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部乡愁元素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26 04:28李梓桐王洪俊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2期
关键词:朝鲜族园林景观乡愁

李梓桐,王洪俊

(北华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人们在过度开发中迷失自我,乡愁在景观过度破坏、快速更迭和趋于雷同的情况下无处可寄。乡土景观是人们结合自然环境、生活习性以及民俗文化,经过自行创作而形成的环境艺术,具有承载人们本土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的作用。留住“乡愁”不仅留住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结合自身经历形成的情感记忆,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播、继承和发扬。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乡愁景观的保护与营造、乡愁感知与偏好和乡愁景观元素的提取等方面[1-4],探究乡土景观的乡愁表达及应用形式的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乡土景观中能使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乡愁元素,并提出具体的应用方式。

1 乡土建筑中的乡愁元素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恋家情结,家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和心灵港湾。自古以来,城市发展皆以建筑和道路为主体,建筑是人们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结合生活需求而创造的景观艺术,最能体现人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乡愁记忆。建筑中的乡愁元素不仅能触发人们的视觉记忆,也是承载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究乡土建筑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愁表达形式十分必要。

1.1 民风民俗与民俗建筑

吉林省东部的百年老宅为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搭建中未利用土木瓦结构,坐北朝南,平面沿用咸镜北道传统的“两通式”布局形式,全凹廊式立面,细木格门窗,合阁式屋顶,青瓦白墙,屋脊耸立,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

风味餐馆为草屋顶式四合院建筑,长边一侧为室外厨房,另一侧为建筑入口,入口两侧绘有朝鲜族民风民俗壁画,中间空白留给就餐和观赏节目的游客。

其他建筑有草屋顶式民居,1座为半凹廊式,其余为平立面式。有些在室外配有厨房和菜窖,有的在房后罗列一排陶制大缸,房屋之间以石子路连通,路两侧堆砌50cm的石墙。院中空地种有瓜藤、蔬菜和果树等,极具田园生活气息。

1.2 建筑细部构建中的乡愁元素

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人主要聚居的区域。这里很多庭院保留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他们常常用篱笆或荆条围合院落,院外种满果树,院内用大理石碎铺,在院子南部两侧以道路分割,形成2块菜地,这些元素组合是当地人们共同的儿时记忆。

建筑门面多以青色和白色搭配,青瓦白墙形成鲜明的记忆。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徽派建筑也是这样的视觉搭配,具有鲜明的特色。屋顶常为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和平屋顶[5],按其材料分2种形式,一种是茅草铺的屋顶,另一种是瓦屋顶。茅草就地取材,结构简单,瓦屋顶防水和保暖性能良好,外形美观大方。

在门和窗的布置上,多采用细条方格形式,或以优美的民族元素勾勒于窗格之上,赋予美好寓意。门窗窄长,使原本低平矮小的房屋在视觉感受上显得高挑(见图1)。

图1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门窗

屋檐前伸,形成“退间”,廊的地面普遍由木板或石板铺就而成,铺面高于室外20~30cm,宽度约1m,与挑檐相结合,形成1个走廊(见图2)。雨雪天时,可以在廊内脱鞋,避免泥土带入室内;夏季时,可用于休息、乘凉或晾晒储物。简陋的木制梁柱带给人很强的力量感,稳重而踏实,立柱表面很少做细部处理,木质的纹理映入眼帘,年久失修的房屋立柱上裂开1条条缝隙,经过岁月的推移呈现不同的视觉景观效果。屋檐前常常并列1排红色和蓝色各半的灯笼作为点缀,红色代表朝鲜族,蓝色代表汉族,寓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进退(见图3)。

图2 朝鲜族传统民居走廊

图3 檐下灯笼

温突是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采暖方式(见图4),屋子多大就有多大的炕,早上烧两灶能维持一整天。炕的表面用薄纸进行第1层裱糊,然后用质量较好的纸对面层进行第2层裱糊,最后在裱糊好的炕纸表面刷1层豆汁,待豆汁干后涂刷炕油[6],使坑的表面像是有了层光滑的油纸,方便擦拭。

图4 温突

建筑装饰图案也极具民族特色。人们在建筑山墙之上绘制各式各样的游艺画装饰墙面,被称为游艺墙面,有的还描绘跳农乐舞的朝鲜族妇女或描绘跳跳板的少女,画面细腻淳朴,是朝鲜族人民记忆中的独特色彩。

1.3 建筑中的乡愁元素与五感景观分析

屋檐青瓦琉璃的特殊结构形成道道沟壑,在雨季,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水珠形成一道帘,具有强烈的视觉体验和乡愁记忆。

门和窗户多由木条穿插形成方块,或在窗户上绘制具有不同寓意的图案,阳光透过门窗洒向地面,阑珊的光影效果令人记忆犹新。

乡土建筑早先是由黏土和稻草在模具中混合制成矩形砖块,然后堆叠筑成墙体,并对其表面进行粉刷,手感粗糙且厚实。后来,由木材抛光制成的房屋建筑,手感平滑且细腻。在材料和触感上,与现代建筑形成明显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乡愁记忆。

2 民族文化与特色乡愁景观

2.1 民族文化分析

朝鲜族文化衍生了朝鲜族独特的园林景观发展以及乡愁记忆。吉林省东部的园林景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人们为了留住美好生活的记忆以及表达对彼此的祝愿,通常在园林中以具象的表达方式呈现(见表1)。

表1 朝鲜族民族文化类型及乡愁元素

2.2 民族文化与园林景观相辅相成

园林景观是一个地区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生活品质提升而衍生的物质产物。以延边地区金达莱村为例,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朝鲜族土著文化,从民风民俗、节日习惯到民族文化、精神特质,均有充分体现。

朝鲜族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辣白菜是朝鲜族人钟爱的食物之一。每到腌制时节,邻里间相互帮忙。将包菜放在坛子里便于随时拿取,常在庭院中看到成排的泡菜坛子陈列在墙角,形成景观序列(见图5)。园林中观赏、休息和服务的景观小品也常能看到泡菜坛子,以寄托乡愁,体现地方文化。

图5 泡菜坛子

白色自古是朝鲜族人民崇尚的颜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纯真、质朴、善良和高尚,因此朝鲜族也被称为“白衣民族”。男服多为短衣长裤,外加坎肩;女服多为短衣长裙,在园林景观小品和墙壁彩绘中经常可以看到。衣服的颜色以青色、黑色、红色、白色和黄色为主,象征着阴阳五行,地面铺装、建筑装饰和墙体挂饰也常用这些颜色,使其富有色彩。

朝鲜族人民多才多艺,擅长舞蹈,以音乐相伴,常用乐器有腰鼓、手鼓、大金、小金等,乐器上绘有丰富的彩绘图案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园林景观中也有很多相同的元素,如以民族乐器为主题的小品雕塑。朝鲜族是注重礼仪的民族,每个朝鲜族人都会经历自己的周岁礼。孩子1周岁生日的当天清晨,母亲精心地给孩子打扮,等客人到来后,带孩子到生日宴席前。婚礼是朝鲜族人民比较重视的习俗,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在订婚成功后,由男方携佳肴至女方家,由女方邀请亲友共同饮酒。至夜幕降临,方撤下酒席,奏乐,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唯女方父母选择离去,以表他们不忍看到女儿离家远嫁的心情。在园林景观中,人们将这些美好的民俗、祝愿以雕塑构筑物的形式予以呈现(见图6)。

图6 周岁礼的雕塑

在景观节点、休息平台和活动场地中,常看到面相凶猛的木制雕像或石制雕像矗立于此,这是朝鲜族信奉的守护神,称为长丞。它承载着“天上大将军,地下女将军”的美丽传说,表达消灾辟邪之意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装饰和地面铺装中常绘有太极、植物、花鸟等自然元素的图案,体现朝鲜族人民崇尚自然的民族信仰(见图7)。

图7 木制图腾人像

3 乡愁元素在园林中的应用方式

对于园林景观来说,搭建具有温度和深度的景观是其本质和基础,而将乡愁融入景观中营造有意境的氛围才是其结果和目的[7]。在园林规划设计时,可将还原再现、解构重组和提升转化等方式应用于园林景观要素中,使其富于情感,传承地方文化。

3.1 还原再现

还原再现是指保留原有已构成的景观元素和还原已极度破损但仍有意义的景观元素。已有的景观元素是过去人们所处时代的纪念性总结,有其阶段性的文化价值和年代记忆。保护景观的原真性,最能直击观赏者的乡愁,也最具历史意义。原有的乡愁景观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渐消亡,对其可采用修补、陈列和展示的手法,尽最大可能保留景观的原本模样,延续乡愁。

3.2 解构重组

解构重组是对乡愁景观元素进行碎片化处理,再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景观序列。有些景观元素时过境迁,已无法唤起当下人们的情感回忆,与现存时代产生了抽离,但却仍具有其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通过改变老旧景观元素的原有形式,既能顺应时代潮流,又能保证文化的有效传承。

3.3 提升转化

提升转化是指对乡愁元素的颜色、结构、形式、材质等采用衍生、变异、凝练、融合的创新手法,在有形与无形、抽象与真实、简单与繁琐之间进行灵活转换,以达到景观的艺术效果。

4 结语

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产物。对乡愁景观元素的提取及利用,是对区域文化的概括和总结。研究少数民族乡愁景观元素的提取与应用,对于乡愁景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地域民族特色,加深人们的故乡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摒弃大同小异的发展模式,保留地方特色,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与城乡建设。

猜你喜欢
朝鲜族园林景观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九月的乡愁
KORE A TOWN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