“中青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就能看出我们党对现在年轻干部的要求是什么。

具体而言,首要问题是年轻干部的政治信仰问题。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年轻干部必须有着坚定的、正确的政治信仰,在这个方面含糊不得。

我们能够看到,现在的年轻干部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社会对于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普遍持一种“老套、保守”的观念。

客观而言,这些年轻干部天生缺少五六十年代干部的红色教育根基,缺少一种“从小就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政治基因。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他们真正树立起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个任务很重。

政治信仰是大德、大要求、大根本,没有这个,其他一切都是空谈。现在的年轻干部出现违纪违法问题,有些看似不是出在这个方面,比如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但根本上都是政治信仰的动摇。如果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这些毛病自然而然就会克服。

要坚定政治信仰,必须掌握科学理论。现在的党员干部基本上一年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首要就是学习科学理论,既要找到源头,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要把握潮头,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也就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有坚实的理论支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一些年轻干部简单地把理论学习当作一种任务要求,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重大,对于避免犯错误的意义重大。真正把理论学到位了,有很多事情就能想明白,就会知道什么是该干的、什么是不该干的,什么是值得干的、什么是不值得干的。

现在年轻干部所处的环境充斥着许多诱惑,在工作之余应该少点应酬,多读点理论知识方面的书籍。

事实上,党员干部如果平日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单靠培训很难在短时间内让理论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从党校的教学经验来看,年轻干部参与培训学习,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的,否则会导致学习跟不上,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经常听说,现在年轻干部学历很高,他们的理论水平怎么会低呢?其实,学历与理论水平并不必然成正比,大学里面很少系统地教授理论知识,思政课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

其实不只是智商,现在年轻干部的情商也很高。如果离开科学理论,他们有可能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智商越高,规避各种制度规定越有办法,情商越高,越会处理各种关系。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上的智商和情商,才能让年轻干部如虎添翼。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5次讲话里,每一次都讲到了“斗争”这个词。

年轻干部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果没有斗争精神,就无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一个社会的发展一定得有个主旋律,这就需要确立起是非界限,坚持对的,反对错的。如果没有斗争意识,干部都当“老好人”,搞“一团和气”,一定会是非不分。如果不敢斗争,见了矛盾绕着走,干部就无法开拓创新。如果不会斗争,就会把事情搞得一团乱麻。

这其中,有斗争意识是前提和关键。现在有些干部没有斗争意识,理由是和平时期发展市场经济要以和为贵,和气才能生财,因此不愿意得罪人,但各种问题会找上门来。

就像现在有的年轻干部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群体“围猎”,他们看这位干部有前途,就采取一些手段,潜移默化地“温水煮青蛙”,让干部在不知不觉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所以,年轻干部除了要有一种政治警觉之外,还真要有斗争的勇气。

当然,“斗争”也是要讲策略、讲技巧的,不能说走到哪就斗到哪。毕竟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我们要追求和平发展,要团结最大多数,如何区分不同的矛盾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对年轻干部来讲都是不小的考验。

开展这样的斗争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现在的一些年轻干部,年龄是年轻的,但有一种过于老成持重的态势,欠缺奋斗的精神状态和斗争的姿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想,“我现在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只要按部就班不出事,就可以稳稳当当的。”

这种“暮气”容易转变成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但是明哲保身到最后反倒保不了身。一些年轻干部面对问题,摒弃斗争意识,而是試图去讨好、摆平,结果最后发现摆平不了。他们本应该是朝气蓬勃、一往无前、开拓进取的,可是变得固步自封,甚至比一些老同志还保守。

在中央国家机关里面,我能明显感觉到,有些50多岁的司局长,也可能是想明白了,还真敢拍板干些事情,或者反对一些事情。但是有些30多岁的司局长却很少看到有开拓性。事实上,只要是出于公心的闯的精神、“冒”的劲头,我们党是鼓励的,对纪检监察机关还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旗帜鲜明地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

另外,我们在基层也注意到一个现象,从基层一线提拔上来的年轻干部似乎是更敢做事的,而从省级机关下来的干部却显得有些保守。但不能一概而论,说基层的同志有闯劲,上面的同志有暮气。因为省上的干部普遍对规矩感受得比较深,而基层一线的工作基本上是结果导向,干部的主要观念是“干成事”,相对而言规矩意识较弱。

但干部不只是在乡镇工作,从乡镇走向县域、省地,越往上走规矩要求越严格,所以必须在年轻时把底子打扎实,高度认识制度的严肃性,严格履行制度规矩的要求。如果这时候鞋穿歪了,可能会制约今后的自己。

我们党主张不同类型的干部要在一块搭班子,就是要形成一种互补,把讲规矩的意识和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劲头结合起来,双方才会有所借鉴、共同提高。

年轻干部有两种概念,一种是针对未来培养的年轻干部,一种是现实政治运行中的年轻干部。这两种概念对应的干部年龄层是不同的。

从干部结构来考虑,现在基层大量的县处级干部在40岁到50岁之间,甚至52、53岁都不算大,40多岁都算很年轻的了。但是如果从干部培养角度来讲,超过40岁的县处级干部就不属于年轻干部了。

事实上,党和国家对年轻干部没有一个明确的年龄界定,我们所说的年轻干部是相对而言的。

现在已经有了“90后”的县(区)委书记,这是目前最年轻的干部。这些年轻干部都经历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部署实践。对于大原则、大问题,年轻干部的脑子里普遍都有这根弦了,但往往会忽略一些“小问题”。有人会在一些小事上做文章,或者小事经过时间发酵会变成大事。

因此,年轻干部最应该谨记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是违纪还是违法都是从小事上突破的,不要认为接受别人请吃一顿饭、喝一顿酒是小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能否做好这些细节,决定了一个年轻干部能走多远。

亲情也是一个细节,年轻干部要过好亲情关,一定要杜绝让亲朋好友搭权力的便车,避免亲情关系跟公权力的粘连。

总而言之,要经常提醒年轻干部“小事是什么”,告诉他们“小事不小”。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年轻干部小事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小事不小
难忘那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