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本解读 提高语文素养

2021-03-25 19:14钱玉萍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视角文本解读

钱玉萍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切入点,理解编者的意图,走进作者的世界,读懂文本背后的内涵既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多视角、多角色出发去解读文本,不仅能形成独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把握文本的“精髓”,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关键词:文本解读;细读;多视角;解读策略

文本是一种常见的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包括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一个单句、一件事情或一处风景被记录下来,都可以被视作文本,而文本解读一般是指读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文本解读要多视角

沈大安先生說:“要上好课,语文细读是基础。”细读不是字词句段、表达修辞的逐一推敲,而是带着思考和审视去理解,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解释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潜下心来从多重角度研读文本,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设计与它相符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文本呢?不妨从以下视角开始。

1.从编者的角度,把握单元目标

文本是编写者和教师之间对话的基础,教师是学生和编写者之间的桥梁。如果教者无法理解编者甚至忽视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那学生可能因此留下知识和能力的盲点。那么编者的意图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一般体现在单元主题、课后思考甚至插图和生字表等中。

(1)巧思主题,整体解读文本

从浩瀚如烟的作品中选择几百篇作课文,对每册每单元乃至每篇课文都要做出精心的安排,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到教学方法及建议,可谓是浩大的工程。就像一颗颗珍珠,需要一根细线才能串成精致的项链,如何编排这一篇篇精心挑选的课文,编者用单元主题串联几篇课文,使之有了相似的价值导向,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找寻课文与课文间的关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四篇。单元主题为走进大自然,四篇课文都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其中《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形象地描写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两篇课文都刻画了动物,如果单看课题是否认为编者编排课文时有所重复?实则不然,两篇课文虽都以描写动物为主,但《变色龙》突出了变色龙的外观,而《金蝉脱壳》重点描绘了蝉儿脱壳的过程。一静一动,可谓动静分明,煞费苦心。

(2)巧用课后练习,掌握文本重难点

在确立课堂教学重难点方向时应考虑课后思考练习,它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教者解读时应该抓住课后习题思考其训练目的,找寻它与文本的内在联系。

【案例】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中课后练习有一题照样子仿写,观察原句,我们会发现句式采用先分说再总结的方法描写了葡萄颜色很多。练习时,学生通过品读能体会到公园很美,但无法准确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多么美,这时教者可以从颜色、香味、品种等方面提示学生说准确,渗透句式的写作方法,要联系上下文来说话。

2.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文本意图

不同的作品展示了不同作家的风格和魅力。从作者的角度研读文本,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的定位,而不仅仅是浮于文字表面的热闹或深沉。

【案例】《祖父的园子》一文,“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如果只读这一段文字或这篇课文,我们一定认为作者的童年单纯、美好,其实读过萧红生平的人都知道,她的童年遭受父亲的冷漠,继母的刁难,寂寞的童年里只有祖父给了她人间的温情,可以说祖父的园子承载了她坎坷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站在作者的视角去看文本,我们仿佛感受到文字鲜活的温度和文字背后蕴藏的感情,体会到那么不完美的一生还有这么一块值得珍藏的回忆温暖着她,相信再读这些童心未泯的文字时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意味。

3.从儿童的角度,换位揣摩尺度

儿童是教学的出发点,所有的教育都应该围绕儿童展开。古人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可见,儿童在解读文本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们备课不仅应该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

【案例】《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伟人孙中山立志破除陋习时也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姐姐被陋习折磨,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从而促使他日后下令废除缠足陋习。教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妨从年龄切入,让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小时候的孙中山身上,体会他小小年纪就有明辨是非的勇气,有“破”除陋习的决心。

二、解读应有策略

作为一名读者和教学设计者,文本解读应遵循文本自身的“意愿”,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和文本沟通呢?我们在解读时应立足文本体裁,还原文本内涵,抓住文本结构与写法,形成独特的意象。

1.根据体裁,发掘韵味

任何一篇文本都有一定的体裁样式,体裁的不同决定了文本样式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叙事性课文应了解故事梗概,谈论影响你的人物或场景、细节等。读诗时,通常应该把握诗歌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说明文章则应该抓住要点,掌握说明方法。

2.还原文本,引申内涵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妨回到文本自身,从语言文字的字意上去加以还原,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再延伸,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也能使课堂设计紧凑,突出文眼。

3.通过比较,升华高度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容易被文本局限,不容易跳出固有的思维去审读文本,因而理解不够深刻。这样往往会模糊文本本身的内涵,学生也会因此产生理解上的盲点,导致理解不够深刻。

文本解读重在方法与路径,实践与操作,只有长期坚持细读文本,精读文本,坚守在独立思考这条道路上,语文课堂定能“活色生香”。让我们静静徜徉在文本中,品读细思,积攒创新,让我们的学生享受文字的魅力,感叹语文的精妙。

猜你喜欢
多视角文本解读
浅论莫言的小说创作特色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研究
论女性声乐的艺术研究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探讨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