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烈治未病思想在儿科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2021-03-27 04:46郭婷婷孙丽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7期
关键词:食积国医哮喘

郭婷婷 孙丽平 王 烈

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而今中医各家对治未病理论已经有了新的见解,治疗模式也逐渐转变成了以预防及保健为主,不断发挥中医药的特殊优势[2-4]。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指出“治未病”的关注对象应是特殊人群,并将其归纳为“治未病”的四要素之一,提出了体质辨识与疾病发病的“三级预防”[5-6]。作为儿童,究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将其列为一类特殊的人群。

中医儿科学的“治未病”理论思想是在继承《黄帝内经》[1]、《伤寒论》[7]“治未病”核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不断归纳、总结并发展出针对于儿科临床防治疾病的方法。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到初生婴儿的调摄、脾肾的培植、饮食的宜忌的“治未病”理论[8]。万全《幼科发挥》重视胎育养护以未病先防,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用药平和慎攻伐、固护脾胃以既病防变;注重“病后防返”及“病愈防遣”,扶助正气以达瘥后防复之功[9]。

小儿肺系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小儿体属“稚阴稚阳”,且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以“肺常虚”显著,故易受六淫之邪侵袭,肺又为娇脏,外邪犯肺,致肺失宣降而发病。且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又易变生他病。

王烈教授系第三届国医大师,结合其60 余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出中医药防治儿科相关疾病的思想理论。尤擅以“治未病”理论诊治小儿疾病,临床多将中药口服及穴位贴敷等运用其中。笔者跟随王烈教授出诊学习,并总结其“治未病”思想在小儿肺系疾病防治中的运用,具体如下:

1 精治细防,哮喘重视苗候

早在1992 年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就针对无任何喘咳症状这一时期创新性提出了“哮喘苗期”理论,即出现“端倪”就对其进行治疗,祛除哮喘之“夙根”“伏痰”,以达到预防哮喘的发生,这与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未病先防”理论不谋而合。这一时期的患儿往往肺脾肾三脏之气亏虚,临床常见体态虚胖、鼻塞鼻痒、面白、喉间痰鸣、发稀、佝偻病明显等特殊表现,此类患儿多属平素易感体质,往往追溯其病史,可见腹泻、湿疹等病史,并且有食物(多为蛋白类或易致过敏性食物,如牛奶、鸡蛋、坚果、芒果等)、药物过敏史及特殊接触史,包括花粉、冷空气等,有些患儿常有家族哮喘病史等。给予自拟防哮汤、固哮汤以固气抑痰[10],先安未受邪之地。无哮之候时医者应从其发病表现、发病规律及病史辨证而治之。同时强调在咳嗽、肺炎喘嗽等疾病中,甚至是在感冒的过程中,偶可见到喉间哮鸣状,尽管仅见一次也要以苗期论治,及早调治肺脾肾,以防哮喘病的发生。

2 知微达变,久咳以哮论治

王烈教授于1983 年提出“以哮论治久咳”的观点,针对的是临床上出现咳嗽但应用止咳药物及抗生素的常规治疗2 周仍未见显著效果的患儿,这类患儿应给予早期的诊断及治疗。王烈教授认为此类咳嗽与小儿肺热相关,咳嗽日久将会导致痰饮内伏瘀阻于肺窍,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最终形成哮喘,同时也应当审其因、观其变、辨其证、论其治、选其药、防其病。并于1984 年《婴童哮论》[11]一书中首次提出“哮咳”病名。“哮”论其病性及治法,言其性与哮喘大致相同,均为肺、脾、肾三脏亏虚所致,故与哮喘同治;“咳”则述其病状,哮咳仅以咳嗽为其主症,而无喉间哮鸣之状[12]。

本病常因进食咸、甜等食物,或遇寒、冷等刺激而发病或致疾病加重,这一特点与一般咳嗽不同。以哮喘之法而论本病,并将其分为咳期、痰期和稳定期。咳期多为肺热,多表现为咳嗽少痰亦或无痰,伴夜间或晨起加重,治疗以开肺降逆止咳为主。经治后进入痰期,主证以痰为主,治疗以健脾化痰止咳为主。其后进入无任何临床表现时期,即稳定期,此期以固本培元截痰为治疗大法,同调肺、脾、肾三脏之虚[13]。综合来看,治热用黄芩、虎杖、锦灯笼等,治哮选麻黄、紫苏子、射干、地龙为宜,治风以白鲜皮、僵蚕、蝉蜕、全蝎之辈,治肺用桑白皮、地骨皮等,治脾橘红、茯苓、白术、佛手等,治肾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熟地、何首乌等,止咳用苦杏仁、川贝母、白屈菜,化痰用胆南星、清半夏、瓜蒌等。此即中医“治未病”之既病防变思想。

3 愈后防复,哮喘分三期治

传统的中医各家依据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喘论》中所言:“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将哮喘按照发作期、缓解期两期进行辨证论治,而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在其后加了稳定期这一期,创制“三期分治”理论体系[14-15]。发作期咳、喘、哮兼见,病因常以风邪为患,病机表现为痰壅、气阻、血瘀,发病急且变化快,故急则治其标,予自拟止哮汤、平哮汤以祛风、止咳、化痰、平喘、定哮;缓解期喘平哮定,咳嗽有痰仍见,病机表现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之象为主,终致气虚痰阻,予自拟缓哮汤、泻肺方、化痰方以益气补肾、固本防哮,兼治肺、脾、肾;稳定期为防哮“除根”的重点,此期往往患儿无任何症状,常是“患者不医,医者不治”的阶段,因而导致哮喘“夙根”难除,病情反复发作。王烈教授认为此期应以肾气不固、痰邪内伏为疾病的主要病机[16],予自拟防哮汤、固防汤以期达到培补肾气、固本截痰的作用。并创立了休药后更方继服的“序贯疗法”,目的在于改善患儿的体质异常,提高患儿的自身免疫力。哮喘的“三期分治”理论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

4 食积致病,治脾病防肺病

中医素有“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的理论。因小儿“脾常不足”的特殊生理特点,故饮食不节,易致饮食停聚于胃肠,而形成食积内热的征象。遇有外感和内伤诸因又可引发新的疾病。明代万全指出“乳食伤胃,则为呕;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另外还有食积腹痛等,以及一些时令疾病。中医理论指出肺与脾为母子关系,脾病可致肺病,故食积内热与儿科的多种肺系疾病相关,例如小儿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同时,脾胃化生正气,脾胃健则正气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病不易生,或虽病但易愈[17]。

《素问·咳论》篇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其意在阐述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发生咳嗽而非局限于肺一脏。《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18]曰:“积嗽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旨在论述食积为咳嗽之因。国医大师王烈教授认为食积患儿多有肺热之象,因此易患外感,临床上常辨证为“食积肺热”[19],常将其归结为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口中异味、纳差或纳食过多、大便干、小便黄、舌苔厚腻,平素易感。虽表现为易感,但非“本虚”,而为“标实”,故临床主张治“标”为要,同时认为“有一分内热,即有一分外感”,故提出“清热即是扶正”“运脾消食即是扶正”之法,当以栀子、黄芩主清肺胃之热,伍甘草以助清热泻火之力;予保和丸与焦三仙加减治疗,使内热不生则无外感之患。通过治脾胃之病截断肺病的发生及进展,即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思想。

5 鼻哮同治,截断病进之势

“鼻性哮喘”系王烈教授于1997 年首次提出[20],指中医的鼻鼽和哮喘两种疾病互为影响,相互牵连,其与世界变态反应组织提出的“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21]不谋而合,临床主要表现出鼻流清涕、鼻痒、鼻塞、频繁喷嚏、咳嗽、喘息等症状,尚可见眼痒、流泪等伴随症状[22]。王烈教授指出两者病因相同,皆为寒热之邪所致;病机相关,鼻者属脾,但为肺窍,外寒犯肺,内热蕴脾;病位有异,治疗则有侧重。鼻鼽症状不显时,治以止哮平喘除痰;鼻鼽症状明显,哮喘不显时,治以培土生金,利鼻通窍;鼻鼽及哮喘症状均明显时,治以散寒清热,利鼻止哮,化痰平喘。创制苏地止哮汤、利鼻方、鼻哮汤以达到治疗目的。两者治疗上相互为用,治鼻病兼治哮病、治哮病兼疗鼻病,截断病进之势,同时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缩短病程,因本病迁延难愈、疗程较长,治以三期分治序贯治疗[23]以善其后,防止反复。

6 讨论

现代各医家多提倡以“调护脾胃”[24-25]为儿科“治未病”之要点。王烈教授则提倡“因病制宜”,根据不同疾病的临床特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并非单从“调护脾胃”入手。世界哮喘防治中心号召防治哮喘有“四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因此王烈教授防治哮喘尤为重视小儿的年龄及哮喘苗候的防治,同时看重哮喘后期的巩固治疗,防止其再次发病。因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故常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且易迁延他脏疾患,故王烈教授采用“调护脾胃”的方法以预防他疾。并且擅长观察疾病之先兆,究其病因,给予早期治疗以截断病源。上述观点在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效果显著,为小儿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猜你喜欢
食积国医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国医大师忘记年龄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呃逆验案1则