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东莞

2021-03-25 22:37钟辉
源流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东宝敌后东江

钟辉

东莞是一方具有光辉革命历史的热土,这里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从1923年建立第一个青年团支部起,东莞人民就开始了在党领导下的革命征程,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热土为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

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1925年,东莞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屋厦乡(由桥梓、岗梓、苏坑、塘角和下墟村组成)地处东莞东部,不是东莞传统城市中心,之所以能成为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与其毗邻铁路的区位优势,以及当地蓬勃发展的农会运动密切相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屋厦乡连通寒溪河,地处广九铁路中段,河道縱横交错,山丘连绵起伏,战略位置重要。乡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农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1925年4月20日,东莞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太平镇召开,宣布成立东莞县农民协会。中共党员蔡如平任东莞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至1926年底,全县有农民协会会员近10万人,农民自卫军5000多人,成为广东农民运动的先进地区。县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反抗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农民自卫军,打击土匪和反动民团,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支援国民革命军东征等。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东莞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转入地下活动。1927年夏,中共广东区委派蔡如平、莫萃华返回东莞,恢复和健全东莞党组织。同年初秋,蔡如平召集隐蔽各地的共产党员,重新成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共东莞县委,机关设在了常平桥梓周氏宗祠,这里成了中共东莞市委机关的“红色祖屋”。

1927年11月,在这座看似不起眼的乡村宗祠里,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宝地区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

工农革命军旗帜飘扬

从农民自卫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中国共产党带领东莞人民进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篇章。

1927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联席会议。中共东莞县委书记蔡如平出席了会议。从香港返回东莞后,蔡如平立即召开中共东莞县委会议,传达广东省委关于继续进行武装暴动的决定,研究在东莞组织工农武装暴动的计划,发动和带领东莞人民与反动派势力坚决做斗争。

次月,中共广东省委委派中共中央南方局军委委员赵自选到东莞,在周氏宗祠召开东莞、宝安两县县委负责人会议,研究通过举行工农武装暴动,配合广州起义。会议宣告成立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以赵自选为顾问,蔡如平任总指挥、宝安县委书记郑奭南任副总指挥。下辖4个大队:第一、二大队由东莞县负责,大队长分别是周达墀、叶汉庭;第三、四大队由宝安县负责。与此同时,广东省委派陈均平回到虎门,帮助东莞县委组织和发动工农暴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和军队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东宝工农革命军的首要任务是呼应正在筹划中的广州起义。中共东莞县委认真做好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首先整顿了各支部,并在各区设立巡视员,然后加紧进行各区武装力量的训练和集结。

是年12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出《紧急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立即起来领导农民暴动,夺取乡村县镇政权,最少亦应进行骚动……”东莞县委根据这一指示,立即通知各地工农武装,集结待命,做好武装暴动最后准备。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爆发,但起义在第三天就遭到失败。由于广州起义比原计划提前举行并很快失败,原定的全省暴动计划因而被打乱,全省大部分地区未能如期举行暴动。当时,广州通往四周的交通中断,中共东莞县委得不到广东省委的具体指示,获悉广州起义爆发的传闻后,在大沙乡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立即举行暴动,夺取莞城及虎门,占领军事要地,策应广州起义。

后传来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东莞县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多数与会者认为,广州起义已经失败,此时若再进攻县城和虎门等地,已经失去牵制敌军配合广州起义的作用;加上集结的农民武装兵力太少,敌军已作戒备和防范,如果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强行攻城,不但会造成惨重的伤亡损失,而且也无法取得胜利。于是,东莞县委决定放弃这次暴动。

东莞工农武装暴动虽然未能如期举行,但它是在东莞“四二四事变”后,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策划组织的,既鼓舞了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斗志,也使共产党人和群众看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

举起华南敌后抗战的旗帜

1938年10月12 日,日本南支派遣军从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开始了对华南的全面入侵。仅10多天时间,就攻占了华南最大城市广州及周边各县和东江下游地区。

日军入侵华南后,中共中央迅速制定关于开展华南敌后抗战的方针。就在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东莞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并取得了国民党县政府给予的公开合法番号,其名称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简称模范队),含意是坚决抗日的模范部队。全队100多人,王作尧为队长,袁鉴文为政治指导员,这是日军南侵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组建并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中共东莞党组织率领人民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10月19日,石龙沦陷,县城危在旦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迅速派出模范队以及另一支掌握的抗日武装东莞壮丁常备队(简称常备队),开赴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带防守,反复打退了日军的渡河进攻。11 月13日,这两支抗日武装挑选40人渡过江北,与石碣刘屋村自卫队一起,在刘屋村与日军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但牺牲22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武装对日军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11 月20日,日军占领莞城,东莞全面沦陷。王作尧率领模范队和常备队一部,转移到大岭山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活动。1938年12 月,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在东宝边区的嶂阁村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二大队,分别在嶂阁和白花洞、清溪和凤岗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1月,模范队一部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各区地方党动员来的武装人员,共200多人,集中东莞清溪苦草洞整训,统一整编为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黄高阳任中共总支书记。中共东宝县委领导这支抗日游击队,在东宝惠边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游击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

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日军登陆华南的第三天,就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并率领这支抗日武装和发动其他民众武装,迅速开展敌后抗战。可以说,东莞敌后抗战是华南敌后抗战的开端。

大岭山创建东江地区最早根据地

至日本投降前夕,東莞形成了以路西(广九铁路以西地区)、路东(广九铁路以东地区)、水乡(高埗、中堂一带)三大块抗日根据地,统称东莞抗日根据地(1945年起称为东莞解放区)。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莞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也是东江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40年9月,中共前东特委在宝安县布吉乡上下坪村召开部队干部会议,确定了在东江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同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奉命从布吉乡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斗争,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了起来,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为东莞乃至东江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东莞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1944年7月,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标志着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其中在东莞的辖区有六个,即东莞新一区、新二区、新三区、新四区、新五区和梅长塘区。1945年4月,抗日民主政权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标志着路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在东莞的辖区有两个,即第三区和第四区。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东江纵队先后派出第一支队三龙大队和猛豹大队,开辟了东莞水乡抗日游击基地。东莞抗日根据地成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江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十九块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之一。

东莞抗日根据地是东江纵队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阵地和坚强后盾。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积极配合部队作战。他们为部队送粮食,送情报,站岗放哨,运送弹药,缝补衣服,救护伤员,带路送信等。根据地内成立了普通民兵和武装民兵,成为东江纵队作战的有力助手。东莞抗日根据地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大量兵源和干部。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踊跃送子弟参军参战。

东莞抗日根据地成为东江纵队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依托,对东江纵队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对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受降部署,把中国解放区划分为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四个受降区,安排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受降。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命令日本侵略军中国派遣军冈村宁次及其所属部队,向中国解放区军民投降(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除外)。关于华南日军投降事宜,朱德命令冈村宁次:“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虽然由于蒋介石垄断受降权,东莞地区最终未能成为华南受降区,但也可从中看出东莞敌后抗战在华南以至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猜你喜欢
东宝敌后东江
创业发财的第一步是看电视剧
一种具有自粘附性能的超疏水自清洁涂层制备方法
万绿水 东江请原创歌曲|全国征集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
异军突起
——东江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宝河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特大桥连接键设计
江南一笛,人生就是一首丝竹曲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