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简介

2021-03-26 07:08
社科纵横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勤防沙治沙

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发起,甘肃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水利厅、农牧厅、林业厅、文化厅、广播电影电视局、体育局、文明办及武威市、民勤县联手共建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生态警示教育基地。 于2020 年9 月被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命名为第二批“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座落于全国劳动模范石述柱的家乡——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 始建于2006 年4 月,2007 年5 月落成开馆。 占地面积5343 平方米,建筑面积934 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50 万元。 纪念馆由主展室、接待室、放映室三部分组成,主展室展览共分前言、历史演变、艰苦奋斗、亲切关怀、综合治理和后记六个单元,通过丰富、具体、生动的图片、资料、实物和适度的多媒体技术、声光电手段,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民勤生态演变的历史,深刻揭示了民勤生态恶化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集中体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民勤人民抗击风沙的光辉历程;切实反映了近年来民勤人民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勤指示精神,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取得的成效。

自建成以来, 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接待了温家宝、许嘉璐、钱正英、罗富和等国家领导人、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历经14 年,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积聚了历史和当代的文化,成为了展示民勤防沙治沙文化的重要场所和识别民勤防沙治沙历史特色的重要坐标。近几年来,纪念馆转变办馆理念,走专题博物馆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功能单一的旅游景点走向功能多样的文化教育馆,有效地发挥了文化辐射作用。 作为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克服人少、文物资料少、场地受限的劣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立足探索科普工作新思路、新举措,以钉钉子的精神,下足绣花功夫,积极发挥基地的社会教育职能,运用“馆校联动,共建合作”的模式,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举办了一系列有成效、有创意、有学术内涵、有时代特色的社科普及宣传及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报刊图书、宣传画册等传统科普载体和“三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优势,相继推出了“闭馆不闭展,居家看展览”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线上展览系列活动,让游客足不出户“逛展览”,动动手指“看展览”;流动展览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五进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将“高、大、上”的科学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生态县情观摩体验活动,组织民勤一中、民勤四中、民勤职专和民勤实验中学3805 人次师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 取得的成就,警示和激励青少年用智慧和汗水建设绿色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社会科学宣传普及的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公众知晓度和人文社科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社科普及基地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社科普及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社科公共服务的崭新平台。 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将珍惜荣誉、总结经验,在更高的平台上创新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发挥好全省社科普及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为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人文素养,为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福的美丽幸福新民勤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民勤防沙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