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项目化学习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1-03-25 18:15惠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评价

惠明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课程;地理实践力;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3-0057-03

作为一种面向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学习和课程样态,项目化学习已经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地理组坚持“地理+项目”的课程开发,探索了高中生自主开发地理项目化学习课程的实践路径,开发了观测型、考察型、调查型、实验型、主题型等五种类型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在满足学生自主多元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广度、深度与效度。

一、目标定位

项目化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表达的是对真实世界的关注,指向学生未来可迁移的认识或能力。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进而获得终身受益的学科素养。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和地理新课程的育人目标都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育人方式都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性、交往性、操作性和反思性的学习去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地理项目化学习课程建设的育人目标确定为“围绕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并将其形象为“T”型结构,其中“一横”是指通用核心素养,包括团队合作、科学态度、意志品质等;“一竖”是指地理学科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横竖的交汇点”则是指发展两个核心素养的方式,即地理课程的项目化建设。

二、体系架构

课程结构是不同类别课程的一种有机组合。项目化学习以项目为纲,将多种知识融合在一起,而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我们认为,由二者融合而成的地理项目化学习课程其核心素养的生长关键点就在于融通和应用,就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融合在“一件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最终形成“大概念”,即专家思维的概念、观点或思考。在分析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学校现实资源为基础,我们从融通和应用两个维度对地理项目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构建了“目标整体、适切多样、跨界融通、实践应用”的地理项目化学习课程体系,以开放的态度为学生打破了学习边界,引导他们在开放的空间环境中发挥个性化特点,来切实提升自身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图1)。

1.从融通的角度来看,地理项目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打破单元章节之间、自然人文之间的界限,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体现出完整的学科体系。例如,项目“无锡大浮杨梅产业发展调查研究”就以农业为中心综合了地理学科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知识和交通、市场、旅游等人文知识。二是以地理学科为圆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综合性知识和通用素养联系成整体。例如,项目“从古诗词看唐宋气候变化”就将地理、语文、历史和生物等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三是以地理社会生活热点为中心,辐射各学科知识,以解决真实问题的专家思维进行融合。例如,项目“观山路住宅房价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就聚焦了人们关注的“房价”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2.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以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划分为五类。

一是观测。通过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观察、测量、取样、论证等,提高学生使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二是考察。这里特指自然考察,是倡导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对地理环境的观察、描述、欣赏来激发兴趣、应用知识和技能、陶冶情感等。三是调查。学生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地理事实现象。社会调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以地理视角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四是实验。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手段对研究事物进行观察、测量、探究、验证。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操作等能力。五是主题型项目,即围绕着某一个地理主题展开系统性的项目研究。一个主题型项目可以包含多个实践应用方式。

三、推进措施

1.打造团队。

教师是实施项目化学习课程建设的关键。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地理教研组成立了地理项目化学习课程建设小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教师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建设小组教师多次到上海参加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并聘请专家到校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建设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沙龙,分享学习和实践体会,及时解决项目课程建设中的困惑和难题。在学生方面,我们依托学校地理社团开展项目化学习课程开发,通过阅读书籍、小型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指导,提高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能力。

2.整合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方资源,提供多元保障。首先,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建立合作,邀请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为地理项目化学习课程高质量完成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与学校所属街道和附近的长广溪湿地公园、赏石园、巡塘古镇等单位建立联系,为项目研究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撑。最后,挖掘校内资源,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穿校而过的闪溪河等为学生项目研究提供条件。例如,学生开发的“不同降水历时条件下泥地、草地、水泥路对降水下渗影响的实验研究”项目,就是利用校内资源来完成的。

3.加強管理。

我们对项目化学习课程开发的管理采用了项目制的方法。项目制是一种能够使体制积极运转起来的机制,其核心在于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考核内容是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组织及负责人进行评价。我们成立了以学科组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开发小组,其对主管校长直接负责,而教务、德育、后勤等部门条线为其运转提供服务。这突破了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减少了行政干预,提升了项目小组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评价展示

1.项目评价。

项目化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的评价采用了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并将评价整合在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将评价作为开发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来进行。因此,我们预先设计了跟踪评价量表,让学生边探究边评价,使得活动探究和评价之间构成一个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有机体。

2.展示分享。

我们通过三种途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分享:一是参加评比活动。每学期会组织学校层面的项目成果评比活动,并推选优秀的成果参加市区级的评比活动。二是组织经验分享报告会。每学期会举行一次报告会,为学生搭建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感悟的平台。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将学生的成果报告和活动照片制作成宣传板,在学校里进行展示,特别是在举办对外交流活动、家长会活动时重点展示宣传。

我校地理组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建设在实践研究中扎实推进,教师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设计和实践能力正稳步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得到了显著发展。

然而,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地理项目化学习课程与国家课程如何更有效的融合?如何促进学生项目化学习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和全员参与?如何借助新技术实现全过程管理与发展性评价?下一阶段,我们将以问题为驱动、以理论为引领、以行动为保障,进一步提升地理校本项目课程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和项目化学习的育人合力。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评价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