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学校策略

2021-03-25 09:30舒俊陈爱香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训校园文化思政

舒俊,陈爱香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1]。基于对十多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思政课学情调研[2],笔者认为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学校原因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不够到位、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校园文化建设不够有效。以下从这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学校策略。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一)建立系统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培训机制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高校有关部门科学筹划、统筹协调,有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形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培训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了一些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措施,如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等[3]。这为各高校制定思政课教师教学培训计划明确了方向,各高校还需根据本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际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围绕思想政治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素养、教师人格素养等方面构建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培训机制。

具体而言,一是要灵活运用多种培训形式,增强教学培训的实效性。高校要将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培训形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让思政课教师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持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研室的集体学习作用,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研讨与反思。营造浓厚的思政课教研文化氛围,加强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发挥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针对教师们的教学薄弱环节开展教学观摩、教学沙龙、微格教学点评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三是要做好新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教学培训工作,帮助新任思政课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锻炼教学实践能力,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既要对新任思政课教师开展系统性的集中统一培训,也要根据新任思政课教师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开展师徒结对等活动,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激励制度

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4]。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不仅是教学能力培训的问题,从深层次上看更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问题。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教授所言:“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重在制度建设”[5],高校要创设一种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自觉为加强教学能力而不断努力的激励制度。

具体而言,高校要基于现阶段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具体情况和思政课教师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和优化各种激励制度,以有效激发思政课教师投身教学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就薪酬激励而言,可根据思政课教师教学业绩适当拉大绩效收入分配差距,打破教学吃“大锅饭”的局面,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取得突出教学成果的思政课教师;就职称激励而言,应进一步加大思政课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分类评价以教学为主和以科研为主的岗位,探索更加适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征的职称职务评聘准则;就榜样激励而言,要对奋斗在教学一线、教学能力强、学生评价高的思政课教师进行及时表彰,使思政课教学名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准入和退出机制

高校要切实落实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严格的思政课教师聘任制度,打破“身份终身制”的静态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准入机制。加强对思政课任课教师选聘的管理和监督,从入口上保证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素养。应该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来制定思政课教师教学准入标准,将政治要求放在首要位置,以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否具备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能力作为标准来选拔和聘任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选聘工作过程中,有关部门要突出对教学能力的考核,采取统一组织、集中考察、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的方式,使思政课教师教学准入标准落到实处,花大力气选聘一支思想政治坚定、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思政课教师教学退出机制。建立由校领导、教学督导团、教务处、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思政课教学督导专家组,对于不符合任职标准的思政课教师采用待岗培训、转岗、辞退等方式来使其退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学生教学评价较低的思政课教师应及时予以谈话和警告,以达到净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管理

(一)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体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校思政课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6],这为高校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提供了政策依据。

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可设为四个层级:一是学校思政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职能机构负责人担任组员,根据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做好本校思政课教学管理工作决策,发挥全面领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二是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教学督导和思政课教学名师组成,主要负责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督导思政课教学质量,就思政课教学建设向学校思政课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 (或思政课教学部),主要负责组织思政课教学及研究工作,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思政课教研室,负责具体思政课程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制定,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等教研活动。当然,上述思政课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方式只是一个参考,高校应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建立思政课教学运行长效机制

有条不紊的思政课教学运行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落实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可以使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化和科学化,减少思政课教学管理中的漏洞和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随意性,既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思政课教学工作计划和方案,明确思政课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的方式,包括教学管理体制、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教学任务分配、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其次,要制定严格的思政课教学秩序,对思政课教师擅自调课、迟到早退、发表错误言论、长期播放视频敷衍教学等不当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和处理。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投入应有的时间精力,对思政课教师的备课质量、日常教学、学生考勤、考试管理、教研活动等进行全方位考察,确保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质量。

(三)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这正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也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必须区别于其他课程。对于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而言,教师是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以及学生是否真正入脑入心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该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应具体化到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收获等指标之上。总之,负责制定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部门要根据思政课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粗线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细化评价标准。

其次,要建立综合性多元评价制度。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单一性评价制度难以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然形成共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7]。因此,高校要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并将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置于一定的层次结构中,从而形成综合性的多元评价结果。

三、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保障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由各教研室教师分散组织,思政课教师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和研究,又要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联系,难免分散精力;加之思政课实践教学牵涉到场地、人员、经费、安全等一系列因素,组织协调的难度较大,仅仅依靠教研室和思政课教师来开展实践教学是不够的[8]。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建立以校领导牵头负责、由相关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建的专门组织机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以协同各方力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提供组织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要对实践教学方案进行科学规划,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计划与管理细则,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及时更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

(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保障

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应打破思政课教学“足不出户”的封闭状态,积极拓展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校门提供基地保障。在选择和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时,一是要考虑到实践教学基地的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根据各门课程的课程设置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关度高、启发性强的基地,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二是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深入挖掘本地的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师生可以较为便捷、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三是要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减少因实践教学而给基地单位带来的负担和压力,维持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

(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保障

实践教学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指导,高校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素质够高,能力够硬,知识水平过关,对教学以及学生本人有着积极性、兴趣与热情的教师队伍”[9]。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名校学习和进修,增进对课程内容和热点、难度问题的理解,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和走访,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还需要校内外其他力量的配合。如果说思政课教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核心力量,那么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校外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则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力量,因此高校要合理利用校内外人力资源,协同各部门力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加强师资保障。

四、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一)弘扬校训文化

校训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才培养要求的集中体现[10]。校训通常由几个简短的词汇组成,这几个词汇是对大学精神内核的高度凝炼,虽然简短但却蕴涵着大学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激励着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大学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价值。

校训既可以通过隐性的校训精神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训教育这种显性方式作用于学生,隐性途径的影响较为缓慢,显性途径的影响可以更直接地发挥校训的文化育人价值。如学校可以开展校训宣传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增进师生对校训意义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将校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合力。就校训文化和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融合而言,应深入挖掘校训文化中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元素,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课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校训文化的浸润中领会思政课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还可围绕校训文化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校训文化的精髓自觉内化为自身修养。

(二)强化校风建设

校风是一所学校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关于治学、品德、作风等文化内容的积极沉淀[11],大学校风反映着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管理风格,是全体大学人稳定的切实可感的精神风貌,它展示着大学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大学行为文化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12]。校风在大学文化中至关重要,应该大力加强优良校风建设,培育与时俱进的具有正能量的大学文化氛围。新时代大学校风建设应该弘扬追求真理之风、自由平等之风、诚信友善之风、乐于奉献之风,营造出一种风清气正的教学环境,并将优良校风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大学校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职工的作风,体现在每一个大学人的一言一行之中,因此推进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学生的学风建设而言,一是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养成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统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逐步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信念。二是要以严格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按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对学生学习各环节的日常管理,严格课堂考勤和作息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和学术诚信,以使学生养成努力学习、诚信考试的优良学风。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反映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其活动内容与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13]。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学术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重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大学行为文化主体的主动参与,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此外,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还应注重提升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培养中的育人作用,并将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活动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与思政课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性社团的指导,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耳濡目染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

当然,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特别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整合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组织保障。思政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分属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校团委、学工部管理,需要从学校层面来统筹协调,加强学校统一领导与组织,有效整合各部门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及教育经费,汇聚各方合力促进思政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协调发展。二是师资保障。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高但人员相对有限、活动组织经验不够,而团委教师和学工部辅导员活动组织经验丰富、熟悉学生情况但理论功底不够,这两支队伍需要合理分工和互相配合,比如由思政课教师负责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设计和理论指导,由团委教师和学工部辅导员负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三是评价机制保障。目前高校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体系还不够规范,学校应加快制定相关的评价机制,把学生参加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分认可、表扬激励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猜你喜欢
校训校园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