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文化传承活力提升
——以梅州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2021-03-26 04:28林文斌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2期
关键词:梅州风貌规划

林文斌

(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梅州 514021)

1 梅州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概述

梅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年,在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中注重彰显古城风貌及文化特色,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地。该市凌风东西路具有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多为中西混合式的骑楼商业建筑,因其旧时新南门一带的“凌风楼”得名。约400年前,凌风楼建在上南门楼上,系明朝万历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为纪念文天祥而建。历史文化街区全长约1 000m,街道宽约8.5m,以义化路为界,东为凌风东路,西为凌风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较好,以民国时期建筑为主,街道两侧中西混合式的骑楼建筑群具有典型代表性。

2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问题分析

2.1 肌理破坏严重

从梅州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留存情况看,肌理破坏较为严重,特别是城市地产及商业的快速开发,使胡同的肌理受到破坏,部分街道区域已经不复当年的样貌,除义化路、凌风东西路、仲元路沿街新建建筑或经修缮的建筑质量较好外,街区内其他建筑均较破旧、质量较差。部分胡同名字模糊甚至丢失,其历史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挖掘与记录。竖向街巷仅存珠条巷、东仓巷等,其他街巷仅保留局部片段。街区内的文化遗迹损毁严重,其建筑因缺乏保护与修缮日渐破败,设施不足。

2.2 法规执行力不够

法律法规要发挥实效,必须具备较强的执行力。梅州相继出台《梅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2009)、《梅州市保护历史建筑的实施意见》(2015)等办法和规定,但是从执行情况看,没有发挥理想的约束作用。街区内的文物古迹亟待修缮,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管理办法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有待强化。

2.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凌风东西路以居住用地以及商业用地为主。商业用地主要在街道两侧呈带状分布,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街道形成的地块内,其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十分突出。凌风东西路及周边道路较为狭窄,同时缺乏必要的停车场地,道路交通不畅。街区内未设置专门的人行道,步行系统不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基本完善,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管线外露的问题,影响街区景观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街区内部分地区存在火灾隐患,部分建筑配备消防设施,但整体消防系统不够完善,消防设施有待提升。

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策略

3.1 立足整体,着眼未来,科学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规划需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既要关注当前建设需要,又要考虑未来需求,因此,立足整体科学规划是关键。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统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布局,确保规划方案的前瞻性与综合性。将街区的土地配置情况、文化保护情况、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求、生态环境建设需求结合,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既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时代变革趋势。鉴于当前梅州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监管执行力较弱的实际,在科学规划时要明确街区红线,以历史文化保护的严肃性与立法执行的高效性保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的合理合法、保质保效。如严格控制历史文化街区的新建项目,对建筑高度、建筑分布、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进行规划统控。在规划中突出并保持凌风东西路“中西混合式、骑楼、商业”三大风貌特征,保护凌风东西路的整体空间格局,包括街道建筑历史景观、街道空间环境等,保证沿街界面的传统风貌及其连续性与完整性。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修缮、改扩建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核心保护范围内,文物建筑控制高度、禁止新建,其他建筑层数不超过2层、檐口高度不超过7m;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0m。

3.2 关注文化,保留特色,挖掘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有丰富的文化遗迹,随着国家文物保护进程加快,做好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建筑遗迹的保护规划是文物保护的关键。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要在明确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对街区内不同建筑进行分类,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并做好针对性的保护修缮。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主要分为3类: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性历史建筑、一般建筑物。规划中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及时保护修缮、科学复原,周边建筑物的风貌要与其风格协调。对于推荐性历史建筑,要根据保护更新措施表,从院落格局、主体结构、搭建拆除等方面着手。对于一般建筑物,要及时更新改造,依照风貌保护的要求进行设计,严格控制建筑层数及尺度,严格控制门窗比例及墙体颜色,鼓励居民参与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确保街区肌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以全面整体性保护为主,保护“前门商店、后堂作坊、楼上寝室”空间格局,维护历史街巷古城风貌,保持街区活力。

3.3 完善基础设施,创新融入历史元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关注其使用价值,不断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与街区建筑风格协调、与传统街区布局统一,加强规划控制,适当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让现代基础设施创意设计与历史文化街区特色相得益彰。在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采用平整的青石板路面,既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又符合现代功能需要;在公共空间设置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室外设施,如坐凳、雕塑等,丰富其文化氛围。依据凌风东西路传统小开间商业店面的原有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建筑细部元素等进行立面设计,更新后的建筑及街景应体现该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商业风貌。在不破坏现有街巷空间尺度及界面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下,结合现状条件,建立街区内部步行系统。即使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有的街区格局有一定改变,也始终保留着街区“曲折有致、凹凸变化”的走势和韵味。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既保留历史文化特色,又满足街区居民的居住和出行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街区的经济价值。

3.4 合理调整功能,实现多效益兼顾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文化层面,在改造中应拓宽其价值领域,实现多效益兼顾。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合理保护彰显城市的特色文化价值,并以合理的功能规划布局带来理想的商业价值,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辐射作用,增强周边区域活力。在街区改造过程中,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居住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此次功能调整坚持“一城两街、一湾一轴”的规划思想(见图1)。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传统轴线之上、古城南侧,串联西街与东街。具体来说,在八角亭侧结合现状建筑打造旅游服务中心,整治凌风东西路,形成贯穿东西的凌风路传统商业街。结合现状和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综合服务组团以及凌风西路南侧与凌风东路北侧传统商住组团。整合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类历史资源及其他设施,实现保护与利用同行,使得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休闲观效益得以统筹,同时满足当地居民的居住、医疗、社区服务等需求,既提升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品质,又优化拓展了特色商业服务功能。

图1 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结构

4 结语

城市街区建设必须立足实际,关注街区特色,特别是文化历史特色、建筑特色等,切忌千篇一律。以特色传承为导向,以科学规划布局为抓手,以创新规划设计为辅助,让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可传承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梅州风貌规划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