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视角下街道空间人本化设计策略*

2021-03-26 04:28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茹丰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2期
关键词:使用者广场街道

文/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张 健 赵茹丰 吕 元

0 引言

住房商品化以前,人们居住在单位大院等社区中,生活背景相似,居民在交流中联结情感、共享生活,形成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街道空间。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生活空间发生改变,城市街道拓宽,建立高密度住宅区,住宅底商侵占街道资源,传统邻里相知的生活状态被商业割裂,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出现认同危机,街道空间疏离,人文气息淡薄,曾经给人带来亲切感的街区氛围不复存在。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街道生活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期盼在现代住区生活中重获情感认同。

1 城市发展触媒下城市街道的转变

1.1 街道功能的转变

自20世纪以来,城市扩大和经济发展促进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全球工业化浪潮使人们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急速增加,这种对交通通行效率的重视促使城市街道拓宽,因此交通功能成为街道空间的主要功能。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街道为人们提供活动与交流空间的价值显现,于是街道空间开始弱化交通功能,转而丰富其社会、媒介和生态功能,以期街道在适应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空间功能更加完善,实现多种功能复合发展。

1.2 街道使用者需求的转变

“二战”后,城市迅速重建改变了其空间格局,为机动车交通提供更多便利,城市街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街道空间以满足其顺畅通行的需求为主,甚至设置步行路障保证机动车的交通效率。20世纪60年代后,以机动车为核心的街道设计带来诸多城市问题:交通事故频发、城市噪声加剧、环境品质恶劣等。社会开始对街道空间的发展进行反思,人在街道空间中的需求逐渐被重视,行人占据街道空间使用的主体地位,因此,街道空间的使用者不再局限于交通功能需求,而更关注使用者在街道空间中交往交流、文化情感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见图1)。

图1 街道使用者对街道功能的需求

1.3 街道空间设计价值观念的转变

过去奉行“车本位”的街道设计观使街道空间分配对机动车倾斜,挤压其他使用者的活动空间,且存在安全隐患。街道成为机械的快速机动通道,而非人们生活的停驻场所。21世纪以来,伦敦、西雅图、纽约、洛杉矶、上海等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颁布,期望通过精细化设计导引,营造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为市民提供安全、活力、品质、富有吸引力的街道环境[1]。街道设计的价值取向回归“以人为本”,人的需求和认知成为街道设计的主导因素,打造令使用者生理、心理愉悦的人本街道成为街道未来发展的共同目标。

2 城市街道人本化空间发展诉求

打造人本化的街道空间,应关注使用者在街道功能、行为心理、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空间诉求,从而完善城市功能,创造舒适的生活体验。

2.1 街道功能诉求

安全连续的通行功能是街道空间使用者对街道空间的基本诉求。此外,使用者在街道中还有如聚会、商品展示、公共宣传等日常活动,要求街道具备开放、共享的社会功能。而人们在街道空间中发布信息、展示推广,使街道与其他交通、沟通方式和技术相互作用[2],如快递及外卖行业因电子通信的发达应运而生,故街道应具备便捷智慧的媒介功能。同时,舒适健康的街道环境使人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感知自然,因此,完善的生态功能对打造人本化街道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2.2 行为心理诉求

从行为特点及心理感受出发,街道使用者存在舒适性和交往性2种诉求。

1)舒适性 《街道的美学》中提出,当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比1<D/H<2时,人们能获得舒适的空间感受[3]。而地面铺装的材质和方式也影响人们的步行体验,老年、残疾群体在此方面的诉求更为强烈。此外,街道界面中和谐韵律及色彩能给人良好的心理暗示及疏导;优美整洁的建筑外立面及牌匾可营造舒适的街区风貌;夜间明亮的灯光环境给人安全感,还可增强生活氛围。总体上,使用者对街道空间的舒适性诉求在空间尺度、铺装材质、立面形象、灯光照明等方面有所体现。

2)交往性 人们在街道生活中交往主要包含商业性和休闲性2种类型[4],商业性交往以购物为主,多存在于商家与买家之间,大部分生活性街道有充足的商业空间以满足其需求。相比之下,休闲性交往对应的街道空间形式更复杂,而大部分街道空间缺少互动、交往、休闲的公共空间,无法满足人们在街道生活中的交往性需求。

2.3 文化情感诉求

情感认同的内涵是人们能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找到立足点,形成便于自身认知的方向感,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乃至与环境之间的认同感[5]。例如,生活性街道两侧基本以居住建筑为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氛,生活在此的居民因与邻里相熟,久而久之会产生相互认同的情感联系,进而形成情感记忆,该街道印记所引发的文化效应是人们对街道空间情感更深层次的追求。

3 城市街道人本化设计策略

在人本化街道建设上,国内外已有较多尝试,以下是依据街道空间的转变诉求提出的策略,并以北京市通州区生活性街道云景东路的部分改造内容及方法为例,作为相应的补充说明。

3.1 整合街道资源:街道整体情况的全面梳理

城市街道往往具备人们在生活中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交通资源、居住资源、环境资源、服务资源、交往资源、商业资源。整合街道资源,把握空间形态,才能更系统、全面地整理出街道的痛点与功能短板。街道资源的整合可从道路交通、街道风貌、环境景观、公共设施、商业活力5个方面入手。

例如,在梳理交通资源时,通过绘制多区段道路剖面图,分析街道空间中动态交通、静态交通与步行交通的基本情况,并根据车道、人行道、建筑前区空间等实际宽度分析空间比例的合理性。

沿街建筑风貌,可从建筑天际线、建筑高度、建筑质量、建筑色彩4个方面进行梳理。景观环境的梳理则分为3个层次:绿化形式、植物种类和绿化率。对于公共设施,可用平面点位标记和数据统计方式进行汇总。

商业活力除街道热力图分析以外,可用色块对业态进行区分。云景东路北段商业较为集中,有多个百货大厦,沿线以餐饮服务类住宅底商为主,商业类型丰富,而街道南端的业态较低端,多以汽修类店铺为主,便民生活类业态比例过低,商业活力低。

3.2 补足街道功能:资源整合后的功能完善

补足街道功能是补充街道空间的功能短板,在上述街道空间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针灸式地解决相应问题:首先解决与街道使用者功能需求相悖的街道问题,如人行空间被静态停车所侵占的交通问题、建筑外表皮严重脱落造成安全隐患的风貌问题等;其次解决街道自身的空间短板,如街道绿化的缺失、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等;最后基于对街道未来发展需求、上位规划对街道发展定位的分析后,得出街道空间功能需要提升的内容。既保障使用者的基本空间诉求,又满足城市发展下街道空间提升的要求。

3.3 营造特色空间:符合使用者行为心理的空间重塑

街道中的特色空间是指能为市民提供日常交往的空间节点,且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符合其日常行为规律的人本化空间。设计应考虑各使用人群的行为特点及交往需求,运用行为观察法和调研问卷法对相应行为的规律进行总结。

以云景东路中的梨园广场节点为例,在实地调研及民意调查后,笔者总结现状问题如下:①空间形式单一,大面积铺装广场无遮阳设施,夏季日晒严重;②老年人喜欢交流闲谈,但无充足的休息设施;③绿化形式单一,全部为封闭式绿化;④夜间照明不足,导致广场的全时段使用率较低。现状分析后对其进行改造设计。

对广场使用人群进行分类,并通过行为观察法与拍摄人物活动速写的方式,对广场的全天候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进行总结,绘制行为时间图。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改造:①将原部分广场游览路线改造为步行漫道以增加市民日常的步行活动空间;②将原广场小型节点打造成为青少年提供奔跑嬉戏、为老年人提供阳光沐浴的草坡;③改造原有封闭景观,重新设计景观形态以形成半围合的棋牌空间,为老年人提供棋牌交流活动空间,成为休闲广场;④改造原大面积且缺乏休息座椅的三角形广场为儿童沙坑,利用沙坑边缘设计座椅,形成具有亲子互动、老幼共享的复合型空间;⑤保留可满足大型聚会的圆形广场,在此基础上增加互动性休闲座椅及镜面遮阳廊架,提升广场的驻留性、互动性与趣味性。此改造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赋予各节点不同的空间属性,从而满足广场使用者的多种活动需求(见图2,3)。

图2 梨园广场节点改造后总平面

图3 梨园广场节点改造后效果

3.4 提升场所精神:基于文化背景的情感提升

营造街道空间的场所感时,应充分利用街区的文化资源,深入街道生活,将文化元素通过设计体现在街区环境中。使用者与街道空间长期互动,自然而然地形成具有底蕴的人文空间场所。

以云景东路梨园学校节点为例,改造前存在的典型问题有:①校门前广场狭窄,上、下学时段拥堵严重;②学校围墙沿线的绿化树池已被废弃,土地裸露,堆满垃圾;③原下沉广场的石质休息台阶破损严重,人们随意踩踏,且树池所占空间面积过大,人们通行不利;④下沉空间以台阶处理高差,缺乏无障碍设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设计中引入通州区运河文化的意象,合理利用学校围栏侧的沿线空间,将原本宽500mm、已废弃裸露的隔离绿化打造成既有休息座椅,又有绿化种植的运河文化展示墙,将学校的书院文化引入街道空间,不仅可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作为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还可结合半圆形的等候广场,形成具有一定视线焦点的半围合空间,增强空间的驻留性。同时,地面铺装采用“水波涟漪”的意象,将运河文化抽象化以成为空间情感的一部分。改造后的空间既可彰显街道的文化内涵,又可充分体现学校周边的空间价值,增强人们对学校、街道、城市的情感认知,进而提升整体场所感(见图4)。

图4 梨园学校节点改造后效果

3.5 设立反馈机制:政府主导下的价值观转变

街道创立空间使用反馈平台是街道人本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引导市民对街道印象的价值观念转变,使市民逐渐适应从使用者到参与者甚至再到设计者、监督者的角色转换,进而意识到街道空间环境对于其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诸多价值的关联。当市民们能真正富有激情地参与管理街道、活化街道的行动时,街道的人本化发展将不再是规划师单方面的设计愿景。

4 结语

研究结合城市街道发展转变中使用者在街道功能、行为心理、文化情感等方面的诉求,提出整合街道资源、补足街道功能、营造特色空间、提升场所精神、设立反馈平台等空间设计策略,以期实现人文关怀在街道空间中的回归。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应结合城市发展对街道空间的触媒作用,激发城市空间的人本更新与活力塑造,使人们更好地体验现代城市富有生机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使用者广场街道
布鲁塞尔大广场
热闹的街道
在广场上玩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热闹的街道
抓拍神器
风居住的街道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