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合唱团:半生漂泊为国,归来仍是“少年”

2021-03-25 13:51
新传奇 2021年8期
关键词:西拉少年艺术团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平均年龄74岁的“学霸天团”,挽起衬衫袖子,合唱一首《少年》。雪鬓霜鬟却意气风发。从清华毕业后,他们以身许国,归来仍是那个“少年”。

在今年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来自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30多名“老牌学霸”合唱了一首《少年》。平均年龄74岁的他们挽起衬衫袖子,唱出了少年意气,让无数听众落泪。

数十年来,他们用自己的所学及专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贡献一己之力。走红全网的他们,曾是怎样的少年?

圆了“国产大飞机梦”

90岁的程不时是艺术团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他的名字与我国的大飞机研发制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只有7岁的程不时开始了逃难生活。战机的轰鸣声如影随形,它渲染着恐惧与仇恨,同时也在少年心中埋下了飞机梦的种子。

1947年,程不时考入清华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开国大典那一天,他的飞机梦再一次被点亮。“当时要举行提灯游行,我们就做了一个飞机灯。经过天安门的时候,国家领导人一片掌声。群众向我们喊‘希望你们将来真的为祖国建造出飞机,这使我热泪盈眶。”程不时说。

1951年,从清华毕业的程不时进入航空工业局。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飞机设计室,程不时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首飞成功,标志着新中国自主设计研制飞机成功迈出第一步。

“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到国外去,他一看人家都坐喷气飞机了,而我们坐苏联的一种落后的螺旋桨飞机。国外就有人讽刺,说中国还没有进入喷气时代,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于是,20世纪70年代,程不时从沈阳调到上海,全心投入到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设计任务中。

1980年9月26日,運-10首飞成功,这给了程不时极大的鼓舞。但由于各种原因,1982年起,运-10研制基本停顿。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首飞成功,停滞30多年的国产大飞机梦最终得以实现。作为C919设计专家组成员,程不时在上海浦东机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艺术团的团长刘西拉和他的爱人陈陈因音乐结缘。刘西拉,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陈陈,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清华读书时,刘西拉是首席小提琴手,钢琴伴奏是陈陈,两人是金童玉女。

1958年,国家决定修建十三陵水库。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筑坝任务,北京市委决定发动全市工、农、兵、学、商各方面力量参加义务劳动,刘西拉也参加了义务劳动。

刘西拉回忆:“灯火辉煌中,喇叭里放着《黄河大合唱》,‘怒吼吧!黄河,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我眼泪都流下来了。这次,我们真正感觉到,一定要翻身。”

毕业后,为支援三线建设,两人奔赴四川,刘西拉在成都,陈陈在德阳。“当时,‘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的口号。我们学的知识,不是卖给人民,是还给人民。”

改革开放后,两人获得公派留美的机会。不到4年,他们拿到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选择回国。根据中国驻美大使馆的记录,刘西拉和陈陈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留美夫妻。

20世纪90年代,陈陈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了三峡工程建设。

如今,81岁的刘西拉仍活跃在上海交大讲台上,并两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硕博弟子超过百人。

在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做核试验

合唱团里不只有科研专家,也有“将军夫妻”。20世纪60年代,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的张利兴和妻子朱凤蓉(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双双选择到新疆马兰的核试验基地工作。

为何如此选择?张利兴回忆:“大一的时候,我们到颐和园去玩,碰到了陈毅副总理,当时兼任外交部部长。听说我们是搞核武器的,他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是很硬,等你们搞出了原子弹,我的腰杆就硬了。”于是,他们选择在马兰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干什么。

马兰被业内人称为“最适合做核试验、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不仅寸草不生,夏天地表温度可达六七十摄氏度,冬天温度会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风吹起来,感觉生疼。就在这里,张利兴和朱凤蓉参与了我国第一枚氢弹、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核试验。

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并于当年的9月24日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张利兴和朱凤蓉奉献大半生的事业戛然而止。

核试验暂停了,但它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张利兴和朱凤蓉的身体里。因长期接触放射源,朱凤蓉患上了膀胱肿瘤、白内障和白血球下降。但她却说“好像还没有到要命的时候”。

1997年,张利兴晋升少将军衔。第二年,朱凤蓉也晋升少将军衔。

维修国之重器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王显周连读了3遍歌词,仿佛在回味自己飞扬的青春。

从清华高压电气专业毕业后,1972年,王显周前往上海重型机器厂工作,迎来了工作生涯最大的挑战之一——维修万吨水压机。这是中国第一台万吨级水压机,诞生于1962年。飞机、轮船乃至核工程的建造都需要这个国之重器发挥作用。

在万吨水压机大修领导核心班子中,王显周负责万吨水压机电气系统大修改造工程的全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一个横梁260多吨,一个立柱100多吨,就连螺母都是5吨重的钢筋,拆卸过程困难重重。因为这个大修工程,王显周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7年,退休后的王显周加入了艺术团。在这次演出中,他除了参演,还负责组织男高声部练习,他仿佛在歌词中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大半生。朝气蓬勃、刻苦努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是王显周给自己青春的定义。

艺术团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故事,但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义无反顾投身到各地的建设当中。这个国家因这群“少年”们的努力,变得茁壮、强大。

(新华网等)

猜你喜欢
西拉少年艺术团
舞台上的意外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少年》改档12.16对撞张艺谋《长城》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彭博商业周刊》
“少年”古永锵 新的时代到来
街头巨偶
西拉木伦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