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教研协同的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2021-03-27 02:54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1期
关键词:骨伤中医药研究生

宋 鑫 张 超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教学部,河南洛阳 471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河南郑州 450046

国家于2020 年7 月召开了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做出重要指示。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落实大会精神,从提高培养质量入手,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从机制上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这是因为当前国家已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和培养中医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这其中,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专业,其人才培养对于提升中医药的整体治愈率和影响力,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1]。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高校和临床医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他们在各级卫生医疗机构、教育教学机构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笔者以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为例,针对高校与临床医院在联合培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建议。

1 新时代加强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在人才强国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指导下,已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作为推动中医药尤其是中医骨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传承中医骨伤理论和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双重使命。新时代,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地区高层次卫生人才需求,在医教研协同模式下培养一批适应时代特征、德艺双馨的中医骨伤人才十分重要且迫切。

1.1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的需要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创造和积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保健资源。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骨关节退行性病变、骨肿瘤和骨质疏松症为代表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大众对骨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3]。当前,我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执业医师尤其是高层次骨伤医师尤为缺乏,中医骨健康基层服务能力较弱,人民群众尤其是老年患者看病难、找专家看病更难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面对新时代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且分配不均衡问题,需要大力培养中医骨伤高层次人才,同时以人才培养带动中医骨伤学科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的骨健康医疗服务需求。

1.2 是实现中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相继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4]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5],并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在实际工作中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逐步实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科研创新的任务。当前,我国在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被赋予更多的期待和使命,中医骨伤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了发展的新机遇。

2 当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的“实验室教学模式”不同,目前我国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更像是本科“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延续,缺少对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6]。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在三年培养期间要修满理论课程学分、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这种模式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但压缩了学生开展临床科研和中医师承的时间,科研和教学、医疗难以实现高效协同[7]。我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定程度存在着中医特色不鲜明、培养路径不清晰、科研创新弱化等问题,造成中医骨伤学术理论传承、创新出现断层和脱节,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产出率低。

2.1 中医特色不鲜明

2.1.1 中医经典著作研习不扎实,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 在当前中医经典课程讲授中,由于相关知识点抽象且年代久远,学生大多都兴趣不高,未能清晰认知经典著作中涉及的概念,很难表述清楚其内涵所在,更难表达自己对其理解[8]。中医骨伤科学因涵盖生物力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内容,与西医存在紧密关联。研究生阶段,学生热衷于开展临床手术等技能操作,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十分缺乏,大多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笔者通过电话、邮件、会议等形式调研河南中医药大学及同类兄弟中医药院校近5 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数据,统计显示72%的学生以现代医学思路开展实验研究,选取基因位点、序列等评价指标,对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少之又少,学位论文普遍缺少中医特色。

2.1.2 崇尚现代实用医学,学生对中医药文化重视不足、掌握欠缺 中医药文化是孕育中医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医骨伤科学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当前,随着现代实用主义医学的兴起,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陷入了纯粹追求知识和技术的盲区,传统的文学、哲学、史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日渐式微[9]。中医自古被尊称为“悬壶济世”之“仁术”,在如今重“医术”轻“人文”的价值观引导下,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普遍忽视对中医人文精神的学习,对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生命观和哲学观认识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脱离中医追求人性真善美的初衷,底色黯然[10]。

2.2 培养路径不清晰

2.2.1 中医师承教育弱化,人才培养重点不突出 中医数千年来都是有师承体系的,现代学院教育体系逐渐将其取代。当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通识路径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研究生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培养重点在于塑造学生从事临床科研所需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为此,需要构建中医师承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1]。学生师承不仅要习医术、研医理,更要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方式,跟从导师探寻传统中医的现代科学内涵。

2.2.2 考核目标繁杂,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现阶段国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学生申请硕士学位要修满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分、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开展临床科研以及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等任务[12]。研究生教育面临考核目标多、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与矛盾,如何在医教研协同模式下,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高等教育专科化培养的有效衔接[13],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

2.3 传承创新成果不足

2.3.1 学术源头缺少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学说 时代需求是支撑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我国大力发展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教育,其目的之一便是寄希望以研究生为载体推动中医骨伤学术理论的传承创新。中医骨伤是一门崇尚生命的学科,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当前,我国中医骨伤学术流派和理论众多,但能够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称得上经典的理论和验方少之又少,西医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有取代中医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中医学术理论源头缺少新学说,尤其是缺少能够解决时代需求的新理论和新学说[14]。

2.3.2 科研成果对临床贡献度有限 当前我国医改和卫生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就医需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跟师开展科研的初衷应为解决临床疑难重症及罕见病,以临床应用为导向[15]。审视我国当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生开展科研大多是为完成毕业任务,普遍存在科研选题脱离临床、数据拼凑、统计混乱等问题[16],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和产出不足。因此,聚焦骨伤科疑难杂症,建立名医师承团队和科研攻关团队,围绕临床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3 医教研协同模式下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一直以来,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个性化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提升,这对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需要招生高校和临床医院协同一致,改革和完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环节[17],同时结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大医教研协同的深度和广度,制订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计划。在培养模式上,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要着力从医疗、教学和科研3 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执业技能、中医思维和科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从理论和技能传授向提升学术和科研能力的转变[18];同时要以科研带动教学和医疗,推进中医骨伤学术理论和诊疗技术的传承创新。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3.1 立足中医本源,回归中医人文内涵

3.1.1 中医思维的构建 坚守中医临床思维,传承中医特色技法,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法宝[19]。以韦贵康为代表的国医大师,应用中医正骨手法为患者复位,手摸心会、进退有度,而这一进一退均是沿着真正的中医思维实施的。在临床实践中遵从中医思维是传承发展中医的关键[20]。笔者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等中医诊疗技能,同时要深入研习中医经典,引导学生建立中医辨证论治、整体平衡等思维方式,能够运用中医思维分析病因、找准病机,解决临床难题。

3.1.2 中医人文精神的塑造 中医学乃仁学,仁学思想与中医学思想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需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21]。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的人格魅力,特别是身教,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对此,要改变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说教”模式,导师在学生从事临床实践、科研创新等全过程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具体可采用人文教学查房、叙事中医等形式,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回归中医真善美的初衷,夯实中医人文底蕴。

3.2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3.2.1 加强师承教育 中医骨伤理论体系有其特殊性,在中医学术史上分为洛阳平乐郭氏正骨、上海石氏伤科、北京刘氏正骨等流派,各学术流派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了中医骨伤理论的发展[22]。学生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已经掌握了中医骨伤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跟师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术和科研能力,而非囿于骨科手术、门诊等应用技能训练。研究生教育应回归更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模式,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以临床应用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

3.2.2 创新教学模式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期间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跟师实践、科研创新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革新势在必行。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能够改变以往课堂教师单向讲授的不足[23],提升研究生培养效度。笔者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尝试建立网上智慧课堂,引导学生线上自主视频学习与线下问题式、案例式课堂重点交流相结合;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挖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聚焦成果转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3.3.1 中医骨伤理论源流的现代拓展 时代需求在变,中医骨伤学术理论应敢于突破和超越,既从传统中来,又超越传统,从而达到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需要探寻中医骨伤经典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正骨理筋、手法复位、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还应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从整合医学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创中医骨伤理论新学说。新时代中医骨伤理论不能只驻足于典籍,而应不断的推陈出新。笔者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依托导师学术创新团队,在中医骨伤经典理论基础上相继拓展出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平乐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论等一列新学说[24-26]。

3.3.2 中医骨伤经典验方的挖掘和转化 临床科研贯穿于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立足中医药特色优势,建立名医师承团队和科研攻关团队,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双驱动。笔者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中医骨伤科经典名方、经验方的活态化应用为目标建立有郭艳锦、毛书歌等名中医师承工作室,同时还有临床医学科研中心。学生可以选择第二导师,在中医师承的同时开展临床应用基础研究[27-28]。在医教研协同模式下,学生不仅能深刻领悟传统中医的智慧,还能促进中医骨伤经典验方的创造性应用和创新性发展。

4 小结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是推动我国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保障。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服务新需求,高等中医骨伤人才培养应在医教研协同模式下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路径,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出一批中医基础理论扎实,能够运用中医思维在复杂多元的医疗需求下进行实践和创新的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骨伤中医药研究生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职高专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