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向冯至推荐老友李春潮

2021-03-25 13:45慕津锋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冯至春潮歌德

慕津锋

冯至兄:

我的朋友李春潮同志,他很愿意知道德国文坛的情形,特别是最近关于歌德与浮士德的评价,特为介绍,请接谈,并介绍些有关资料。您在这方面是有研究的,望您帮忙。如更有适当的朋友,并望特为介绍。此致敬礼!

郭沫若

三·七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冯至文库”中珍藏的一封郭沫若书信。在信中,郭沫若将自己朋友李春潮推荐给冯至认识。因李春潮喜欢德国文学,尤其是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希望冯至能给李春潮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并推荐一些资料和这方面的专家给他。(李春潮译著日文版《歌德诗选》,并在1945年创作《怀歌德》。)

通过阅读该信,可以看出作为文坛泰斗的郭沫若对于提携、帮助自己这位老友的心情,为让李春潮对德国文学、歌德、浮士德有更多了解,郭沫若不仅亲自出面将李春潮推荐给中国研究德国文学、歌德专家冯至,希望他能讲讲;而且还希望他再介绍一些研究专家给李春潮认识,可见他们的交情很深。

1936年,郭沫若与李春潮相识于日本,对于这段交往,李春潮好友李华飞于《在东京亲聆郭老三次讲话》中有过描述。

1936年春节期间,由春潮、华飞、子豪、永麟、虹冤五人在东京目黑町华飞、永麟的住所川村“贷间”开始筹备,决定各自征求成员,自费出刊,并推春潮、华飞去市川市邀请郭沫若先生参加成立会,并给刊物命名。

成立会在御茶之水附近一家“中华料理店”召开,郭老大约9时许就来了,我们二十多个文学青年鼓掌欢迎,春潮主持不拘形式的座谈,然后请郭老讲话,我担任记录。郭老命名刊物叫《文海》:“海,波澜壮阔,容纳百家。”大家听得欢呼起来。接着转入正题,他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在国内的刊物上,已经发表过不少的文章,现在像已经成了过去了。在个人方面说起来,还是保持着《文学界》(1卷3期)上面那文章的意见,想来各位早已看过。‘国防文学这口号之提出,自然它有一定根据的。它的好处,除了一听就牢记清楚之外,还能给我们一个极深刻的印象……”

郭沫若先生对当时中国文坛两个口号的论争作了具体详细的分析,给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文学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文海》在创刊号中刊载了一篇郭沫若先生的《关于天赋》和李春潮“反驳”郭沫若先生的文章《郭沫若先生“七请”理论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七请》是郭沫若先生发表在《杂文》(后改名《质文》)第四期上的一篇关于诗歌创作的文章。1935年前后,中国留日学生盛极一时,单东京一地就将近三四千人,组成的进步文化团体不下十余个。当时寄居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如潜龙得水,不顾日本便衣的监视,活跃于各种讲坛,并配合国内蓬勃兴起的“国防文学”,给《杂文》等刊物写了大量文章。当时有人写信向郭先生请教诗歌问题,后发表在《杂文》第三期上,标题《“关于诗的问题”的两封信》,此信一发表便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批评。郭沫若阅后,立即推出一篇较系统的诗论《七请》予以回应。李春潮看此文后,对李华飞表示他要写一篇反驳郭沫若的文章。李华飞在《郭沫若在日本二三事》中,对此曾有详细描述。

同学李春潮看了拍案叫绝,可是再次阅读后,跑来向覃子豪和我说:“诗论写得好,也很全面,可还有漏洞,我要写文章驳他!”“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我和子豪大笑,春潮把烟尾巴向地一掷:“别瞧不起人!”第二天上午李春潮拿着一大叠稿子来登门:“走,找郭先生去!”我看看他熬红的双眼,阅读了题为《郭沫若先生“七请”理论再认识》的万多字文章,对其刻苦钻研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李华飞在该文中,对于郭沫若的《七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文学上思想性的重要。“意识是第一着,有了意识,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用什么形式,无论取什么材料都好。”郭的这个观点,当时“曾惹起一番议论”,因为像这样引伸发展,岂不是会“导致标语口号的诗了”。

二、新文学的基本要求。郭说:“我写那几句话时,是兼顾着文艺的政治与艺术价值两方面来说的。新时代的文艺非有前进的意识根本不成功。”所以,“意识是第一着”。“有了意识又有很好的技巧或者是发明新的方法,那自然是最好。”这里说的“基本要求”,无非更加强调了“思想性的重要”。

三、艺术的技巧问题和作家的能动精神问题。郭说:他自己是素来尊重技巧的人。而技巧是包括在他那几句话(注,即意识是第一着)里面的。春潮认为“意识是否可以包括技巧或代替它呢,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意识的修养问题。郭说:“意识并不是不修养不努力便可获得的东西,获得了之后不继续修养,不继续努力,也不能保存,而会丧失的。”春潮认为所谓“修养”与“努力”,可能意味着社会实践,那样应予肯定。

五、艺术家的天赋问题。郭在文中以“一个文人”为例,列成图式:

天赋+教育+努力+ 实践=一个文人。

春潮认为从这个公式看出,郭沫若虽没明显提出“七分天才,三分努力”的主张,却把天赋摆在“一个文人”的首位,毫无疑问强调天才。春潮完全不同意这一看法,将郭的公式倒转过来:

实践+教育+努力+天赋=一个文人。

六、文学上宗派主义的清算和标语口号诗的新解释。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因鉴于普罗文学艺术的飞跃发展,狭隘的文学团体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提出关于文学艺术团体的再组织的提案,接着举行进步作家的大联合,决定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艺术及文学批评的基本方针。郭当时受的影響较大,他在《七请》中主张“大家也应该紧紧地携起手来,清算文坛上狭隘的宗派观念,和俱乐部主义,建立起统一的文艺战线”。

七、文艺与其他几个部门的不可分性。与小说、诗歌表现主题的区别。郭说: “文学中的几个部分,诗、小说、戏剧、杂文,各种形式几乎各有职能,就和音乐、绘画、建筑、雕刻之各个分化了一样。它们有它们的通性,然而各有它们的个性。C358C678-5DAC-42E5-B9C8-34E8D9952E0E

李春潮在他万余言的《再认识》中,对《七请》的“六请”洋洋洒洒作了补充的阐述,唯独对第五“请”持相反态度。

正是因为李春潮的反驳和他执意前往郭沫若住处与之交流的想法,也就有了不久他们对郭沫若先生的拜访,以及郭沫若创作《关于天赋》一文的原因。对于那次拜访,李华飞也在该文中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

我和春潮以及他一位陕西老乡,搭“高架电车”转往千叶县的市郊公共车,赶往市川市郭府。郭沫若傲岸地接过那叠厚稿,脸色随着对文稿的翻阅而解冻,逐渐流出笑容:“春潮,你把我的文章读得很仔细,领会也很深啊!”“我只读了两遍。”春潮得意地狠狠抽了口烟。“他是专攻文艺理论的。”我从旁插话。“不错、不错。你有几处阐明恰到好处。个别地方我还有保留。至于天赋问题,想写篇短文,不妨让我再补说几句。”“郭先生关于谈天赋的文章,春潮的《再认识》,我们打算在《文海》第一期上同时发表可以吗? ”我抓住这个良机提出请求。郭沫若爽朗地说:“完全可以。春潮的稿子留下,过两天你们一齐来取。”

告别的时候,在郭先生住宅的庭院里,我为郭沫若、李春潮、王君、郭志鸿(郭的小儿子)摄影留念。

1936年12月底,因为李春潮的进步文学活动受到日本当局的注意,不久日本当局以“疯人”罪名,将李春潮关押收监于东京“疯人院”。后经郭沫若及留日同学多方营救出院,李春潮不久回到国内。回国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李春潮在革命之余还从事诗歌创作和民歌的编辑工作。先后著有《黎炎诗集》《战地之歌》,编辑有《山歌联唱》一、二、三集。因喜欢歌德与雪莱诗歌,李春潮还先后译著了日文版《歌德诗选》《雪莱诗选》。

但有关他和郭沫若的交往记载并不多。但从此信可知,李春潮和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时有联系。据李春潮子女回忆:

1956年,正当父亲年盛力强,创作力无比兴旺时,他希望寫一部长篇抒情叙事诗……他还希望对郭沫若同志的诗歌创作,从《女神》到《新华颂》九部诗集以及其他诗作进行深入研究,写出一系列的探讨文章。

1955年,李春潮因受所谓胡风反党集团一案贾植芳问题牵连,受到审讯,1956年3月3日去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喜欢歌德、喜欢写诗的郭沫若小友李春潮,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像一朵小小的浪花,早已被卷走,但他为新中国、为自己的文学梦想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不应忘记。谨以此文,纪念这位文学逝者。C358C678-5DAC-42E5-B9C8-34E8D9952E0E

猜你喜欢
冯至春潮歌德
春潮奔涌东方阔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歌德的书
一本书的支持
沉默与孤独——《春潮》电影解读
草原春潮
从“乡思”的“乡”说开去
——冯至《蛇》的一种读法
冯至盛名之下贵自知
我要歌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