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生长中”

2021-03-25 10:58孟晓东
江苏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规约认知结构建构

孟晓东

卢梭认为,教育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这种生长是一种顺其“天赋”的自然生长。教育不应把“长成”怎样的具体形态作为追求结果,而应强调顺应生长发育规律不断生成的这一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生长”不是赋予的、外加的,而是“主体”自觉的、应然的。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控制自己“化而欲作”的浮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给他们时间、允许他们失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必要时给予方法的点化,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他们“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使学生自然的学习生活得以延伸。当然,让学生成为生长中的“主体”并非毫无“规约”,只是这种“规约”对于生长着的儿童来说,不是本质层次的需要,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的唯一规范是自由。”“规约”是为了儿童更好地集聚生命的能量,顺利地“生长”;而“生长”,则是儿童本质层次的需要。

学习不单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建构对自己富有意义的心理表征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经验得到了改组。因此,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任何人不能替代。譬如,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生长中的主体,首先是教师要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教师对教学要素的选择處理、解释表述、程序安排,以及教学进程的时速,应与学生主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水平相适应,以合乎学生主体认知规律和心理意愿的方式展开,使知识学习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方式;最后是学生应由被动的抽象知识理解者向主动的真实情境实践者转变,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解释新信息、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永远处于“生长中”,教师所要做的是遵循他们在生长过程中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和化解因外部环境而产生的新的发展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获得持续向前的动力,进而使他们生长中的“不确定”“未成熟”和“未完成”成为一种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与创造性。

猜你喜欢
规约认知结构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无人值班变电站保护信号复归方式的改进
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规约—开放”任务教学模式探讨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结构及规约的研究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