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影响下的街区式住区规划设计探讨
——以舟山千岛中央商务区国际社区项目为例

2021-03-26 04:28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活圈街道商业

李 洁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 200002)

0 引言

2018年12月,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中明确提出:“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的布局相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以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

除此之外,意义更大的是首次以“生活圈”的概念控制城市居住区等级规模。“生活圈”理念,是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配套的出发点,着重于居民在适宜的步行时间内满足生活需求的规划指导配套设施的布局。

新的规划标准将带来未来城市住区规划和设计的变革。本项目基于国家倡导的居住区新理念,从街区的街坊性、开放性、复合性、生态性3个方面,结合实项目际,探讨居住区的发展趋势和设计策略。

1 项目概括

本项目位于千岛中央商务区国际社区项目位于临城新区和沈家门之间,属于舟山规划中的重点商务区,目前岛上尚未开发,公共交通不便,不属于舟山传统开发板块。本岛目前无配套,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但过大桥后即可享用舟山本岛配套。

规划设计内容包括6个地块,总建筑面积约34.8万m2(含地下室)。基地东面为小干一桥(现浦西大桥),是连接普陀区与小干岛的交通要道。南面为纬十三路,并紧临规划中央绿谷景观带,景观资源佳。西面为经二十一路,规划有城市景观绿轴,紧邻自贸之星块,是未来规划商务、办公、金融集聚地。北面为环岛北路,畅享海景资源,与临城隔海相望,是小干岛重要的城市门户形象标志,规划有自然海湾景观。分割组团的纬九路和经二十五路沿街布置低层商业,形成2条交叉的商业轴(见图1,2)。

图1 项目总平面

图2 项目鸟瞰

2 设计理念

2.1 居住街坊(小街区、密路网)

考虑到“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模式与传统“稀路网、大街区”的规划模式不同,更加强调为步行和自行车提供宜人尺度的街道空间,因此,本项目规划对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有特殊规定,较大的退距为街坊提供了更充足的街道空间。在本项目中,纬九路南侧后退25m、经二十五路东侧分别后退15m(允许布置小体量商业,占地不超过20%),形成公共开敞空间(见图3)。

图3 建筑退距

2.2 开放街区(边界空间)

街道空间是城市中数量最多且活动最为密集的开放空间,而居住区和城市街道空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边界上。传统居住区通常为封闭的线性边界,而在开放街区中,边界空间应是开放的面状空间,在保持居住区有明确边界的同时,又使其融入城市,并保证居住区居民的独立生活。本项目通过以下3个方面塑造边界空间。

2.2.1 打造街道空间——双轴结构

本项目打造了十字双轴的社区发展框架:规划了东西向的社区商业轴和南北向的文化生活轴。双轴结构激活整片街区的活力,提供高品质的步行环境及便利的商业服务设施(见图4)。

图4 双轴结构+贴线建造

2.2.2 形成连续界面——贴线建造

控规要求十字轴街道的贴线率达到80%以上,首层街墙界面通透率达到50%以上,从而形成连续的底层商业界面。同时,沿线鼓励提供非商业用途建筑的出入口,保证街道在非商业活动时间的活跃性。

2.2.3 打断连续界面——节点空间

1)消解实体感 底层沿街商业通过架空和玻璃界面消除实体感,内部与外部的风景在界面空间处重叠交错。

2)开口空间 居住区的出入口打断了连续商业界面,形成了入口广场,居住区内部与城市不再生硬地分割,而是产生了公共与私密、住区与城市的渗透和融合(见图5)。

图5 节点空间+主题街区

3)节点空间 在道路交叉口处形成节点空间,定义节点属性,落位配套功能。结合广场、小品等形成主题节点,根据周边产业、建筑性质及环境打造4个街区节点:文化节点、主要商业节点、次要商业节点、生态节点。

2.3 复合街区(功能复合)

新标准中基于“生活圈”进行的居住区规划,强调了街区设计中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配置足够的服务设施和商业配套。

2.3.1 主题化街区

本项目十字双轴街道根据不同主题分段打造特色商街区。横向轴线:西段连接公园,打造活力运动街区;中段定性为亲子互动街区;东段连接学校形成教育培训街区。纵向轴线:打造为生活配套街区,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社区主街沿线裙房首层设置为刚性连续商业界面(含文化生活服务设施):结合餐饮、咖啡馆、艺术展览、书吧等社区商业和生活服务功能设置,最大程度活化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形成全天候的步行活力空间。环岛北路、纬十三路和经二十四路等主要人行通道两侧裙房设置为弹性连续商业界面:鼓励设置商业、文化娱乐、文体活动等功能,形成休憩驻足的活力场所。

2.3.2 生活圈配套

在开放街区背景下,为满足“生活圈”原则布置的配套设施,将所有的公共活动融合在城市中。居住区规划结合15,10,5min生活圈和居住街坊的理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组织的建设。本项目以15min生活圈为理念,沿两轴设置了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站等设施,最大化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原有的居住小区通常将小区服务站、小区活动场所等设施设置于内部,生活性干道将封闭的小区与城市相连接。在新版标准的背景下,为满足居民在15min步行范围内可以到达日常服务设施,大部分的公共场所都设置于城市中。公共街区除了承担交通功能和商业功能,原本发生在小区内部的公共活动也成为公共街区的重要功能。

2.3.3 活动场所

街道空间往往蕴藏着最精彩、最真实的城市生活,沿街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将使街区变得更有活力。街道是联系住区与城市的枢纽,在街区设计中,应合理规划情景式慢行系统,植入多样的功能活动,营造复合多元且具有活力的社区氛围,进而激发街区活力。

2.4 绿色街区(景观)

本项目将不同层次的绿色空间嵌入城市空间中,从而塑造出以人为本的绿色街区。

2.4.1 融入城市绿色框架(面)

将绿色融入街区双轴结构,精细化的绿色空间分别承载不同级别的公共活动,形成三级功能明确的开放空间:①全开放空间 城市街道、城市公园、中央绿谷界面等;②半开放空间 组团文化公园;③私密空间 居住组团内部宅间绿地。

让绿色从全开放空间渗透到半开放空间,再渗入私密空间,构建多层次绿色空间(见图6)。

图6 三级绿色空间

2.4.2 构建步行绿道系统(线)

本项目将景观与建筑、街道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个连续、开放、功能多元的行人空间,创造出可以激活城市活力的绿色街区。

2.4.3 创造“绿色+”模式(点)

将绿色融入功能性的小品及设施,创造“绿色+”模式,营造交往型公共空间。

3 结语

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出台将居住区的公共街区提升到核心地位,街区成为城市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小尺度、开放、复合、绿色街区的模式搭建,以期为住区与城市空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一定建议和参考。

猜你喜欢
生活圈街道商业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热闹的街道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热闹的街道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