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

2021-03-25 04:35侍崇艳陈志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能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侍崇艳?陈志山

摘 要 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健康的青少年,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耐力、力量等体能下滑,体质健康问题凸显。为达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基于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体育教学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运动技术和体能为主线,兼顾不同项目和课型,构建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探索实用且科学高效的体育课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运动技术 体能 教学模式 健康 学科核心素养 体质

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体质健康是当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不仅影响其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且影响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当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中的肺活量水平、速度素质、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整体呈下降趋势,体能部分指标连续多年下滑[1],已引起国家及各级部门关注,并已出台相关政策治理学生体能下降现象,其中教育部组织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体能内容是高中必修必学模块,共1学分;运动技能模块为必修选学内容,分为10个模块共10学分。体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安排体能和技能的学练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达成目标,提升学生体质和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教学模式具有理论上的逻辑性和实践上的指导性,教师通过运用教学模式可促进其教学实现专业化,达成理想教学目标。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比较成熟的有英国的理解式体育教学模式,美国的游戏性和技战术配合教学模式、终身体能健康教学模式和运动教育模式,德国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以及我国的健康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技能掌握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等。以上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达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为一线教师有效选择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引领和实践证据支持,但这些教学模式中对如何科学融合技能和体能,以达成在提高技能目标的同时提高体能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构建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当前体育教师进行运动技能和体能融合教学提供行动参考,进而提升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运动技术与体能的关系

科学理解运动技术和体能的内涵,厘清两者的关系,是融合发展运动技术与体能的前提。运动技术是各种体育项目相关技术动作的总称,是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2]。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運动技术,如篮球传接球技术、足球正脚背踢球技术、乒乓球推挡技术等。由于不同运动技术对身体的刺激、影响及要求不同,完成运动技术的方法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运动技术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运动技能,我国《体育科学词典》将运动技能定义为“按照一定的运动技术要求,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体能是指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3],其受先天遗传和后天饮食、练习等影响。通过后天的科学学练,体能可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体育课中需要针对学生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安排体能学练内容。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的重点是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课程强调要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课程强调关注融合,要关注学生体能与技能融合[4]。无论是运动技能还是体能,都需要持续练习逐步提升。运动技术是体能提升的载体,体能是有效和规范运用技术、技能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迁移促进,因此运动技能和体能需相互融合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是运动技能和体能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本文构建运动技能与体能教学模式的前提。

二、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形成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法体系,主要体现在实施体育教学的单元和体育课方面[5]。所谓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和体能相互融合教学,该教学模式以“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为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运动技术和体能”为主线构建教学单元和课时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对当今世界各种教学产生广泛且深刻影响的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流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者[6],在建构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个体和社会建构主义以及文化历史论等流派,这些流派各有不同理论倾向,但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个体原有经验基础进行的主动积极构建,而不仅是被动接受教师教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体基于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理解和解释新的现象,以达到有意义的构建,即学生认知受到原有经验、文化背景的支持和限制。基于各种教学理论的适用范围,知识学习属于人的认知活动,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属于人的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对提高实践活动中的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效果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7],因此运动技能和体能融合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运动技术和体能为主线的教学单元

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运动技术和体能融合教学,因此需同时考虑技能和体能两方面,以“运动技术和体能”为主线进行单元构建。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选定单元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学生体育锻炼和比赛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需在充分考虑学生当前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学情、课程标准要求、场地器材等现实条件选定合适的运动技术。

第二,基于学生需求和运动技术安排单元体能内容。教师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须依据学情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相对应的体能练习,尤其是与技能相关的体能,通过作为基础的体能的提升,促进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技能提高。如教师设计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单元体能练习,首先,深入研究影响“蹲踞式跳远”的体能因素,如速度、下肢和腰腹力量、协调等。其次,结合每节课运动技术教学的重点有意识地增加速度、下肢和腰腹力量以及协调等体能的练习,以保证蹲踞式跳远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体能储备,这样可达成运动技术和体能的双提升目的。再次,在运动技术教学单元的后半部分,学生在反复练习完整技术动作过程中体能也会相应提升,此时,教师在设计时可更多考虑学生需求。如依据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水平四蹲踞式跳远的复习课中,学生通过反复学练可提高速度、下肢和腰腹力量等,此时教师可安排上肢的力量练习如俯卧撑或其他的如有氧耐力练习等体能练习,或是学生自创的体能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安排见表1。最后,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技能、体能知识和学练方法的运用,在单元课开始前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查找将要学习的技术和体能的相关资料,并整理分析,对于疑难问题留在课上教学时讨论;单元结束后可布置学生设计与单元所学技术和体能相关的练习,并进行实践,记录实践结果并分析自身在技术和体能方面的提升,以便后期更好的改进提高。

3.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构建相关教学课程

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单位,每节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单元教学效果,影响该单元所使用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考虑学校和地区差异等基础上设置了不同的运动项目技能模块供教师选择,一个技能模块的学习需多个课时完成,由于技术难易程度不同,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每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也不同,教师需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能练习,让学生知道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根据学生的所学状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预设,满足每节课动作技术及体能需求。比如蹲踞式跳远第一课时腾空步的教学重点是蹬摆结合,教学难点是蹬摆协调,设计的体能练习可以为平板支撑、跨步跳等,课中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得体能提升。

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构建运动技术和与运动技术相关体能的课时教学计划时,需要体现技术和体能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教师需根据学情和技术动作结构,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技能练习和体能练习。如不同运动项目包括不同技术动作,由于不同技术动作的具体结构和特点不同,其参与的肌肉、韧带、关节部位、力度不同,那么所对应的体能练习也应区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课程标准为基准,分析学生已有经历和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技术应搭配何种体能,依据学生回答和设计情况进行合理提示和提升。同时,由于学生体能差异和技术练习中消耗体能多少不一,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在课中的具体情况适度调节,以达成合理提升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具体不同技术与体能融合教学策略与案例见表2。

重复组合 教师在教学动作技术时,可安排重复相同技术动作的练习,让学生不断体验完整动作的节奏,以及完整动作的技术衔接,这样在重复练习技术动作的同时发展了体能。 蹲踞式跳远的助跑起跳练习,完成一次后,繼续完成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等等,不断地重复,不仅体验助跑起跳的节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速度和力量等体能。

补偿组合 教师在教学动作技术时,可安排所教动作技术动作需要的肌肉、关节、韧带等相关的体能练习,来弥补技术动作需要但学生却本身不足的体能,以此促使动作技术高效完成。 篮球原地跳起投篮动作,教师选择一项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的体能练习,提高学生的下肢弹跳力。

结合组合 教师在教学动作技术时,在原有动作技术开始之前或结束之后,添加或衔接一个与该动作相关的其他动作,来提高学生单个动作技术完成水平和自身体能水平。 在直腿后滚翻后加立卧撑练习或平板支撑练习,提高直腿后滚翻动作质量的同时提高体能。

复合组合 教师在教学动作技术时,把新学的单个动作与以前所学的几个动作进行衔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把成套动作练习得更完美,从而达到提升技能与体能之功效。 跳起成支撑,支撑摆动成分腿坐,分腿坐前进,前后摆动转体360度成仰撑,摆动向内转体180度下,所有动作组成完整技术,达成提升技能和体能的目的。

4.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技能、体能发展规律构建教学方法体系

技能和体能融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理念如何贯彻实施、教学目标如何达成等都与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有直接关系。教学方法体系是教学模式的“肌肉”,如没有教学方法体系这个“肌肉”,则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神经”就无法通过“肌肉”和教学过程结构这个“骨骼”进行调节。教师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必须考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运动技能和体能融合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既需要遵循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教学规律,还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构建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由直接、亚直接和间接教学方法等构成,三类教学方法中越往后的教学方法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学的机会越少,越往后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人权力越大[8]。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技能和体能融合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过程的本质不再是灌输或复制教师确定的学习内容,而是建构和发现新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提倡以间接和亚直接的教学方法为主(发现、探究法、循环练习等),以直接的教学方法为辅(讲解、示范等),即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体能的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蹲踞式跳远第一课时腾空步技术动作教学。课前,教师可利用电脑技术下载优秀运动员蹲踞式跳远的完整视频,特别显示腾空步技术环节这个重点内容,制作成一个完整的独立视频。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可利用平板电脑采用常速和慢速播放视频,让学生看清完整的动作技术和要学习技术动作环节腾空步的特写,结合完整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的基本部分,教师可利用“导学单”教学。将要学习蹲踞式跳远技术所需要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制作成“导学单”。学生依据导学单通过观察、讨论、探究、尝试等间接学习方法学习技术动作等。“导学单”的内容为原地纵跳的腾空步、空中悬垂的腾空步、跳箱上跳起的腾空步、助跑3~5步上踏跳板起跳后的腾空步、助跑5~7步上踏跳板起跳头顶橡皮筋的腾空步、全程助跑起跳后的腾空步等层层递进的学练方法和图示等。学生根据“导学单”可以明白课堂中需要练习的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整体把控腾空步这节课的主体内容部分。教师还可利用“导学单”结合讲解示范、变换练习法等加强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如利用助跑起跳腾空步加收腹举腿臀部坐海绵垫上、助跑起跳腾空步加过横杆或海绵垫练习及助跑起跳腾空步加身体旋转180度或360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腾空步的技术动作,同时也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及挑战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教师可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自我的练习内容拍摄成视频发到QQ教学群中,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视频找到共性问题和个性特征,这样有助于教师在后期备课中更好地把控学生的学练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5.以运动技术和体能为主要内容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9],其具有导向、反馈和强化功能等,不同的评价理念、内容和方法等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指导性。运动技能与体能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体能,兩者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所以评价内容应与该模式的主要目标相吻合。在评价方法方面宜着重改进结果评价、增加增值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努力构建科学的、体现技术和体能融合教学理念的评价体系。教师在制定具体评价标准体系时,需要根据不同水平阶段学生学情横向现实状态和纵向发展差异做出相应调整,对处于高水平阶段的学生应制定相对较高难度的评价标准,而对较低水平阶段的学生应制定相对较低的评价标准,这样才会将运动技能与体能融合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落实到实处。首先,体育教师依据制定的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方案单元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安排等;其次,依据单元评价方案制定课时评价标准和指标等;再次,根据单元和课次的评价方案进行评价;最后,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案等。依据评价反馈情况优化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案,使得教学设计和评价最优。

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及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正确领悟运动技术和体能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知识提升个人健康水平。在运动技术与体能融合教学模式实施中,需注意运动技能与体能两者要融合教学,要考虑教会学生何种“运动技能”和“如何发展体能”两方面问题,尤其是与健康相关的有关体能的提升问题[10]。“学会运动技能”与“发展体能”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应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融入体能内容,同样在强化“体能学练”中也要始终贯穿“在正确运动技能规范要求下的适宜递进学练技术”的观点,将运动技能与体能融合教学,真正让体育课科学高效,达成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生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德浩,季浏.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致因及其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02):182-188+236.

[2] 董文梅.体育学理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0-21.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1-3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8.

[5]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7-148.

[6] 张文思.论教学模式转型的原因与路径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2):101-103.

[7]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2-30.

[8] 艾米莉·李,向平.小学体育教法学[M].潘绍伟,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0-108.

[9] 杨诗.适应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212-213.

[10] 侍崇艳,陈华卫,王正伦,沈鹤军.美国健身概念体育课程内容、特征及启示——以SPEM和SHL课程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9(27):95-98.

[作者:侍崇艳(1981-),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陈志山(1966-),男,江苏如皋人,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体能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