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见王仲奇处方医案研究

2021-03-27 01:47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于业礼张本瑞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案会阴处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于业礼 张本瑞

王仲奇(1881—1945年),名金杰,号懒翁,歙县富堨人(今安徽歙县)。出生于医学世家,少承家学,青年时悬壶乡里,名扬江浙。民国十二年(1923年)迁居杭州,旋又迁居沪上。也因为此,当今医学流派研究中,新安医学和海派中医都将其纳为重要代表人物。

王仲奇医学水平高超,尤擅妇科,他的学生叶伯敬曾言:“先师王仲奇先生,生前海上盛称其善治妇女病。”[1]可惜生前忙于诊务,除医案外,未能有更多著作传世。即使是医案,也都零散存于各处。王仲奇逝后,子侄将其医案合编为《王仲奇医案》一书,收入在“新安医籍丛刊”中出版,分40门,共收录医案709则,蔚为大观。除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也藏有《王仲奇医案》抄本1册,载医案100则,均为“新安医籍丛刊本”《王仲奇医案》所未载。该抄本由孙劲松点校,收入《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中出版。新近出版的《珍稀中医稿抄本丛刊·新安卷续编》第二册中,也收有《缑山仙馆医案》和《王仲奇医案》,均题为王仲奇著作。

除以上数种外,目前仍有零散的王仲奇医案存世,以王仲奇手书的处方笺为多。王仲奇生活年月去今未远,手书处方保留下来不足为怪。同时也是因为王仲奇书法出众,很多病人把他的处方笺当成艺术品保存,故能传承至今。如郑逸梅就曾说:“名医王仲奇处方,从不假手他人,必一笔不苟自己写。同乡黄宾虹曾谓王仲奇处方笺,笔精墨良书法好,本身就是一件美术品。”[2]裘沛然更是直言指出:“前辈中书法精妙的亦颇多,如王仲奇、严苍山、陈道隆诸老则尤擅其胜,他们的书法功力深厚,无论淡妆浓抹,均能疏密有致,其所书方笺往往被病家作为艺术品。”[3]

这些保留至今的王仲奇处方笺,其上往往钤有王仲奇印章,更可从书法的角度,判定是王仲奇亲笔书写。相比于已出版《王仲奇医案》中收录的医案,这些手书处方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应予以重视。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类展览收集,并从各地博物馆等出版的著作中加以搜集,整理后共得王仲奇医案6则,均未见载于各类已出版的《王仲奇医案》中。这6则医案,按内容可分为哮喘、咯血、脘腹痛、淋浊等;诊断形式既有单诊案,也有多诊案,其中一则更是多达七诊。这些医案可为王仲奇相关研究提供新材料,同时加以整理,也可防其缺损再失。

哮喘案

汪右,汉口,绩余村,五月二十日。哮闭喘急较瘥,卧得安枕,喉息音已见静,咳嗽略减。带淋如昔,胸中仍觉气闷,脉濡滑而弦。午后热亦轻微,再以保肺宁金可也。

法半夏钱半,马兜铃(炙)钱半,白果肉(炒去壳)八枚,赖橘红一钱,甜葶苈(隔纸炒)二钱,紫菀钱半,茯苓三钱,蒸百部八分,莺(罂)粟壳钱半,桑白皮钱半,款冬花(炙)钱半,乌贼骨三钱,鸡冠花钱半。

该案来源于2018年3月16日至2018年5月13日期间由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主办的“新安医家墨迹展”,原件收藏地不明。根据体例,可知病人为汪姓女性,汉口人。诊疗时间为5月20日,年份不明。

该案当是复诊案,患者所患疾病为哮喘,症见痰鸣气喘,睡卧不安,午后发热,服药后悉减。复诊时见胸中仍气闷,兼有带淋,脉濡滑而弦。案中注明治疗大法为“保肺宁金”,但从其遣方用药及脉象濡滑而弦来看,患者应是脾肺两虚,痰浊上泛。故先以马兜铃、白果肉、罂粟壳敛气平喘治其标,再以赖橘红、甜葶苈、紫菀、百部、桑白皮、款冬花等宁肺止嗽,另用半夏、茯苓等培土生金、化痰祛湿。脾虚带下不固,故见带淋,乌贼骨、鸡冠花皆是止带之药。

咯血案

叶右,康脑脱路,四月十二日。唾血既弥,咳呛向安,鼻较清利,头疼胸闷亦舒。惟经来衰少,少腹关元暨腰俞亦不胀痛,脉虚滑。再以清上兼调冲任可也。

海蛤粉三钱,紫石英四钱,炒续断二钱,川石斛三钱,丹参二钱,柏子仁四钱,凌霄花二钱,泽兰三钱,茺蔚子二钱,白蒺藜三钱,巴戟天三钱,鸡冠花二钱。

该案原件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纸质卷第2辑》[4]157等书中公布有图版。案中患者为叶姓女性,家住康脑脱路,即今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

据其“唾血既弥”等语,可知该案是复诊案。患者经治疗后,唾血、咳呛、头疼胸闷等症得以缓解,当下经来量少,脉虚滑。由文中“再以”两字,可知复诊仍守原方进退。又据“清上兼调冲任”之法,可推测王仲奇判断患者的病机是气逆于上、冲任失调。气逆于上,袭伤肺胃,血不循经,故见唾血、咳呛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清”字,与“清热”的“清”并非同义,而应当是“清净疏利”之义。方中用海蛤粉和紫石英,也是取其纳气归元的功效,气降归元,则上部自然清净。而气逆于上与冲任失调又互为因果,理气有调冲任之功,调冲任亦佐理气,气血和顺,疾病向安。

脘腹痛案

李,萨坡赛路,四月十一日。肠胃幽门之间瘀滞弗通,不通,则痛在脐腹之中。晨起腑气未盛,较舒。脉濡弦。始由气结,久恐血瘀,蓄血暴动之患,当顾虑也。

苏木屑二钱,台乌药钱半,炒查炭三钱,制没药一钱二分,炒青皮一钱二分,泽兰三钱,炒蒲黄二钱,制川朴钱半,九香虫一钱二分,炒五灵脂三钱,炒黑川芎一钱。早起另以开水送半硫丸钱半。

李,萨坡赛路,四月十六日。肠腑瘀塞,胃气翳滞,清阳失其展舒。脐腹之间作痛,大便昨曾带有粘垢少许,脉弦涩。始由气结,久则血瘀,仍以舒肠通腑。通则不痛也。

苏木屑二钱,台乌药钱半,泽兰三钱,炒五灵脂三钱,炒青皮一钱二分,制川朴一钱二分,九香虫一钱二分,炒川芎一钱,炒查炭三钱,蜣螂虫一钱二分,当归须(小茴拌炒)三钱,陈大麦(炒)三钱。早起另以开水送半硫丸钱半。

该案来源于2017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4日期间由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的“近现代上海中医名家处方书画文献展”,原件收藏地不明。患者李姓,性别不明,家住萨坡赛路。萨坡赛路即今淡水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可知该案是王仲奇在上海时(1923—1945年)所诊病人留下。

该案共有两诊,从行文来看,一诊似初诊,二诊为复诊。初诊时,患者主要症状为脐腹间痛,晨起较轻,脉濡弦。王仲奇辨其病机为“肠胃幽门之间瘀滞弗通,不通则痛”,故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法。复诊时,患者脐腹之间虽仍有痛楚,然有粘垢随粕而出,是药中病机、邪欲外达之象,故仍守原意加减用药。

此案看似平淡无奇,但还是能体现出王仲奇善用虫类药之特色。如两诊中,均重视虫药的使用,初用九香虫,后又加入蜣螂虫。初诊时,王仲奇考虑患者有瘀血既久,恐有蓄血之患。蓄血证源于《伤寒论》,治以抵当汤,方中水蛭、虻虫均系活血破瘀之虫药。王仲奇用九香虫,意正在此。九香虫性温,不仅可破瘀止痛,亦有助阳之力,合半硫丸共同使用,更能通阳泄浊。复诊时,患者出现邪瘀外达之象,故谨守原法,加用蜣螂虫以增活血化瘀、宣通泄浊之力。且又取蜣螂虫之寒,平衡九香虫之温,阴阳相济。另加入当归须,是活血之后,不忘养血,使瘀去新生,生化有源。

脘腹痛案

许右,成都路,六月十一日。始因伤寒,复兼食滞,肠胃幽门之间淤塞不通,胆汁壅遏而难于下输,经事时行时止,少腹、右胯间痛而拒按,不可转侧。曾呕黄苦,口苦,苔糙如麻布,脉弦。速以宣通,以□浊为清化是事。

泽兰三钱,制川朴钱半,炒青皮钱半,炒蒲黄二钱,枳实皮(炒)一钱二分,红花一钱,炒五灵脂三钱,槟榔三钱,煨川楝子钱半,炒查炭三钱,蒲公英三钱,陈大麦(炒)三钱。十二日据加台乌药钱半,败酱草三钱。

许右,成都路,六月十三日。便下□□及结块,痛处范围已缩小,仅胃肠幽门之间一部分,稍进饮食,亦不呕出。皆属佳象。惟身体仍难转侧,舌苔黄糙,仍未融化如故,脉弦滞。仍以宣通,以□浊为清化是事。

该案原件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纸质卷第2辑》[4]158- 161等书中载有图版。患者为许姓女性,家住成都路。成都路即今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路。

该案与上案颇为相似,差别是上案疼痛部位为脐腹之间,而该案疼痛部位为小腹、右胯间,并兼见呕吐、口苦等症状。但对于病机,王仲奇所作的判断与上案一致,均为“肠胃幽门之间淤塞不通”。不过,本案原为外感兼食滞,胆汁壅遏,故治疗时除行气止痛诸药外,尚伍有槟榔、蒲公英等。槟榔可消食,行肠胃中气滞,除痰袪瘀;食积瘀久化热,上蒸于口,故而口苦,蒲公英清热解毒,可止口苦。复诊时,患者疼痛部位缩小,进食后不再呕吐,可见方药对证,诸症悉减。故守原方为治,另加蜣螂等增加活血祛瘀之力,以求去恶务尽。复诊时加入的獭肝一药,现已基本不用,《金匮要略》载有“肘后獭肝散”方,用獭肝一具治冷劳,主要取其性温补益虚损之用。该案中用獭肝,应亦是此意。

淋浊案

奚君,威海卫路,一月二日。会阴之间,窒碍已较爽适,惟小溲浑浊未清,善饥欲食,思念所及,溺难少忍。但日来发热,腹痛肠迴串动有气,疼隆起,脉弦滑。治以通和,食毋求饱为要。

川萆薢三钱,炒青皮一钱二分,茯苓四钱,石菖蒲八分,陈枳壳(炒)一钱二分,络石藤三钱,瞿麦二钱,杏仁三钱,炒五灵脂三钱,石韦(炙,包)二钱,槟榔二钱,炒查炭二钱,泽兰三钱。

奚君,威海卫路,一月五日。会阴之间,窒碍已见松动,惟食滞肠胃,腑气失和。腹痛已见瘥,热亦退却,但日前仍有酸水上泛,舌苔腻浊,脉濡弦。仍以和中清腑可也。

制川朴钱半,陈六神曲(炒)三钱,茯苓四钱,陈枳壳(炒)一钱二分,白豆蔻一钱,白通草一钱,藿香一钱二分,炒青皮一钱二分,槟榔二钱,佩兰三钱,广皮二钱,莱菔英三钱。

奚君,威海卫路,一月十日。肠胃腑气失和,水谷传化未入常轨,腹痛嗌酸,经(精)溲不分。会阴、谷道之间痠坠胀痛难受,大便先硬后溏,惟黑色转黄,脉弦滑,苔腻。守原意以治。

石菖蒲一钱,法半夏一钱二分,川萆薢三钱,藿香一钱二分,全瓜蒌四钱,炒卷柏二钱,佩兰三钱,制川朴钱半,莱菔英三钱,泽兰三钱,茯苓四钱,干地龙二钱,蜣螂虫钱半。

奚君,威海卫路,一月十五日。大便较调,嗌酸见愈,惟溺后又有血筋,会阴之间及前后痠坠胀痛难受,少腹亦痛,脉濡弦。再以输阴利窍可矣。

川萆薢三钱,生地黄四钱,炒卷柏二钱,石菖蒲一钱,川木通一钱,络石藤三钱,台乌药一钱二分,甘草梢二钱,瞿麦二钱,益智仁一钱,甜桔梗一钱二分,干地龙二钱,血余炭一钱。

奚君,威海卫路,一月二十日。前阴精溺异出同门,小溲依欠爽利,仍有败精垢浊,浑处弗清,睾丸会阴之间痠胀难受,脉濡弦涩。仍以输阴利窍,涤除垢浊可矣。

川萆薢三钱,马蔺子二钱,炒卷柏二钱,石菖蒲一钱,马鞭草二钱,瞿麦二钱,台乌药一钱二分,甘草梢二钱,山甲珠三钱,益智仁一钱,甜桔梗一钱二分,干地龙二钱,海金沙钱半。

奚君,威海卫路,一月三十日。形色精神已较愉快,惟败精垢浊,输化涤除仍未净尽。小溲未畅,澄澈弗清,睾丸呆木,会阴之间仍稍痠胀欠适。入寐多梦不宁,脉濡弦。心肾原有相须相济之妙。仍守原意,□渐湔除可也。

煅牡蛎四钱,马蔺子三钱,甜桔梗一钱二分,炒泽泻二钱,马鞭草二钱,甘草梢二钱,海藻五钱,川萆薢三钱,干地龙二钱,台乌药一钱二分,石菖蒲一钱,海金沙一钱二分,杜牛膝根(鲜,刮,倍用)二钱。

奚君,威海卫路,二月七日。败精垢浊,输化涤除未尽,小溲仍然浑浊,欲撒溺时,里急少腹胀,会阴之间苦坠。卧着既久,殊难转侧,脉濡涩而弦。仍守原意,去恶务尽可也。

当归须三钱,海藻五钱,骨碎补二钱,马鞭草二钱,九香虫一钱二分,甜桔梗一钱二分,马蔺子三钱,川萆薢三钱,甘草梢二钱,石韦(炙,包)钱半,石菖蒲一钱,海桐皮三钱,海金沙钱半。

该案原件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纸质卷第2辑》[4]150- 157载有完整图版。案中患者为奚姓男性,家住威海卫路,即今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

该案共有七诊,据现存时间最早的1月2日案中“窒碍已较爽适”等语,可知仍非初诊。案中患者主要症状为小便浑浊,会阴之间酸胀疼痛等。现存七诊中,每诊相隔时间为五至七天,患者病情复杂,时有反复。王仲奇治疗以调中清腑为主,七诊中坚守大法不变,但处方用药每有加减,细微处最见功力。“新安医籍丛刊本”《王仲奇医案》有“淋浊”一节,据其中医案,可考王仲奇治疗该类病证,每喜在利尿通淋外,施以清泄肠腑之法,且往往能取到良好效果。该案可与“淋浊”中诸案相参为看,对现代临床仍具参考意义。

虚劳膏方案

陈,大王庙,十二月十九日。肾亏精薄,殊少蛰藏,键(腱)松窍滑,一媾即洩。腰俞作痠,脉濡滑而弦,议膏方。

大熟地四两,炒桑螵蛸二两,大有耆三两,山萸肉二两,煅龙骨三两,潞党参三两,菟丝饼三两,煅牡蛎三两,苏芡实二两,潼沙苑三两,川杜仲三两,金樱子三两,甘枸杞二两,炒续断二两,莲须八钱。

右药下铜锅内,慢火熬透,去渣取汁。加龟板胶三两,鹿角胶二两,烊化和入,再加蜂蜜壹磅收膏。每以开水冲服一羹匙。

该案原件收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纸质卷第2辑》[4]149《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5]以及《名医方笺墨宝赏析》[6]等书中公布有图版。该案为膏方案,患者陈姓,家住大王庙。民国年间,上海有大王庙,在今静安区老成都路苏州河边。

案中患者所患当是虚劳,病机属脾肾两亏,故见早泄、腰酸、脉濡滑等症。处方用药以补肾健脾为主,补肾填精以固先天之根,健脾益气可筑后天之本。又用芡实、金樱子、莲须等涩精之药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可备完全。

王仲奇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医家,深富临床诊疗经验,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较大参考价值。以上对其六则散见处方医案进行整理分析,可补各种已出版《王仲奇医案》之失。同时,也可为其他现存民国医家处方医案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以供借鉴。

猜你喜欢
医案会阴处方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人间处方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处方
改良式会阴麻醉在正常分娩的临床应用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