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语词考释

2021-03-25 13:16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按语语素后备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肥 230012)

《肘后备急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是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古方书,它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肘后备急方》含有丰富的中医药术语和十分俚俗的口语词,其中有些语词意义难以理解,给文本解读带来障碍。兹依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学类《肘后备急方》(引文标点依据王均宁点校的《肘后备急方》)[1],对“极”“治”“急”“当自”“故当”“得”“无苦”“取差”等语词进行考释,以期能对研读该医书者有所补益。

1 极

《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大麻仁、柏子仁、干姜、细辛各一两,附子半两(炮)。捣筛,正旦以井华水举家各服方寸匕,疫极则三服,日一服。”

按语:“极”言病情加重,是剧、剧烈之义。《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转筋入腹中,倒担病人令头在下,腹中平乃止。若极者,手引阴,阴缩必死,犹在,倒担之可活耳。”《肘后备急方校注》曰:“极,疲倦。《外台秘要》卷六《霍乱转筋方》《医心方》卷十一《治霍乱转筋方》并作‘剧’”[2]。注解未确。“若极者”之“极”是谓病情加重,《外台秘要》《医心方》并作“剧”,亦可证“极”为剧义。

“极”有剧、剧烈义,《肘后备急方》还有用例,如《治时气病起诸劳复方第十四》:“又方,取豚子一枚,撞之三十六,放于户中,逐使喘极,乃刺胁下取血一升,酒一升,合和饮之。”又《治卒中溪毒方第六十四》:“又云:中水病,手足指冷,即是。若暖,非也。其冷或一寸,极或竟指。未过肘膝一寸浅,至于肘膝为剧。”以上例中“极”皆为剧烈、严重义。

“极”此用法在《肘后备急方》之后的医书中也多见,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兽毒病诸候·蠼螋尿候》:“蠼螋虫,云能尿人影,即令所尿之处,惨痛如芒刺,……。极者连起,多着腰胁及胸,若绕腰匝徧者,重也”[3]。又卷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风癎候》:“病先身冷,不惊瘈,不啼唤,乃成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癎,内在五藏,外在骨髓,极者难治”[3]863。句中“极”皆言病情严重或病情加重。

2 治

《治卒心痛方第八》:“又方,白鸡一头,治之如食法,水三升,煮取二升,去鸡煎汁……。”

按语:“治” 为料理、收拾义。又如《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又方,乌鸡一头,治如食法,以好酒渍之半日,出鸡,服酒。”《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第三十三》:“又方,乌雌鸡一头,治如食法,以生地黄一斤(切),饴糖二升,内腹内,急缚,铜器贮,甑中蒸五升米久,须臾取出。”例中“治如食法”即如食法料理或收拾。《治卒得虫鼠诸瘘方第四十一》:“又方,取猫狸一物,料理作羹如食法,空心进之,鼠子死出。”“料理”与“治”同义。《肘后备急方今译》(以下简称《今译》)将“治”译为“宰杀”[4]或“烹制”[4]276,似有随文释义之嫌。董志翘先生曾指出:“治”在古代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动词。从“治”的对象而言,不仅限于鱼、鸡、狗,也不仅限于牲畜,植物、器物及其他事物均可称“治”。从“治”这一动作行为而言,也不仅限于剖腹、刮鳞和宰杀。这个“治”都可用“料理”“收拾”来解释。如果解得太死,那就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5]。故“治如食法”之“治”释为“料理”“收拾”更为恰当。

3 急

《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又方,以其人置地,利刀画地,从肩起,男左女右,令周面,以刀锋刺病人鼻,令入一分,急持勿动,其人当鬼神语求哀,乃问阿谁,何故来,当自乞去,乃以指灭向所画地当肩头数寸,令得去。不可不具诘问之也”。

按语:“急”为紧义,“急持勿动”即紧持勿动。《今译》将“急持勿动”译为“把住病人不让动”[4]211,是不明“急”之义。“急”有紧义,《肘后备急方》屡见。如《治卒发黄疸诸黄病方第三十一》:“又方,黄雌鸡一只,剉生地黄三斤,内腹中,急缚仰置铜器中,蒸令极熟,绞取汁,再服之。”“急缚”即紧缚。《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惛鄙丑方第五十二》:“又别方,……鸡子一枚,丹砂二两,末之,仍云安白鸡腹下伏之,余同。鸡子令面皮急而光滑,丹砂发红色,不过五度敷面,面白如玉,光润照人,大佳。”“皮急”即皮紧,“鸡子令面皮急而光滑”是谓鸡蛋能使面部皮肤紧致而光滑;丹砂,悦泽人面[6]。用鸡蛋和丹砂制成面膜敷面使人“面白如玉,光润照人”。《治卒得惊邪恍惚方第十八》:“末雄黄一两,以松脂二两溶和,虎爪搅,令如弹丸,夜内火笼中烧之,令女人侵坐其上,被急自蒙,唯出头耳,一尔未差,不过三剂,过自断也”。“被急自蒙”犹被紧自蒙。

“急”有紧义,《汉语大词典》收,首例为《三国志·魏志·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7]嫌迟。其实,“急”此义《内经》已见,如《灵枢·本藏》:“皮急者,大肠急而短。”《肘后备急方》用例亦可补充《汉语大词典》书证。

4 当自

《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又方,以其人置地,利刀画地,从肩起,男左女右,令周面,以刀锋刺病人鼻,令入一分,急持勿动,其人当鬼神语求哀,乃问阿谁,何故来,当自乞去,乃以指灭向所画地当肩头数寸,令得去。不可不具诘问之也。”

按语:“当自”犹言应当、应该[8]。“当自乞去”即应当乞求离开。《今译》将“当自”理解为自当[4]211有误。《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附方]:“又方,凡肿已溃未溃者。以白胶一片,水渍令软,纳纳然肿之大小贴,当头上开孔。若已溃还合者,脓当被胶急撮之,脓皆出尽。未有脓者,肿当自消矣”。“肿当自消”谓肿块应该消退。“当自”是个附加式的复音词,“自”为副词“当”的后附加成分,基本不表义。“当自”在中古其他文献中也见用例。如《颜氏家训·风操》:“然凡文与正讳相犯,当自可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9]“当自”即应当、应该。

5 故当

《救卒死尸厥死方第二》:“尸厥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股间暖是也。耳中虽然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厥救之。”

按语:句中“故当”是一个附加式复音词,“当”附加在副词“故”后面,其含义主要在前一个语素“故”上。“故当,义与‘故’同”[10]。“故当”犹言自然、应该。《世说新语·方正第五》61:“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11]。又《赏誉第八》31:“王夷甫语乐令:‘名士无多人,故当容平子知’”[11]241。“故当”义为自然。“故当”此用法也见于《金匮要略》,如《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12]“故当汗出”谓自然出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用例,如《卷第五上少小婴孺方上·惊痫第三》:“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数日,不可妄下。”[13]“故当”义为应该。

以“当”作为后缀的副词除“故当”外,还有“必当”“但当”“定当”“法当”“方当”“甫当”[8]335等等,“当”均不表义。故“故当以尸厥救之”之“故当”不能分开释义。

6 得

《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白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捣筛,正旦服一钱匕,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若他人有得病者,便温酒服之方寸匕,亦得。”

按语:“亦得”谓也可以,也行。《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又方,生姜若干姜一二升,㕮咀,以水六升,煮三沸,顿服。若不即愈,更可作。无新药,煮滓亦得。”又:“又方,温酒一二升,以蜡如弹丸一枚,置酒中,消乃饮。无蜡,以盐二方寸匕代,亦得。”《治卒服药过剂烦闷方第六十七》:“又方,捣蓝取汁,服数升。无蓝,只洗青绢,取汁饮,亦得。”例句中“亦得”即也行,也可以。“得”犹言可以、行,是个俗语词,在口语性强的医书及农书中频见用例。如《齐民要术》中就多见用例:《种蒜第十九》:“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始刈得花子。”[14《]种榆、白杨第四十六》:“榆性软,久无不曲;比之白杨,不如远矣。且天性多曲,条直者少;长又迟缓,积年方得。”[14]344《作、奥、糟、苞第八十一》:“蒸熟,出置白茅上,以熟煮鸡子白三重间之,即以茅苞,细绳穊束,以两小板挟之,急束两头,悬井水中。经一日许方得。”[14]630以上诸例中“得”都是可以、行的意思。

“得” 犹言可以、行,《汉语大词典》收,始见例为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及明李贽《与友人书》,[7]1861嫌迟。《肘后备急方》用例可提前《汉语大词典》书证。

7 无苦

《治卒耳聋诸病方第四十七》:“月下灰,吹满耳令深入,无苦即自出。”

按语:“无苦”犹无妨、不要紧,谓使月下灰深入耳内,不要紧。《今译》将“无苦”翻译为无痛苦,[4]347未确。“无苦”有“无痛苦”之义,但此句“无苦”不当为此义理解。据义该句应断为:月下灰,吹满耳,令深入,无苦,即自出。

“无苦”由无痛苦义可引申虚化为无妨、不要紧,“无苦”该义在中古文献多见。如《搜神记》卷五“丁姑祠”:“须臾,有一老翁乘船载苇,妪从索渡。翁曰:‘船上无装,岂可露渡?恐不中载耳。’妪言:‘无苦。’翁因出苇半许,安处着船中,径渡之南岸。临去,语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过。’”[15]丁姑是鬼神,非人也,露渡无妨,故说“无苦”。又卷十八“安阳亭书生”:“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书生明术数,乃过宿之。亭民曰:‘此不可宿,前后宿此,未有活者。’书生曰:‘无苦也,吾自能谐。’”[15]134书生是说:不要紧,我自能降服它。《齐民要术》卷第八《作鱼鲊第七十四》:“作长沙蒲鲊法……四五宿,洗去盐,炊白饭,渍清水中。盐饭酿,多饭无苦。”[14]577“无苦”,无妨也。

“无苦”此用法,在《诸病源候论》中也见,如《解散病诸候·寒食散发候》:“热多弦駃,有癖则洪实,急痛则断绝。凡寒食药率如是。无苦,非死候也。”“无苦”即不要紧、无妨。[3]112

又有“无所苦”,义同“无苦”,医学文献常见。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变蒸候》:“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輙吐哯,无所苦也。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无所苦。”[3]855《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养小儿第一》:“或腹中如鸡子黄者,按之如水声便没。没已复出,此无所苦尔。宜早服当归丸、黄耆散即愈。”[16]又卷第二十二飞炼《飞炼研煮钟乳及和草药服疗第一方六首》:“不吐不利,若稍虚冷人,即微下少鸭溏,亦无所苦。”[16]217又卷第十五补益《解散发动第三》:“凡寒食药热率常如是,自无所苦,非死候也。”[16]142上例之“无所苦”均为无妨、不要紧的意思。

《对山医话》卷一:“时周脑后生细疮,累累若贯珠。余曰:‘君以此无所苦,一旦勃发,为害非浅,亟宜慎之。’”[17]此句“无所苦”也是无妨的意思,而不能翻译为“没有什么痛苦”。

8 取差

《治卒中五尸方第六》:“又方,以四指尖其痛处,下灸指下际数壮,令人痛,上爪其鼻人中,又爪其心下一寸,多其壮,取差”。

按语:“取差”一词《肘后备急方》多见,“取差”即差(瘥),意为病愈。“取”只作为一个活跃的双音节动词的构形成分而存在,其含义逐渐虚化,已基本不表义。[18]《肘后备急方》中还出现“取醉”“取汗”“取凝”“取利”等,均为同类构词方式。如《治卒毒及狐溺棘所毒方第五十五》:“又方,多饮淳酒取醉,即愈。”“取醉”即醉酒。《治伤寒时气瘟病方第十三》:“又方,取盐一升食之,以汤送之,腹中当绞吐,便覆取汗,便差。”又“利不止,米饮止之。家人视病者,亦可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取汗”谓发汗。“取利”犹通利,即泻痢。《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附方]:“好酥五斤,熔三遍,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差。”“取凝”即冷凝、凝固。这些双音节中的“取”字的含义已很虚弱,不能与“差”“醉”“汗”“凝”“利”等语素平列看待。

“取”还可附于动词性语素之后,构成双音节动词,这是诗、词中习见的构词方式。[18]156这种构词方式在《肘后备急方》中也频见。如“煎取”“煮取”“研取”“绞取”等,其主要含义在前一个语素,而后一个语素“取”则主要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以上对《肘后备急方》中八个语词意义进行了考释,纰缪之处,恳求方家教正。

猜你喜欢
按语语素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一架蔷薇满院香
《论语疏证》按语研究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