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之女忆父亲“批判”粟裕

2021-03-25 13:51李成秋
新传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军委粟裕批判

李成秋

王必成这样“批判”粟裕:“我跟随粟裕作战多年,对他的‘阴谋深有体会,那就是‘大和‘谋。他的‘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很清楚。至于‘阴的一面,我不知道,也没有体会。”

1958年,粟裕突然受批判

根据毛泽东卫士李银桥的回忆,在1955年授军衔时,粟裕视名利为身外之物,对授衔大将平静处之,曾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周恩来说粟裕已请求辞帅。毛泽东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高尚革命情操的人,却在1958年受到批判。在1958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强加在粟裕头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有两条。其中一大罪状是说粟裕是“野心家”“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另一大罪状就是1957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粟裕从借鉴苏军经验的角度,向蘇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提出,请对方提供一份苏军“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以便参考。这件极其正常的事,却被认为是粟裕在“告洋状”,后上升为“里通外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明确讲: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但因种种原因,此事一直拖了下来。

直到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共同署名的文章《追忆粟裕同志》,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王必成:粟裕的“大阴谋”就是“大”和“谋”

1958年,在几次小范围的中南海居仁堂批判会议上,一些人纷纷跟风批判粟裕。

粟裕是原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实际最高指挥员,三野将领过去长期在他的指挥下作战,早将粟裕看作是三野的一面旗帜和自己的光荣。他们对突如其来的“批粟”很不理解,言行上就很有抵触。

在1959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为跟随粟裕作战多年的华野主力部队之一的主官,开国中将王必成被指定发言,希望他带头揭发和批判粟裕。王必成点头“答应”了。

王必成素以冷面著称,敢于仗义执言,一副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古道热肠。王必成之女王苏炎回忆,“父亲寡言,但是绝不人云亦云。他认为是对的事,是不会轻易改变和屈服的。在自己的遭遇上,父亲选择沉默。对于他崇敬的粟裕大将的遭遇,父亲无法忍受心中的愤怒。”

王苏炎说,当时,父亲是这么说的:“主持会议的同志指示我,要我揭发‘大阴谋家粟裕。我跟随粟裕作战多年,对他的‘阴谋深有体会,那就是‘大和‘谋。记得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他就向毛主席建议进行淮海战役,基本解决国民党军的主力。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胜利。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很清楚。至于‘阴的一面,我不知道,也没有体会,请知情者揭发出来,让我们受教育!”

这番发言,掷地有声。在当时的形势下,敢说出这样一番话,王必成的刚直可见一斑。他的这番发言震撼了一些人,也感动了一些人。贺龙就曾说:“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

永远的遗憾:去世前未听到粟裕平反的消息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享年76岁。王苏炎说:“我父亲戎马一生,很少流泪。但是当粟裕大将去世的噩耗传来时,父亲忍不住泪流满面,半晌说不出话来。父亲心中一直愤愤不平,他不相信加在粟裕大将身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后来,父亲要给当时总政治部写信,谈给粟裕大将平反的事情。粟裕的夫人楚青阿姨顾全大局,阻止了父亲。直到1989年父亲去世,他也没有听到为粟裕大将平反的消息。这在父亲心中留下了永远的悲愤,成为他永远的遗憾。1994年,刘华清、张震的《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刊登出来后,我母亲看后,立即把登有这篇文章的报纸放在父亲的遗像前,告诉他:粟司令已经沉冤昭雪。以告慰父亲在九泉之下的亡灵,让他得以安息。”

猜你喜欢
军委粟裕批判
第一次开飞机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习近平视察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史上最牛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