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提升研究

2021-03-25 04:35申瑞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摘 要 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经过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学而不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培训实效不高。培训迁移动机不强、培训所学可迁移性不高、培训迁移氛围不浓、训后支持缺乏等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提高信息技术培训实效,应关注培训前、中、后的整个过程,需要在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所学的可迁移性,转变教师观念,激发迁移动机,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培养教师的迁移能力,营造支持应用所学的迁移氛围,及时开展迁移效果的考核反馈,搭建训后迁移支持服务平台,持续提供精准化的训后指导,促进培训有效迁移。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培训 培训迁移 培训实效

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下简称“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从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没有明显改进,培训成果转化率低[1],“学而不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培训实效性不高,信息技术培训存在严重的培训迁移(也称培训成果转化)障碍。在培训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培训迁移理论,深入剖析影响信息技术培训迁移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信息技术培训的迁移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迁移理论内涵

对于任何一个培训来说,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实效问题。但是,由于认知科学和培训理论的限制,人们长期把培训的设计和实施作为培训重点,忽略了培训后的迁移应用,简单地把学习效果作为培训效果。20世纪80年代初,培训的迁移转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Wexley和Latham认为培训迁移(Training Transfer)是培训效率最直接的体现,是指学员将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效地应用到工作中去的程度[2]。培训迁移包括培训前动机、学习、培训绩效和迁移结果四个重要过程[3]。

培训迁移决定培训实效,但培训迁移不会自然地发生[4],要把培训所学迁移到实际工作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Holton的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模型[5]可知,迁移动机、迁移设计和迁移气氛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分别存在于培训前、培训中及培训后三个阶段。培训迁移动机是指学员愿意参加培训以及愿意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的内驱力,是影响培训迁移的最重要因素。培训迁移设计主要是从培训自身来分析影响培训遷移的因素,主要包括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培训实施、培训评估等方面。培训迁移气氛是指阻碍或促进培训迁移的组织环境,是影响培训迁移的重要外部因素,培训不能有效迁移的原因,往往不在于参训教师和培训本身,而在于迁移气氛。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主要因素

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培训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技术培训的迁移动机不强

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获取信息的途径偏少,教育思想相对保守,受原有教学文化环境的影响,对新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缺乏认同,而且农村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竞争性不强,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容易形成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惰性,在理性层面缺少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教育教学、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职业规划。调查发现,91.22%的教师是受“学校指派”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在“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调查中,选择“不认同”和“很不认同”的有294人,占总样本的43.05%。

2.信息技术培训的针对性不足

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培训的基础,是关键的第一步。然而调查结果显示,93.27%的教师反映培训前没有接到培训需求相关的调查,没有对教师的已有水平及教师个人的学习风格、类型进行分析,培训内容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现存的实际问题以及教育现状不符,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关于信息技术培训针对性的调查中,选择“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有309人,占总样本的45.24%,在关于培训实践性的调查中,有341人选择“不符合”和“很不符合”,占总样本的49.93%。

3.信息技术培训的可迁移性不高

目前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训模式仍然以传统的面授为主,用技术学技术、将网络研修与集中面授结合使用的只有42.75%。而在培训需求调查中,76.72%的教师认为最理想的培训模式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面授、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融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合力。集中讲授、理论灌输的培训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的学习内容,导致参训教师难以消化所学知识,培训过程中常常疲于应付,无法活学活用。此外,主讲教师不能充分结合信息技术领域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仍采用“讲授-接受”的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互动和小组研讨,不善于结合教学中的“真问题”提高培训效果,理论与技术“两张皮”,参训教师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不能有效结合,导致培训所学的可迁移性不高,无法有效迁移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4.信息技术培训的训后支持不够

信息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高效应用,这就需要培训机构和学校在训后继续提供支持帮助。学校领导是否明确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同事们是否支持应用信息技术,学校是否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和物资支持,是否表彰激励信息技术应用先进者,能否及时获得精准化的帮助支持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等都会对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迁移应用于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统计发现,有83.16%的教师认为训后没有得到足够训后支持。

三、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策略

培训迁移理论启示我们,关注培训实效必须关注培训前、中、后的整个过程,激发训前迁移动机、提高训中学习的可迁移性、强化训后迁移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培训实效。针对调查发现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主要因素,提升信息技术培训实效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做好训前需求分析,有效激发培训迁移动机

(1)明确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

科学有效的需求分析是信息技术培训取得实效的前提。在培训前,我们主要开展以下的培训调研分析工作:一是聯合教育行政部门、电教部门、信息技术专家、授课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参训教师共同参与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拟定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二是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信息技术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搜集培训需求信息,此外还通过班级QQ群进行访谈交流,作为获取培训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补充渠道;三是对市、县电教管理者、电教教研员进行深度访谈,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了解教师的实际发展现状及发展需要;最后综合考虑参训教师的工作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整合多方的利益诉求,确定培训需求。

(2)激发参训教师的培训迁移动机

培训迁移动机是推动培训迁移的根源。激发教师的培训迁移动机在培训前就已经开始了,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按需施训”,设置符合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选取合适的培训模式都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培训迁移动机。除此以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转变教师的培训观念,要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通过多种手段使教师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独特效果,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将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否胜任“新课标”的关键。第三,为参训教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支持性的同事关系,鼓励应用培训所学,提供训后的持续跟踪支持服务等。

2.优化训中学习设计,提高培训所学的可迁移性

(1)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学习是培训产生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培训的知识与技能学得会、用得上、能够用才能保证培训迁移顺利地进行,培训内容的实效性与培训迁移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6]。我们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以解决教师面临的“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先确定实践层面的培训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与实践相关的理论内容,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贯通,并通过网络平台开设个性化的选修内容,针对发展需要及时增加新的培训内容。比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针对教师在线教学经验不足,急需技术支持的状况,及时推出《停课不停学:十种录课方法等着你》《在线教学:钉钉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使用乐教乐学进行在线教学》等实用性较强的网络研修内容,满足了教师的需求,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在线教学效果。

(2)培养参训教师的培训迁移能力

在确保知识与技能可迁移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培训转化方法的训练,培养参训教师的培训迁移能力,提高参训教师将培训所学迁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培训实践中,总体上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培训方法,通过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交互进行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来提高教师的培训迁移能力。具体来说,一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通过“融入式”教学法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隐含于技能教学中,以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进行展示,实现理论与技能同行共进,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二是案例教学与行动学习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方式营造一个与实际教学相吻合的培训环境,将培训与教学融为一体,学习与应用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因培训环境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培训迁移阻碍;三是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混合进行,突破传统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培训时间不足、学习知识来不及消化以及遇到迁移障碍得不到及时帮助指导等突出问题。具体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

3.强化训后管理,促进培训有效迁移

(1)营造支持性的培训迁移氛围

一个支持性的迁移氛围更能激发参训者的迁移愿望,是推动培训迁移的关键因素。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度越高,培训迁移的效果越好[7]。各级领导,特别是学校领导必须创造支持培训迁移的工作氛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应用信息技术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在优秀课评比中单独设立信息技术应用指标,信息技术类比赛结果等同于优质课比赛等。其次,要制定切实的政策,营造一个互助共进,研究、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比如举办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展示活动,让那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尊重。最后,营造“可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让学技术、用技术成为常态,助推培训成果的自然转化。

(2)及时开展迁移结果考评与反馈工作

培训迁移除了要有强烈的迁移动机、过硬的迁移能力以及支持性的迁移氛围之外,还必须要及时地反馈迁移效果。根据Vroom的期望理论[8],参训教师之所以愿意把信息技术迁移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是因为他们预期迁移应用能带来某种回报或满足某种需求。因此,为促进信息技术培训的迁移应用,就需要对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迁移效果进行考评与反馈,并对优秀者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参训教师的迁移积极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学校的迁移支持工作是否到位,重点考核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案和制度是否完备,相关设备、资源、资金是否落实到位;二是考核参训教师的迁移应用情况,重点考核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应用环节、技术载体、使用者(教师还是学生)、熟练程度、应用效果等几个关键点;三是将考评结果及时向培训机构、学校及教师反馈,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改进参训教师的迁移行为,为后继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3)搭建训后迁移指导服务网络平台

关注培训,必须同时关注培训中的学习和培训后的实践应用两个情境[9]。训后的跟踪服务与技术指导是促进培训迁移的重要保障。在训后支持服务中,我们除了通过电话、QQ群、微信群等形式与参训教师保持沟通交流,通过专家送培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实地观摩和现场指导外,还依托徐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fw.xze.cn)搭建训后迁移指导服务网络平台,提供及時的迁移指导服务,帮助教师解决处理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如图2所示)。

通过信息技术训后迁移指导服务网络平台,我们加强了训后迁移工作的管理和支持,强化信息技术迁移应用体验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信息技术迁移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培训交流平台”提供再培训、再学习,针对训后迁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将解决方案及技术要领制作成PPT或短视频,上传至平台的“在线学习”模块,供观摩学习和借鉴;二是通过“教学支持平台”为信息技术迁移应用提供政策及资源支持,开展网络公开课、课例分析、生成性优秀成果展示[10]、课题研究等活动,定期举办课件比赛和信息技术教学比赛,以赛促培,以赛促用;三是通过“在线交流”和“教学探讨”两个模块分别开展难点问题和教学疑惑的探讨交流,并组织相关专家及时反馈、互动指导。

知识的迁移应用是培训产生实效的关键环节,提高培训实效应关注培训前、中、后的整个过程。强烈的迁移动机、可迁移的培训内容、过硬的迁移能力、支持性的迁移氛围、及时的迁移效果评估反馈以及精准化的训后迁移指导能够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培训迁移。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首先要在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所学的可迁移性;其次要加大对参训教师的教育动员,转变培训观念和信息技术理念,激发参训教师的迁移动机,然后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将基本理论融合在实际案例中,着力提高参训教师的迁移能力;最后要提供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保证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和资源,营造一个支持信息技术迁移应用的教学环境,加强训后管理,搭建训后迁移支持服务平台,持续提供精准化的帮扶指导。另外,还要做好迁移效果的考核和反馈工作,以总结经验、激励先进,查找不足,改进培训,促进迁移,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超.基于培训迁移理论的教师培训实效性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3):13-15.

[2] Wexley K R,Latham G P.Developing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s[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1:35.

[3] Cheng E.W.L.,Ho D.C.k.A Review of Transfer of Training Studies in the Past Decade[J].Personnel Review, 2001,30(01):102-118.

[4] 金业文.农民工培训实效性:产生机制与提升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7(10):40-42.

[5] Holton.E.F.The flawed four-level evaluation mode[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6,7(01):5-25.

[6] 李小宁.基于培训迁移理论视野的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7):57-59.

[7] 雷蒙德·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1.

[8] 袁勇志,奚国泉.期望理论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13(03):45-49.

[9] 吴怡,尤立荣.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05):749-750.

[10] 蒋瀚洋,涂昊,邓红卫,等.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04):58-60.

[作者:申瑞杰(1974-),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徐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小学教师 “只教不育” 现象探析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